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为了追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便寻求种种养生的途径。养生之风,于今为烈。琳琅满目的养生广告,五花八门的养生讲座,层出不穷的养生大师,光怪陆离的养生方法,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加上“撬边”的帮衬,“名人”的捧场,以致如流的信徒、似云的粉丝一哄而上,把一个好端端的养生文化糟蹋得面目全非。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免又一次地怀念起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一生,除了治病教书以外,写作旧体诗是他的一大雅癖。所著《剑风楼诗抄》载诗百余首,内有《论养生》诗五首,我尤为击节赞赏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从来得失有乘除,穷达区区莫问渠。终是助人为乐好,世情看淡即天书。
传说元始天尊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把元始天尊所授经文视作“天书”。在《论养生》诗中说到天书,自然是指养生的要义。怎么来读懂养生的天书,掌握养生的要义呢?就是看淡“得失”与“穷达”。得与失从来都是相互抵消的,穷与达也不过是区区小事,何必要计较。孟子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向被士人视为至理名言。而不论穷达,“终是助人为乐好”,其精神境界无疑更在孟子之上。如果能够真正理解“祸福倚伏”的哲理,认识得失、穷达之间的乘除关系,一以贯之地助人为乐,便是读懂了养生的“天书”。归根结底,“世情看淡”就是养生的“天书”。之所以能够“看淡”,根本在于心淡。唯有心淡,自然视淡、听淡、嗅淡、味淡、触淡,五官皆淡。“淡”是此首七绝的诗眼。
强调一个“淡”字,完全符合养生的真谛。传统中医的养生,不仅注重养身,尤其是把养心、养德看作养生的根基所在。这在中医最为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論述。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是强调养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是强调养德。而“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则是养生所追求的至境。
为人处世,真正做到一个“淡”字,谈何容易!《史记·货殖列传》就曾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自古而然。这就是反“淡”道而行的“浓”的作为。浓于外物,喧嚣的声浪,厚重的烟尘,闭塞了耳目;浓于酒食,丰盛的佳肴,极品的美酒,腐蚀了肠胃;浓于美色,骗得的春情,败坏了道德;浓于名利,沽钓的声誉,掠夺的财货,摧毁了心灵。凡此种种,怎一个“浓”字了得!
明代有个郑瑄,先后任浙江嘉兴府知府、应天(今南京)巡抚,为官清廉,一芥不取,生活清苦,妻子穿戴仍然是荆钗布裙,重视教育,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写过一部二十卷的读书笔记《昨非庵日纂》,其中卷七曾对“浓”“淡”的利弊作出过既深刻又生动的阐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噫,浓之为毒甚矣!吾以一味药解之,曰淡。”
“浓”是万病之元凶,“淡”则是化解各种病毒的良药。裘老之诗,实得养生三昧。“世情看淡即天书”,可视作人生警句。 ■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免又一次地怀念起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一生,除了治病教书以外,写作旧体诗是他的一大雅癖。所著《剑风楼诗抄》载诗百余首,内有《论养生》诗五首,我尤为击节赞赏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从来得失有乘除,穷达区区莫问渠。终是助人为乐好,世情看淡即天书。
传说元始天尊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把元始天尊所授经文视作“天书”。在《论养生》诗中说到天书,自然是指养生的要义。怎么来读懂养生的天书,掌握养生的要义呢?就是看淡“得失”与“穷达”。得与失从来都是相互抵消的,穷与达也不过是区区小事,何必要计较。孟子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向被士人视为至理名言。而不论穷达,“终是助人为乐好”,其精神境界无疑更在孟子之上。如果能够真正理解“祸福倚伏”的哲理,认识得失、穷达之间的乘除关系,一以贯之地助人为乐,便是读懂了养生的“天书”。归根结底,“世情看淡”就是养生的“天书”。之所以能够“看淡”,根本在于心淡。唯有心淡,自然视淡、听淡、嗅淡、味淡、触淡,五官皆淡。“淡”是此首七绝的诗眼。
强调一个“淡”字,完全符合养生的真谛。传统中医的养生,不仅注重养身,尤其是把养心、养德看作养生的根基所在。这在中医最为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論述。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是强调养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是强调养德。而“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则是养生所追求的至境。
为人处世,真正做到一个“淡”字,谈何容易!《史记·货殖列传》就曾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自古而然。这就是反“淡”道而行的“浓”的作为。浓于外物,喧嚣的声浪,厚重的烟尘,闭塞了耳目;浓于酒食,丰盛的佳肴,极品的美酒,腐蚀了肠胃;浓于美色,骗得的春情,败坏了道德;浓于名利,沽钓的声誉,掠夺的财货,摧毁了心灵。凡此种种,怎一个“浓”字了得!
明代有个郑瑄,先后任浙江嘉兴府知府、应天(今南京)巡抚,为官清廉,一芥不取,生活清苦,妻子穿戴仍然是荆钗布裙,重视教育,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写过一部二十卷的读书笔记《昨非庵日纂》,其中卷七曾对“浓”“淡”的利弊作出过既深刻又生动的阐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噫,浓之为毒甚矣!吾以一味药解之,曰淡。”
“浓”是万病之元凶,“淡”则是化解各种病毒的良药。裘老之诗,实得养生三昧。“世情看淡即天书”,可视作人生警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