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对于像我们这样外籍生占了将近一半的的乡镇学校,推行课外阅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推行课外阅读之旅。
一、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所以不解决语文教师的思想问题,推行只能是空谈。我们通过教研会、例会进行全员发动,让语文教师甚至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要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并且根据学校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1、师生共读,共同成长。
学校倡导师生共读,要求教师做到“四统一”:和学生统一书籍版本,和学生统一读书进度,和学生一起写读书笔记,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尤其是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检查一次,全校公示结果,督促教师和学生同步读书。同时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再和学生聊一聊内容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
2、家校合力,书香弥漫。
我们深知家校合力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减一肯定等于零,一加一也许大于二。学期初我们下发《“亲子共读”倡议书》,首先让家长明白孩子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其次鼓励家长做好“四个一”:为孩子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周月至少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读一个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在孩子的读书笔记上留言一次,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电视、电脑,让每一个家庭都弥漫浓郁书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纳入评价,注重过程。
经学校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我们将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期中期末语文成绩中。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外阅读成绩,将每周名著测验或者交流的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期末取平均成绩,名著读完对读书笔记和书上的批注进行打分,满分10分,共20分;二是练字成绩,每周测验一次,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三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120分,三者相加共150分。这样学生平时阅读的情况就能和最终的语文成绩挂钩了,名著所占的比重也由原来试卷上的5分增加到25分。这一举措在推行课外阅读初期效果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二、系统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具体阅读时,我们通过“导——读——理——悟——展”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导——经典未读,指导先行。
阅读之初先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可以以课内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如由《荒岛余生》的解读激发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也可以以媒体为切入点,新旧结合,如从《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大部头作品的兴趣;也可以以活动为切入点,拓展视野,如让学生搜集与作品、作家相关的资料,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关系,历史地位等等,多管齐下,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陌生感,融入名著。
2、读——注重过程,读测结合。
学期初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内容分为摘抄词语、内容概括、赏析感悟三个板块。但是每个年级又略有不同,比如摘抄词语,初一至少摘抄五个词语,初二至少摘抄七个词语并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初三至少摘抄十个词语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小组交流,从中推选一位“说书小达人”、“小小评论家”,并进行全班交流。
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我们还是采取了最原始的评价办法——抽测。按照每周读书的进度,整理测验题,每周五进行周评价,成绩直接与小组评价考核挂钩,和自己的语文成绩挂钩。对于没有认真阅读的同学,教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孩子的督促力度。
3、理——二次阅读,梳理内容。
阅读完毕安排一课时的“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回顾经典,篇幅短的可以整体浏览,篇幅长的可以重点阅读。回顾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内容梳理,如引导学生用画关系图的方式梳理出简爱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发生的主要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一页纸都不够用。这样简单的梳理,既让学生的“回顾”变得有了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悟——分析感悟,深入挖掘。
名著阅读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年级都根据名著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习作指导。可以写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书中人物的认识评析;也可以写读后受到的教育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任意一点,深入挖掘,达到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
5、展——分级展评,共享成果。
安排一课时的交流展示课,先进行优秀读书笔记的展评,再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的内容梳理一份、精彩读后感一份进行全班展评。在班级展评的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读书笔记展评,同时将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校刊《寻梦》及各级报刊发表。这样既让学生为之付出的情感有了归宿,也无形中扩大了经典对学生的影响力。
姜玲玲,徐淑波,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一、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所以不解决语文教师的思想问题,推行只能是空谈。我们通过教研会、例会进行全员发动,让语文教师甚至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要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并且根据学校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1、师生共读,共同成长。
学校倡导师生共读,要求教师做到“四统一”:和学生统一书籍版本,和学生统一读书进度,和学生一起写读书笔记,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尤其是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检查一次,全校公示结果,督促教师和学生同步读书。同时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再和学生聊一聊内容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
2、家校合力,书香弥漫。
我们深知家校合力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减一肯定等于零,一加一也许大于二。学期初我们下发《“亲子共读”倡议书》,首先让家长明白孩子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其次鼓励家长做好“四个一”:为孩子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周月至少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读一个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在孩子的读书笔记上留言一次,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电视、电脑,让每一个家庭都弥漫浓郁书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纳入评价,注重过程。
经学校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我们将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期中期末语文成绩中。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外阅读成绩,将每周名著测验或者交流的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期末取平均成绩,名著读完对读书笔记和书上的批注进行打分,满分10分,共20分;二是练字成绩,每周测验一次,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三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120分,三者相加共150分。这样学生平时阅读的情况就能和最终的语文成绩挂钩了,名著所占的比重也由原来试卷上的5分增加到25分。这一举措在推行课外阅读初期效果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二、系统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具体阅读时,我们通过“导——读——理——悟——展”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导——经典未读,指导先行。
阅读之初先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可以以课内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如由《荒岛余生》的解读激发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也可以以媒体为切入点,新旧结合,如从《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大部头作品的兴趣;也可以以活动为切入点,拓展视野,如让学生搜集与作品、作家相关的资料,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关系,历史地位等等,多管齐下,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陌生感,融入名著。
2、读——注重过程,读测结合。
学期初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内容分为摘抄词语、内容概括、赏析感悟三个板块。但是每个年级又略有不同,比如摘抄词语,初一至少摘抄五个词语,初二至少摘抄七个词语并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初三至少摘抄十个词语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小组交流,从中推选一位“说书小达人”、“小小评论家”,并进行全班交流。
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我们还是采取了最原始的评价办法——抽测。按照每周读书的进度,整理测验题,每周五进行周评价,成绩直接与小组评价考核挂钩,和自己的语文成绩挂钩。对于没有认真阅读的同学,教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孩子的督促力度。
3、理——二次阅读,梳理内容。
阅读完毕安排一课时的“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回顾经典,篇幅短的可以整体浏览,篇幅长的可以重点阅读。回顾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内容梳理,如引导学生用画关系图的方式梳理出简爱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发生的主要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一页纸都不够用。这样简单的梳理,既让学生的“回顾”变得有了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悟——分析感悟,深入挖掘。
名著阅读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年级都根据名著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习作指导。可以写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书中人物的认识评析;也可以写读后受到的教育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任意一点,深入挖掘,达到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
5、展——分级展评,共享成果。
安排一课时的交流展示课,先进行优秀读书笔记的展评,再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的内容梳理一份、精彩读后感一份进行全班展评。在班级展评的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读书笔记展评,同时将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校刊《寻梦》及各级报刊发表。这样既让学生为之付出的情感有了归宿,也无形中扩大了经典对学生的影响力。
姜玲玲,徐淑波,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