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公”终是尖头奴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landgp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世祖拓跋焘(408-452)在位期间,有一位掌管文书、奏章等事务的尚书令叫古弼。据《魏书》本传记载,此人“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在官场上更“以敏正著称”。只是长相有些奇特,脑袋比常人尖许多,像个毛笔头,所以时人尊称其为“笔公”,连拓跋焘也常这样称呼他。
  有一次,古弼接到一份举报信,说朝廷违规征地,广建园林,以致老百姓失地失业,希望能退园还田,让穷苦人有田种有饭吃。古弼很重视,赶紧入宫汇报,正碰上拓跋焘和给事中刘树下棋,只好耐着性子陪坐一旁。许久,棋也没下完。古弼不禁怒从心头起,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揪住刘树的头发,将他从胡床上拽下来,边打边骂,说朝廷不治,都是你们这些帮闲、马屁精的罪过。拓跋焘见此情景,脸色都变了,赶忙丢开棋子,说:“是我没听你奏报,不关刘树的事,你赶紧放了他。”古弼这才罢手,详细奏报,拓跋焘一一准奏。事后,古弼向皇上请罪,拓跋焘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说:“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后人对古弼敢于犯颜直谏的胆识十分敬佩,不过同样值得称赞的应该还有拓跋焘。中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谏诤佳话的,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君臣双方通力合作的结果,为君的虚怀若谷、大度容人,为臣的坦坦荡荡、直抒胸臆,缺一不可。如果遇上个昏庸暴戾、油盐不进的皇帝,做臣子的不长眼,一直在那里唠叨,就算再忠心耿耿,也是于事无补的,弄不好还得丢官罢爵,甚至搭上性命。从这个角度说,“揪打刘树”这件事能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拓跋焘也有一半的功劳。
  另有一事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一次,拓跋焘举办阅兵式,顺便到野外狩猎,令古弼留守都城。临行前,拓跋焘下旨要他选调一批膘肥体壮的马匹配给伴随狩猎的将士,古弼居然抗旨不遵,专挑瘦弱马匹随驾。拓跋焘大怒,骂道:“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当然,拓跋焘最终并没有砍了古弼的“尖头”,因为古弼说了,把瘦马给皇上用,虽然不太适合,论罪却不大。如今北狄、南虏虎视眈眈,要是好马都去狩猎了,万一外敌来犯,如入无人之境,才是天大的罪责。“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拓跋焘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称赞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不仅没再怪罪他,反而赏赐他一套衣服、两匹马、十头鹿。
  试想,如果拓跋焘真的杀了古弼,“古弼藏马”也就成不了佳话了。更何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中国古代是天经地义的,就算杀了古弼,拓跋焘也不必承受内心的压力和政治上的麻烦。但是拓跋焘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再度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和远见。
  然而,说到底,在封建社会君与臣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君而非臣,为臣的是方直公正的“笔公”,还是不通情理的“尖头奴”,不在于自我定位,而取决于为君者的态度和认识。拓跋焘把古弼当作“国之宝”,是古弼的幸运所在。拓跋焘死后,高宗拓跋濬却没有那么好的脾气,而古弼依然沉浸在“笔公”的自我价值期许中,没多久就因“议不合旨”而被罢免,回到家里后又不免有“怨谤之言”,结果被拓跋濬随便找了个由头就开刀问斩了。
  或许,古弼至死都没弄明白,自己忠于社稷,时刻以天下为己任,何以稀里糊涂就丢了脑袋?其实道理很简单,“主明”与“臣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笔公”古弼遭遇悲剧性结局,恰恰在于他没能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为了追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便寻求种种养生的途径。养生之风,于今为烈。琳琅满目的养生广告,五花八门的养生讲座,层出不穷的养生大师,光怪陆离的养生方法,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加上“撬边”的帮衬,“名人”的捧场,以致如流的信徒、似云的粉丝一哄而上,把一个好端端的养生文化糟蹋得面目全非。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免又一次地怀念起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一生,除了治
期刊
阎锡山与泰戈尔谈东方哲学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访问中国,因对山西乡村建设感兴趣而前往太原,遂与当时山西的军阀阎锡山结下一面之缘。二人对东方哲学有过一番有趣的交流,令阎锡山念念不忘。1949年8月27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2500年诞辰纪念典礼时又旧事重提,原话是:“二十余年前印度诗人泰戈尔到太原,他问我东方文化是什么。我说是‘中’。他问我什么是‘中’。我说,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
期刊
平常是什么?答曰:大众化。  现在的人最不想大众,特想“异众”。  大众化很好理解,前读《百年衣裳》书,从晚清民国一路说到改革开放,说到“文革”后期的服装:“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这就是大众化。  那么“异众”呢?异众不等于出众。二者虽一字之差,卻是两重天。譬如才华出众、相貌出众,是比众人优秀优异。才华出众必是后天苦学苦练的结果,而相貌出众则是从娘胎中就带出来的(当然不排除有整容出众的)。  
期刊
“旁门左道”犹如说“歪门邪道”,泛指不正当的方法。“左道”为什么会指邪道呢?这跟古人关于方位的尊卑有关。  关于古人是尊左还是尊右的问题,历代学者有过非常多的争论,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大致来说,秦汉之前古人以右为尊,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右手,从生理习惯上来说右手方便,故以右为尊。唐代学者孔颖达在为《左传》作的注疏中解释说:“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为右,不助为左。”“左道”出自《礼记·王
期刊
鄭译向皇帝讨稿费  隋朝开国功臣郑译本是隋文帝至交,所谓伴君如伴虎,后来因政治观念相左遭罢官。没多久,隋文帝念他确实是个人才,打算重新起用,于是命令内史令草拟加官的诏书。  丞相高颎听后,在旁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连忙接上:“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潜意思就是说:“没有报酬就不写了。”而拒绝的措辞亦巧妙:“笔干。”  高颎和郑译两人一唱一和,答语诙谐风趣,把隋文帝逗乐了,
期刊
我承认,鱼翅高贵,却并不比粉丝好吃多少——皖西南乡下有一种廉价粉丝,绿豆制作,放在肉汤里煮,一会儿捞起来,绵软,筋道,味道好极了。《武林外传》里,吕轻侯也承认,鱼翅“跟粉丝差不多”,这很让邢捕头抓狂。  抓狂的还有袁枚大爷。他在《随园食单》中炒卖鱼翅的做法,要配上气场十足的火腿冰糖鸡汤鲜笋。唐鲁孙大叔写北平翠盖鱼翅、谭家菜做翅子的良方,比袁枚又旖旎几分。照这法子对付一根木棍,估计也是名菜。犹如一个
期刊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的呐喊》、《同仇》、《自由神》;主演了《赛金花》、《酒后》、《少奶奶的扇子》等大量话剧。抗
期刊
隋文帝杨坚是个“不悦诗书”、“素无术学”的人,他一上台就要求大加整顿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六朝浮华文风,同时禁止私人编写国史诽谤朝廷,哪个文人触犯了这两条规定,轻则入狱,重则丢命。因此单就文艺细胞而言,他和儿子杨广就有天壤之别。  可这么一个没有多少墨水的皇帝,却偏爱一个叫薛道衡的机要秘书。在灭陈之前,他还曾让薛道衡出使陈朝,对陈朝的文化人搞了一场心理宣传战。因为薛道衡文采极为出众,在南方有不少铁杆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岁”是一种罕见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没有记录,在现实生活中,岁姓人也是少之又少。然而,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却有一个叫作“岁家坡”的村庄,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岁。  相传,岁家坡里的岁姓居民
期刊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通篇是古代山川方国、珍物奇闻的描写。几千年来,古人称之为“语怪之祖”、“博物之书”,今人誉为中国古代国土资源的“白皮书”。  日照市,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而大量的考古史料证明,这个行政建制从史籍上最早追溯到北宋(1087)的海边小镇,竟与记载远古历史地理的《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