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之殇和校长的角色担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意蕴丰富,语义深远。它体现了学校的目标价值和方向引领,也是衡量学校发展优劣和境界高低的依据。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不是缺少管理制度,而是缺少文化兴校的思想战略;今天校长的尴尬,不是缺少高楼大厦,而是缺少理论运思立意精神的格局;教育发展的不足,不是缺少苦干和实干,而是盲目的随从和模仿或理念的偏差导致发展的雷同和文化引领的误区,导致校园文化之殇。
   一、文化建设硬伤
   (一)标语文化。
   校园里的宣传标语本是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可价值取向偏差的宣传标语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考过高帅富,战胜官二代”,“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要想成功,先要发疯”。这是某中学校园里张贴的几条宣传标语,在网络上几度被人提起,褒贬不一。更为有趣的是,最近一条古典与现代共携手,追问与求解相结合的高考冲刺标语出现在四川内江六中高三(14)班的教室里:“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有人说它另类,有人说它粗俗,本校学生说它“很个性,符合我们95后的气质”。
   “高帅富”与之相对的“白富美”,本是网络调侃语,殊不知,在流传的过程中却成了我们学生读书追求的目标和阶层划分及判定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外形和财富,可叹学校十多年的理想主义教育,敌不过物质主义的轻易侵袭。
   (二)考试文化。
   随着三十多年来考试制度的日益强化,高考体制的一统江山,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只关注优等生,关心升学率,学困生很少有人理会。现在教育界出了不少名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培养优秀学生特别有办法。原因是我们教育界的锦标主义风气愈演愈烈,到处是以升学率论英雄;另外在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把普及和提高对立起来。如果有人强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时,就会有老师提出,这必将影响优秀生的提高。
   现在的教育产业化,名校、重点中学需要分出优等生,淘汰差生,以择优录取,以保证高考升学率,保持名牌地位。
   (三)培训文化。
   当下我们的不少学校很重视师资建设,流行对教师的培训,所谓毕恭毕敬地“请进来”,后又声势浩大地“走出去”。学校不计成本不厌其烦地选派老师参加上级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业务竞赛,还要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可谓热火朝天。请问那些有良知的参加过培训的老师,每次培训都那么有用吗?有的培训除了劳命伤财、饱览了异地的风光、了解了他乡的人情外,还有多大的收获?与校长的期望和学校的付出能成正比吗?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的培训可不可以改变方式?与其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可不可以引导教师多看几本有品位的专业杂志,多看几节优质课的视频?
   事实上,没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是培训出来的。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学习和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长出来的。教师的成长和所有的人才成长一样都是一个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过程。“自然”是指给教师成长以宽松的生态环境,“自由”是指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让他们的灵魂得以舒展飘逸。一切刻意的规范甚至“工程式”的“培训”都会阻碍教师的成长。
  (四)评价文化。
   为了加强管理,任何一个学校也许都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机制。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才能有利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的理想学校,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内容。
   有个学校每学期都要评出“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列出需要学生评价的条目只是教师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是否抽烟、是否接听手机、作业量是多是少还是适中、随堂考试时老师是否外出教室等,并用A、B、C代表好、中、差,一个班随机抽出10名学生进行测评,得A最多的老师,即为该班“学生喜欢的老师”。罗列每个班“学生喜欢的老师”即为全校“学生喜欢的老师”,然后张榜公布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表扬。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真的喜欢了吗?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科学,这样的评价有意义吗?
   我们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区分老师的好坏还是促成每一位老师的进步?稍有管理经验的人都会明白目的应是后者。如此评出“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但没有达到评价的目的,反而挫伤了大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它的负作用一是促使一些老师在教学行为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而没有把主要甚至是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二是既然“我”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就没必要进一步努力了,得过且过吧!
   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管理者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处理得法,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持续开展,处理不得法,轻则影响一个教师的发展后劲,重则影响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二、校长的角色担当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成效的总和,是学校成员共同认定并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程度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宽度和厚度。校长就是要成为打造学校文化场的思想者、行动者和学校目标战略的总设计师,要保障学校文化特色的生长,要创造出一种气清意远、弥新尚美的意境,要不断为寻求解决新问题、吸纳新思想、定位新路径励精图治。校长的这种文化自觉决定其对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和示范。同时,校长要有能力树立起精神的旗帜,用哲学的思维架构起文化兴校的路线图,用文化育人的理念,作为内在价值取向,探索回归心灵的人文气象。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校长具有无可替代的角色担当。    (一)传承者。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正所谓必须精心构建、长期培育,方能绵延传承、生生不息。从教20多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一个继承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以江西彭泽一中为例。彭泽一中创建于1947年7月,其前身是“彭泽县立中正初级中学”。1960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全省“百面红旗”单位。1979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任校长们那种顽强拼搏的工作热情、吃苦在前的工作精神深深烙在了学校每个人的心上。八九十年代学校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改理念引领着全校教师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授之以法。几十年来,不管换了谁做校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与学校一以贯之的优秀文化保持一致。正是在这种有意识的继承和不断积累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品质。继承学校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对学校发展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校长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传承者,校长对学校的传统文化应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校现时的具体条件继续构建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引领者。一位校长在他离开这所学校之后,能不能留下永恒的推动力,能不能将学校文化作为一份财产交给他的继任,这是检验一位校长是不是优秀校长的重要尺度。好校长应当善于发扬光大学校文化,以引领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学校文化,为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和个性的魅力。彭泽一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任校长把“读书明理,立志成才”作为学校的校训,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奋力拼搏,矢志向上。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总觉得这样的校训,对读书目的的立意不高,校训的内容也不具体。我们会广泛地征集意见,新的校训将体现现代多元价值体系下的教育背景,将体现德为起始,美为取向,学会学习,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价值追求。作为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文化的建设自然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引领师生树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孤芳自赏,更不盲目模仿,积极规避上文所述的文化建设出现的硬伤,促进学校创新办学思维的生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践行者。校长还要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即每一位校长都有责任把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的思想、信念,使之贯穿学校生活的全过程,进而融会贯通于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彭泽一中在竞聘上岗、课堂教改、质量评价、人事制度、安全制度、团队奖励、学生评价与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都强调了教师甚至是学生的管理和参与。而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的制度丰富和完善,才体现出了制度文化的影响力。比如,我们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各教研组、各备课组开展的演讲比赛、诗文诵读、课本剧的表演活动及各学科的知识、能力竞赛活动都试图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审美情趣、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只有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去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才会不断走向进步。
   陈合平,教师,现居江西彭泽。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作文教学,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生本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十分重要。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传统教育,生本教育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1.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  传
短篇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截取生活片断来发掘人物的内在情感流变,曹军庆的小说《隐私之隐》也是如此,她没有讲述“我”与老公大头的命运遭际,而是将“我”与大头的情感羁绊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而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心灵重荷。   小说开篇是说“我”在跟踪大头。“我”为何要尾随自己的老公呢?下文有交代:“跟踪老公是件很丢脸的事,可是我控制不了这种欲望。我的生活被毁了。这不全是我的错,跟我的工作有关。
“参课式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旨在课堂教研活动中,听课教师关注观察学生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同步参与师生教学活动,协助执教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一.围绕参课主题开展调查与分析  在参课之前,应首先确定一个主题,切入口尽量小一点。确定主题后,调查分析学情。比如“如何进行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设问”,以一上《阳光》为例,我们设计了一次对学生的课前测试:  测试目的:了解学生在词语中读准字
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当遭遇“行到水穷处”,亦会有“坐看云起时”;难免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亦应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执着固然是一种坚守,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严肃人格;但当条件不断改变时,人生规划也需要不断修正、调整和变通。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懂得于执着穷途时变通的哲学。  变通不是圆滑善变,更非遇事则退的怯懦,而是一种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易经》写到,穷则变,变则通。变通正是面对困厄时的智者之道。
据教育专家研究,一个人在校的成绩与今后的成就并不成正比,但一个人的成就与其整体素质,尤其是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很大。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学生价值观偏离,幸福感浅薄等不健全人格从小就有。“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文章是学生心灵的镜子,能够折射出人的整个心灵,一般说来,只有真善美的人,才可写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文章,反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预习模式”学习方法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和学习视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
着手撰写201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12期小说导读的过程中,感受最深、耗时最长、费工最多要算第12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最后一篇,我得用心经营、用力打造,更主要是《万有引力》内涵丰厚,言说不尽。特别是诸多评论家已先于我而发表了高见,唐诗人李白有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在轮到我来言说,难度之大不亚于挑战自我。   鲁敏的小说《万有引力》好评如潮,另辟蹊径解读并不是轻松活。为此苦思冥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他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启发,带领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笑声为什么要一直伴随着回到住地呢?作者写笑声伴随着想告诉我们什么吗?  师:多好的问题呀!能再说一遍吗?再把你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是你发现的,让大家也思考下这个问题。  接着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书,可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校不断强化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加大对学生实训实习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围绕市场开设工具性和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以直接提高学生的首次就业率。同时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已经常态化。   一、当前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话过程。我在准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的教学时,反复咀嚼文本,围绕“对话”并利用多个“对话”设计教学,设定教与学目标为──“快读课文,通过赏读四句话理解题目含义(重点),品读关键句段体会成长感受(难点)”,四个教学环节为:  一、对话留守,从自己出发。  二、对话情节,从文本入手。  方式:阅读课文,简述故事。  目的: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