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云龙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龙地处三江并流风景区的咽喉,从云龙可以很方便地行走到怒江、澜沧江,顺澜沧江到达兰坪后可以进入金沙江。
  虽然现在交通已经很方便,但走云龙最开心的还是自驾车。早上从下关出发,经大保高速路到跃进出口,转经老滇缅公路到黄连铺,然后,就拐上一条名字很好听的公路——黄金公路。一路上溪水潺潺、绿树掩映,伴着音乐,用不了三个小时,你就可以到达云龙县城。
  进入县城,首先你会看到沿河而下满目鲜花的河滨长廊,色彩夺目得简直就是一条“花廊”,把小巧的石门古镇装扮得更加秀气。在石门吃顿饭吧,镇里的风味饭店有好多家,味道很不错。
  离开县城,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千年古村诺邓,“诺邓”一词据说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它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
  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有了优质的盐,诺邓很快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据有关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劳工、商人、艺人等数千流动人口。诺邓东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香格里拉。如今,在诺邓你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就开始取卤的古老盐井,可以看到当年由朝廷钦命、威镇一方的五井盐课提举司留下的衙门旧址,还有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财神殿、龙王庙、万寿宫、牌坊……这个小小的山村虽然经历了1000多年时光的洗礼,但一直保持着三个不变:以“诺邓”冠名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以白族为惟一族种不变,长期使用白语不变。这在云南省村落发展史上也属罕见。
  走在被时光打磨得凹凸不平却溜滑泛光的石头村道上,你仿佛走进了一座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民居建筑式样和特点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诺邓民居依山而建。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往往是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即通着后面人家的大院。保持完好、纯粹白族风格的院落如今大约还有近百处,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
  走进诺邓村,远离城市的村民质朴依然,你只要给主人递一支烟,给孩子一个糖,很快你就会被融进这个千年古村,仿佛回到了古远。到这家院落里瞅瞅,到那家院落里溜溜,你的相机会发现许多动人的所在……也许,门口坐着的一位老人就会让你凭生很多感动。有兴致的话,你就在村里混顿饭吃吧,这里的火腿可是一级棒的!吃饭时还可以听听老人给你讲这里辉煌的过去。你可以选择在这里的民居客栈小住几天,慢慢体味被时光遗失的感觉。也可以酒足饭饱,慢慢开车回县城,在夜幕中,在县城溜达,也许,美女就会不时从你身边走过……
  睡个懒觉,起床后如果遇上街天,那你就在县城赶一个山乡的街,看看四面八方进城来的山民,看看他们的山货和笑脸,买上点土特产:山地白族刺绣的大花围腰、挎包、绣花鞋,还有蜂蜜、山货什么的。吃过中饭,准备好上天池露营的东西,然后开车上天池。
  出县城沿黄金公路北行不远就可左转上天池,往返30多公里。此路段全是弹石路面,途中无加油处,应在城里加好油。上天池的路一路都是风景,而其中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天然太极图。太极图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科学价值早已举世公认,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人类文化与地球文明的标志。太极图是形象的真理,也是真理的形象。它是我们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无价之宝。就在云龙县城北面,■江水绕出了一个“S”型的大弯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图形。这是横断山地质发展中形成的特异地貌,但在云龙历史文化发展中,因这个“天然太极图”东北面有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南面有石门虎头山道教建筑群,西面有高山湖泊天池,所以云龙人民赋予它很多的故事与传说。“天然太极图”东西距800米,南北距1000米。最佳观赏位置在果郎鸡尾山半山腰或诺邓三台坡山头。我们知道在辽宁东部的山水之间,有一个形似“太极八卦图”的古老县城——桓仁县城,在浙江有“俞源天然太极图”、在河南有“淇河天然太极图”,但云龙天然太极图却是最神似的。这样一个天工造化的瑰宝它居然就在云龙呢,不来一次当是何等遗憾!
  车行在山路上,你都不会想多说话,两边全是绿色,有大片的果园还有奇奇怪怪的花、果,特别是到了秋季,除了果园里的梨和苹果外,路边全是红彤彤的沙棘大蓬大蓬地一直连去,枝枝串串数不胜数,在夕阳下非常诱人。到天池后,如要找好的露营地,得沿湖边再前行到天池南段,那里的草地、松林、湖水、天空真是净得出奇。就在这里住上一晚吧,烧些洋芋、烧些肉、最好有几条天池的鱼,外加一壶酒,这晚什么你都不要想。另外,穿越茂密的松林,翻过天池丫口,有几块很大的高山草甸,也是露营的好地方。草甸边上的松林树冠整整齐齐地好看极了,草甸里牛羊在吃草,边上金色的田块里有耕作的声音,有垛木房上袅袅的炊烟,有篱笆边满树的木瓜和苹果……如果在秋天的傍晚,一切都在夕阳下金灿灿地很不真实。好一派世外风景。
  早上可不要睡懒觉哦,晨曦中沿着湖边走走,运气好还可以在腾腾雾气里划划小船,氤氲的湖边,自己就像是在油画中穿行,当一回仙人吧。
  从天池下来,沿黄金公路顺■江而上,一路看桥去。云龙地处滇西横断山纵谷区南端;古人曾用“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水中之水”以作概括。自古多水就多桥,在云龙,每一道溪上都有独木桥、独石桥,每一条江河上都有梁桥、藤桥、拱桥、吊桥,而且总是因地因景制宜,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既有古朴的溜索、藤桥,也有近现代气息浓厚的铁链、钢索吊桥、钢衔桥;既有从独木桥、堆土梁堤上发展起来的木柱木梁桥、石墩石柱木梁桥、石墩石梁桥,也有因形造势、因战时之需而建的石拱桥、浮桥;既有简便的一石成型的“独石桥”,也有构造复杂似屋非屋的“风雨桥”。桥乡云龙,名符其实。
  云龙是桥的博物馆。这里的桥感动了造桥专家,感动了中央电视台,为此,央视10台《发现之旅》栏目还专门拍摄了“留住藤桥”一期专题。桥是沟通文明的道路,更是凝固在水流之上的艺术。生活在高山大河之间的历代云龙人,在为生存而探索的历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了成百上千座各式各类桥梁,其古朴者犹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故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誉,更可称“桥梁艺术博物馆”!
  云龙,不但多桥,还是出建桥名匠、名人的地方。据地方志记载,云龙匠人不但在家乡建桥,而且还远出家门到周边地方造桥,如漾濞就有“云龙桥”;更有清代石门人杨名■在任陕西巡抚时,主持重修了西安霸桥,打破了该桥自唐代以来“六十年一成毁”的周率,且为后人留下了《陕西、霸沪二桥志》,成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文献。黄金公路看桥,这几座桥不能不看:水城藤桥、青云桥、通京桥、彩凤桥。走云龙,看桥文化,我们不禁对云龙历代各族先民的智慧所叹服,更对先辈们勇于进取的精神所叹服。
  看完桥,不妨看看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这些石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的碑铭文为汉字外,其余均为梵文经咒。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云南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
  在一路的树荫中,我们到达兰坪的金顶镇。在此,吃住都不是问题,特色当推漆油鸡了。在兰坪金顶镇住一晚,第二天一早经六兰公路顺澜沧江而下,走云龙的表村,然后,翻越老窝山分水岭,去体味一段峡谷之旅的惊险奇绝。车不断地在谷底山顶之间回转,时而石砾嶙峋蕉叶遍布的干热河谷,时而又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既可远眺澜沧江蜿蜒的身姿,又可欣赏分水岭绮丽的风光,虽是山路,一路风景会让人忘记劳累。走完分水岭,途经六库,顺怒江西岸而下,直奔云龙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建乡丙栗坝。这条不为人知的线路,藏着诱人的风景:怒江从此由“怒”转“静”、由“阳刚”转“温柔”,一条怒江,两样感觉,从这里可以领略。这里还有着澜沧江下游才有的那种傣家风情和亚热带风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云龙其它地方感觉都不一样的风物。怒江左岸是傣家风情:沙滩、竹林、榕树、芒果……右岸则是油画般立着的山,看过那里的山的色彩,你就知道云南画家笔下享誉世界的重彩画是从哪里来的灵感,那种色彩会让你震惊,而且,这一幅幅阳刚十足的重彩画就放在温柔的怒江旁边,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和谐。临江喝酒,微醉而卧,一夜怒江水声让你梦到江南。
  经六库返回,顺澜沧江西岸一直走到老滇缅公路的永保桥,这一路上,接着领略澜沧江两岸的山水和人文。通常人们认识的澜沧江出名在下段的傣家风光,但三江风景区的每一条江其实都是在变化着的,犹如怒江并不都是“怒”,澜沧江也并不是都是“柔”。澜沧江上游之险峻,你在下游是体会不到的。从表村开始直到永保桥,澜沧江在这里也刚好匆匆走出险峻的高山峡谷,开始放慢脚步,经过一路的疲惫,开始慢慢变柔起来。这段路上,最好的看点是:分水岭远眺澜沧江、旧州古镇、澜沧江边的石头、沙滩、著名的功果桥、永保桥。如果时间允许,强烈建议在旧州附近住上一晚。我就在一个叫下坞的地方在离澜沧江不足百米的朋友家里住了一晚,夜晚看星星、听水声,早晨观江边云雾缭绕、鸡鸣狗吠、跟江边渔夫聊聊,白天赤足走走江边沙滩,捡些五彩斑斓的石子……那种享受可不是走马观花所能体会得到的。
  云龙的旧州是云龙最具亚热带特点的地方,澜沧江穿境而过,田畴平整,物产丰富。明朝“改土归流”后,曾在这里设治。旧州风景秀美,旧时有“旧州八景”之说,这些景致至今仍十分谜人,这里略举几处:每年金秋十月清晨,在旧州上老街对面的蒲甸山和山簏下的澜沧江上白雾如絮,翻腾变化,姿态万千。须臾,团团白云坠至江面,纹丝不动,这时,云集雾止,山林尽显,而山麓江面被一条长达数里的巨大“云龙”覆盖得严严实实,全然不见。直至旭日升起,朝晖初现,静卧的“云龙”如梦初醒,轻翻漫卷,约一个时辰,它神奇地出现在蒲甸山巅,渐渐化为七彩朝霞,无比壮观。据说,“云龙”由此得名。此景被称为“蒲甸朝霞”。在下坞村,每当夜月从对岸苏溪后山升起,山村翠竹,一片银光,梯田江水融为一体,月光移动,景色迁移,玉树疏影,各具风情。此景被称为“苏溪夜月”,确有传神之美。还有“崇山积雪”、“仙人晒丹”、“梭罗倒影”、“老街千竹”和“两甸农歌”都各有奇妙。
  走进云龙,了解云龙之后,你会有一种和别处迥然不同的体验。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关于苍山西坡的红杜鹃,想象着在大脑中描绘。有的说西坡红杜鹃的红,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那样的红有一种质感,是任何染料无法仿制的,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丽;有的说西坡杜鹃花开的时候,会为大地铺上一块硕大的红色地毯;有的说开放的杜鹃花在夕阳里简直就是一幅油画……这些表述都带着巨大的诱惑力。  早上9点我们从下关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徒步爬苍山的起点——漾濞县西坡镇金盏河村桃树坪社。从桃树坪往上爬到我们
期刊
杨作霖先生是从苍山洱海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绘画艺术家,是不可多得的油画艺术大师,在省内外绘画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初识杨作霖先生,不是认识他本人,是从他的一幅画,一幅题为《点苍山下》的油画作品开始的。那是在下关西洱河畔一个朋友的画廊里,就像开画展一样,痴迷书画的朋友弄来一大批省内外书画名家的作品,挂在四周的墙面上和一排排展架上,把本来不算小的画廊,挤了个满满当当,到处散发着书香气息,洋溢着古
期刊
(一)  七一唱佳音,处处共欢腾。  业盛千家乐,国强万里春。  红旗擎大地,妙手绣乾坤。  政策符民意,家家颂党恩。      (二)   党唱最强音,山河万象新。  方针符众望,政策暖人心。  世好千家乐,邦安百业兴。  长征新世纪,破浪稳航行。     (三)   脱贫改旧容,民众乐融融。  红日高高照,乾坤代代红。  党旗飘万代,伟业展千秋。  特色光华耀,国强仗党风。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我们回家  回到黄皮肤黑眼睛乡音纯正亲情醉人的中国  回到黄河长江为血脉长城作脊梁的龙的中国  回到佩戴深圳珠海等璀璨明珠的经济复兴   的中国    来,喝一口家园的香茶  从我们指缝间溢出的泪水  是超越文字和声音的感动    祖国——  你再也不是100多年前  那釉光波动、价值连城  却不堪一击的名贵瓷器  再也不是油画《父亲》中  那盛着清汤寡水日子的粗碗    为了今天呵——  党的几
期刊
七月,是蓝天拥抱群鸽的季节  七月,是阳光释放激情的季节  七月,是江河走向汛期的季节  七月,是华夏儿女且歌且舞的季节    七月属于镰刀,刀刀收割着金秋的喜悦  七月属于铁锤,锤锤挥扬着工农的心愿  七月属于党旗,流淌着烈火、颂歌与鲜花  七月属于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她是东方升   起的一轮朝阳    七月里松涛如潮,如潮的松涛缅怀着先驱抛   头颅洒热血  七月里鲜花似海,似海的鲜花簇拥着母
期刊
一个穿草鞋闹革命的政党  最终赢得了天下 而西柏坡  则写下了留传后世的精彩一页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春天  到了春光灿烂无比的西柏坡  这小小的山村让我激动无比  我不为风景而来 我的造访  是为了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洗礼    在久久仰望的岁月里  我敬仰那些开国的元勋 更敬仰  伟大的导师和领袖毛泽东  其实他在建党初期并不显眼  历经的磨难甚至多于他头顶的光环  他像一颗孤星但却光芒四射  他
期刊
湖水悠悠蕴含岁月的沧桑 以一个最初的形象  定格成历史的辉煌  水手们  荡起桨  让中国这古老沉重的船  启航    南湖,连着雪山草地  连着黄河长江  以山样的执着  以犁样的坚韧  描画出  共和国的无限风光    记忆的河流  总是很远很长  冬去春来  风雨兼程  种子成长茁壮  昨日的火炬  引导万众  走过沼泽走出黑暗  走向胜利迎接曙光    九十年  短暂而漫长  一代代人挥舞
期刊
一面党旗    在延安,一个伟大的标志诞生  耀眼地烙印于时代的封面  从此,南湖的红船就有了一条清晰的  航向,引领中国巨轮快速前行    威猛的铁锤砸碎沉重的黑夜  一轮闪闪发光的红日,挂于  东方雄鸡的脖颈上  幸福生活潮水般涌来  锋利的镰刀割断陈旧的制度  一部活力四射的章程,置于  华夏神州大地的顶部  响亮的颂歌常开不败    所到之处,带走的是贫困和忧愁  留下的是无尽的欢笑和康乐
期刊
杨善洲的一生,简洁得就像一只清清白白的   碗  一只在大食堂里,截取生命热量的容器  饭票和碗,是一份活着的证据  从县委到地委大食堂,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  杨善洲和他的助手们,不知道“小灶”为何物  到了开饭时间,就与机关里的人们一起排队   打饭  一起狼吞虎咽,一起吃酸喝辣,颗粒不弃  一起闲话乡下稻米的长势,农人种粮的艰苦  以及这个秋天金灿灿的收获     乔铸在大食堂上着班,每天都用
期刊
那是一个多风多雨的七月   一粒种子  从遥远的欧罗巴  传到孔子和长城的故乡  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  被一颗颗火热的心  紧紧捂着。旧中国  1921年昏沉沉的天  似乎一下子就亮了许多    我们至今仍在深深怀念着的  那位身体魁梧的湖南汉子  其实是一位最优秀的农夫  他的一生  就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播撒这一粒珍贵的种子  正是有了他无微不至的照料  这粒种子  即使在雪山高原和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