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也有教师节,九月二十八日。直到这天受邀参加台北孔庙祭孔大典,我才忽然想到,原来台湾的教师节是有这个出处的。
当天凌晨五点,祭孔大典的嘉宾就基本就位了。仪式隆重且庄严,台北几所学校的孩子们,一身古典服饰,手持各类乐器与祭奠法器,那叫一个“专业”。唱诗般的祭师悠扬的嗓音厚重且清晰,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则淡定沉稳,一身长袍马褂的打扮,全无政治家的面目。前来观礼的金毛蓝眼睛的洋人也不乏少数。他们大抵是来看很中国的祭孔,是否有什么蛛丝马迹能与西方意识更接近些吧。
当阳光越过墙头,照在大成殿金黄的屋脊上时,依照古礼的祭奠仪式已经进入了尾声。
这时,马英九走上台前讲话,并与众人合影留念。这是我第二次与小马哥在祭孔大典上相遇(去年祭孔我和他都没有参加),似乎有什么默契。
小马哥说,这是他执政两年中第二次祭孔,他引经据典:“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他又额外例引了俺的老祖孟子见梁惠王时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周遭人懂这话原意的并不多,但小马哥随后新注一席话就让台下民众颇有感受了。他说,联合国1991年通过了禁止在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网捕鱼的决议案,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儒家思想智慧是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生命力的。最后他说到,中国儒学影响深远,在世界上传播越来越广,值得世人光大和引用,祭孔除了纪念孔子及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学说发扬光大。
听话听音儿,观人看行。看来,小马哥在秀场上确有一番功力。
这时,听友人介绍,阿扁执政八年居然一次都没有参加祭孔大典,这在台湾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而马英九从上台第一年起就高调祭孔,这颇耐人寻味。
小马哥讲完话,众人并无离去之意。朋友说,后面还有好戏看,一会儿能看到马郝二人主持的拔“智慧毛”(一种插在牛背上,寓意智慧的毛笔)的活动,还可以排队等着市长给大家发放领取祭祀用的“太牢”。
好奇害死人,我一听来了精神,“太牢”、“智慧毛”,是不是与祭祀用的三牲有关呢?
朋友告诉我,用糯米粘面制作的“太牢”一会儿就会被切割成巴掌大的包装,带回家蒸熟了给孩子吃,会得到孔夫子的“神助”,智慧毛也是这般意思。
果然,仪式现场的市民,刚刚哄抢完“智慧毛”,又排成长龙,从郝龙斌手里领取“太牢”。这场面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年北京雍和宫元月最后一天的“跳布扎”后,也会给信众分些被念了经的供果。
日上三竿,临时搭就的祭祀台又变成一座舞台,一群衣着翠衫粉裤的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和着悠然的民乐翩舞起来,细听竟是唐诗。孩子们边舞边吟,虽无专业演员的齐整,但也韵味十足,古意顿生,赢来台下频频掌声。
记得前年来观礼时,在这段表演后,还有十几个素衣长袍的孩子,居然老到地表演起中华茶艺。绕大成殿广场几乎半圈后,几位学童再向孔夫子像奉茶行弟子大礼。
整场活动热热闹闹,我是边看边拍边聊,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之博大,以及强烈的传统的仪式感。
然而,接下来了解的事,就让我大惑不解了:
我从台北去了台中,在那里待了些时日。期间去了友人家做客,随口问及他三个小孩的学习,才知道,这些孩子在整个国小期间(小学)就早已不再学习任何有关中国大陆部分的课程了,只是在上国中(初中)时会有一些地理历史课程,且不被要求当做重点考试科目。在学生们心里,中国大陆只是一道加分的考题罢了。他们不了解大陆,没听说过大陆儿童耳熟能详的历史与人物。在他们茫然的眼里,我看到一种隐隐的不安。
中国文化在台湾被釜底抽薪了?
我受邀去台北观祭孔大典,除了想看看两岸在礼遇孔孟先贤有什么不同以外,还是想深入了解一下,为何我们总认为台湾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上要比大陆强许多。只是没有想到,在台湾看似令人激动的场面背后,却掩藏着浮萍随波的悲哀。
文化探源与继承,本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完整延续的脉络。但在台湾孩子们心里,也许孔夫子留给他们的只剩下几句现代人原创的唐诗歌舞,和一盏能奉礼的高山茶罢了。
福祸相倚,也许在中华文明的沧海中,这只是旦夕转变。
当天凌晨五点,祭孔大典的嘉宾就基本就位了。仪式隆重且庄严,台北几所学校的孩子们,一身古典服饰,手持各类乐器与祭奠法器,那叫一个“专业”。唱诗般的祭师悠扬的嗓音厚重且清晰,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则淡定沉稳,一身长袍马褂的打扮,全无政治家的面目。前来观礼的金毛蓝眼睛的洋人也不乏少数。他们大抵是来看很中国的祭孔,是否有什么蛛丝马迹能与西方意识更接近些吧。
当阳光越过墙头,照在大成殿金黄的屋脊上时,依照古礼的祭奠仪式已经进入了尾声。
这时,马英九走上台前讲话,并与众人合影留念。这是我第二次与小马哥在祭孔大典上相遇(去年祭孔我和他都没有参加),似乎有什么默契。
小马哥说,这是他执政两年中第二次祭孔,他引经据典:“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他又额外例引了俺的老祖孟子见梁惠王时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周遭人懂这话原意的并不多,但小马哥随后新注一席话就让台下民众颇有感受了。他说,联合国1991年通过了禁止在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网捕鱼的决议案,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儒家思想智慧是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生命力的。最后他说到,中国儒学影响深远,在世界上传播越来越广,值得世人光大和引用,祭孔除了纪念孔子及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学说发扬光大。
听话听音儿,观人看行。看来,小马哥在秀场上确有一番功力。
这时,听友人介绍,阿扁执政八年居然一次都没有参加祭孔大典,这在台湾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而马英九从上台第一年起就高调祭孔,这颇耐人寻味。
小马哥讲完话,众人并无离去之意。朋友说,后面还有好戏看,一会儿能看到马郝二人主持的拔“智慧毛”(一种插在牛背上,寓意智慧的毛笔)的活动,还可以排队等着市长给大家发放领取祭祀用的“太牢”。
好奇害死人,我一听来了精神,“太牢”、“智慧毛”,是不是与祭祀用的三牲有关呢?
朋友告诉我,用糯米粘面制作的“太牢”一会儿就会被切割成巴掌大的包装,带回家蒸熟了给孩子吃,会得到孔夫子的“神助”,智慧毛也是这般意思。
果然,仪式现场的市民,刚刚哄抢完“智慧毛”,又排成长龙,从郝龙斌手里领取“太牢”。这场面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年北京雍和宫元月最后一天的“跳布扎”后,也会给信众分些被念了经的供果。
日上三竿,临时搭就的祭祀台又变成一座舞台,一群衣着翠衫粉裤的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和着悠然的民乐翩舞起来,细听竟是唐诗。孩子们边舞边吟,虽无专业演员的齐整,但也韵味十足,古意顿生,赢来台下频频掌声。
记得前年来观礼时,在这段表演后,还有十几个素衣长袍的孩子,居然老到地表演起中华茶艺。绕大成殿广场几乎半圈后,几位学童再向孔夫子像奉茶行弟子大礼。
整场活动热热闹闹,我是边看边拍边聊,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之博大,以及强烈的传统的仪式感。
然而,接下来了解的事,就让我大惑不解了:
我从台北去了台中,在那里待了些时日。期间去了友人家做客,随口问及他三个小孩的学习,才知道,这些孩子在整个国小期间(小学)就早已不再学习任何有关中国大陆部分的课程了,只是在上国中(初中)时会有一些地理历史课程,且不被要求当做重点考试科目。在学生们心里,中国大陆只是一道加分的考题罢了。他们不了解大陆,没听说过大陆儿童耳熟能详的历史与人物。在他们茫然的眼里,我看到一种隐隐的不安。
中国文化在台湾被釜底抽薪了?
我受邀去台北观祭孔大典,除了想看看两岸在礼遇孔孟先贤有什么不同以外,还是想深入了解一下,为何我们总认为台湾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上要比大陆强许多。只是没有想到,在台湾看似令人激动的场面背后,却掩藏着浮萍随波的悲哀。
文化探源与继承,本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完整延续的脉络。但在台湾孩子们心里,也许孔夫子留给他们的只剩下几句现代人原创的唐诗歌舞,和一盏能奉礼的高山茶罢了。
福祸相倚,也许在中华文明的沧海中,这只是旦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