谁是林黛玉 谁是薛宝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小镇往事》的这一段,“她好像还嫌一天到晚打衣服不够她忙似的,又养起了鸡鸭。房前屋后,充满了鸡屎味,鸭屎味。空气中经常飘忽着肮脏的羽毛。她故意把自己搞得很累,让我即使晚上和她睡在一起之后,想做什么也于心不忍”,一下子就想起了鲁迅的《伤逝》。因为《伤逝》里有一个类似的细节,子君也养起了鸡,而这便成为她和涓生隔膜的一个象征。这个隔膜的实质就是女性所安于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和男人的野心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即便男人在落魄中,即便此时女性在经济上在日常生活的维系上发挥着比男人更大的作用,但是男人的野心仍然让他无法满足,不甘臣服。从《伤逝》到《小镇往事》,故事的发生的年代相隔30多年,但是这一类男女相处模式却延续下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又演绎出不同的故事。
  正是因为男人这样的不甘,不甘被如是的“贤惠”女人所招安,所以他会反抗。在《伤逝》里,这样的反抗便是抛弃子君,而在《小镇往事》里,这样的反抗就是背叛。我们往往会困惑于一种现象,为什么她这么贤惠,而他却还是要背叛?不可理喻呀。我们往往会将其归因于一种男人的道德的缺失。这未免太过简单。《小镇往事》里的“我”,身处一个自己无法张扬其“野心”,无法肆意去“征服”的时代。他落魄了。他只能在性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替代的满足。如果他能棋逢对手的碰到一个同样乐于征服男人的女人倒是不错。可是他的妻子蔡小妹却不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的温顺不是面对男人“征服”的“臣服”,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井水不犯河水。她甚至连性都害怕。这对于男人来说,就不仅是生理欲望的不能满足的问题,更“形而上”为生命活力的缺失。所谓生命活力,是需要激发的,是需要在和对手的周旋、相互的征服、臣服、反抗中激发的。于是我觉得,“这种日子让我慢慢地滋生起了一种悲观情绪,有时候觉得自己还不如一条狗,一只鸡。”我们所通常熟悉的橋段是,一个困顿中的男人碰到一个贤惠的女人,默默支持着他,而他也很感动。但是《小镇往事》显然告诉了我们另一种情感逻辑。妻子蔡小妹其实很懂他的男人,这正是“我”对她的怀念和愧疚的真正原因。“她跟着我受了很多累,吃了不少苦头。但她却认为,是她让我受累,让我吃了苦头了。她经常爱问我的一句话是:‘跟我结婚,你不后悔吗?’还有就是:‘到这个镇上来,你不后悔吗’”——这段对话足以说明一切。蔡小妹很清楚,因为自己跟他不是一路人,不能给他带来那种替代的满足,她代表的就是对生活和现状的臣服、忍受,这与他男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两样,所以她说出了那番话。
  而“我”出轨的对象张小惠,却和“我”心灵想通,一句“拐得”,为什么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不就是因为她也和他一样,喜欢玩征服臣服的游戏,并且在共同的游戏中认可他的征服力吗?小说中有一个有趣的场景,就是“我”去找张小惠,却不想张小惠的男人回来了。然而些许的尴尬并未转化为一场打斗。两个有着共同女人(尽管一个合法一个非法)的男人居然相处和谐。我想,张小惠的男人,或许和蔡小妹更般配,因为他们是一路人,而且他也清楚,自己并不能给予妻子她所需要的(这和他在外面被劳教无关)。这种心灵想通还可以通过张小惠与蔡小妹对“我”当右派的不同态度表现出来。“我”之所以同意当右派,其实是因为对自己身处环境与生活的绝望,这生活,尽管在一般人看来正常,但对“我”而言,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既然如此,当个右派又能坏到哪里呢?或许还有点意料不到的转折契机呢?当然最后“我”对这个选择是彻底失望了,但这恰说明之前“我”是抱有幻想的。蔡小妹或许知道,但是却无法理解这种逻辑。而“我”也不想告诉她,她在全镇最后一个知道。至于张小惠则不然,她和“我”一样对这件事颇为自得,引以为傲。这固然是她的天真,却也契合了“我”心中隐秘的念头。
  总之,《小镇往事》是篇很有意思的小说。这“往事”是什么?一个男人在落寞和压抑中的挣脱、反抗。它以世俗眼里的“另类”方式展开,以至于我们很容易被其表面所迷惑,将其当成玩世不恭不懂珍惜的堕落。谁才是“我”的知音呢?不禁又想到了《红楼梦》——在小说中,谁才是“我”的林黛玉,谁又是薛宝钗?或许你读到此处,已经有所领悟了吧。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意蕴丰富,语义深远。它体现了学校的目标价值和方向引领,也是衡量学校发展优劣和境界高低的依据。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不是缺少管理制度,而是缺少文化兴校的思想战略;今天校长的尴尬,不是缺少
江苏省教育厅在小学开展“E课堂”教学试点,揭开了“E课堂”融合到教学活动中的序幕,而后E课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学校教育的整体现代化。先进的“E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作文E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所谓“E课堂”,就是利用电脑、交互式平板电视等硬件设备,把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救出来,让学习变得轻快起来。作文E课堂相较传统作文教学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优势,进一步优化整合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有声的口头语言和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学信息传递的质和量都发生飞跃;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进入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对于像我们这样外籍生占了将近一半的的乡镇学校,推行课外阅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推行课外阅读之旅。   一、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所以不解决语文教师的思想问题,推行只能是空谈。我们通过教研会、例会进行全员发动,让语文教师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难点,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瓶颈制约,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了多看多说多写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鼓励学生“多看”,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素材  作文教学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必须从生活中汲取。许多初中生涉世不深,平时缺少生活感知,所以写作陷入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笔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坚持多看,从
“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并贯彻这一理念?笔者谈一下自己看法与做法。  古人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文,必须多读”这是一条古人就知道的规律。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统一的,而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占据了全卷五分之二的分数。但同时也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对我校基础薄弱的学生尤其如此。每次考试,总有一部分同学不写或没写完作文。问原因,都说“没啥可写的”、“不知道怎么写”。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怎么开展有效的作文训练呢?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听写训练  这是语段练习的一种方式。由老师事先选好素材,一般选取篇幅较短、蕴含一定哲理或启示的小故事。在课堂上以较慢的语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等教学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觉,沟通见解”。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
高中语文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课程,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经过摸索实践,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语文教学气氛不浓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真正主宰,依旧是语文大戏中的“主角”,多数是陈述式的、刻板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不浓厚,学生的语文兴趣也无法激发。
随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满足现代需求,并且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应当选择有效措施及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而言去,其本质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重要动力,只有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