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莱塞长篇小说《珍妮姑娘》一经发表,便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本书在物质财富空前繁盛和男性话语仍处于强势的历史背景下横空出世,从而使得当时的人们对物质文明的价值意义产生了疑问,对精神文明的指归发出了质疑。德莱塞在小说中始终聚焦城市,关注农村的年轻女性,特别是苦命女子在城市文化圈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道德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畸变。因此,本文试着从社会生态突变下的人物转变 、经济打压下的情感迷离、追寻过后的道德守望等方面来论述社会生态视域下珍妮姑娘的悲剧表现,这也是当下阅读《珍妮姑娘》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社会生态;珍妮;情感;道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德莱塞于1911年完成她的小说《珍妮姑娘》,小说的背景是美国以迅耳之势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西进运动的推动下快速由农业化城市社会快速转变成工业化城市社会,这一快速的社会生态调整,表现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物质商品化、精神真空化、生存疏离化。而人们也由于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了“道德空白”、“灵魂迷失”,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生活突破 、精神救赎、道德守望。以此来勘测生活对女性在男权社会和工业文明压抑下自然天性和精神世界的扭曲。
一、社会生态突变下的人物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文明特征明显,整个社会生态以人类对财富、权利崇拜为统摄,于是一个农业社会的美国快速成为世界顶级工业化强国,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吸引了本国大量的农民以及不少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入城市,劳动力的增多使工人们的工资大幅度降低,同时还带来了城市人口压力过大、交通拥挤、穷人住房、工伤事故等多种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徐勤所说的那样:“金钱和利益成为人际关系转移的标准,乡村式的亲切的单纯的微笑变得逐渐模糊而又遥远,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冷漠化。”[1]聂晓戌也发现:“当时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2]
《珍妮姑娘》这部作品就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情景再现。工业革命的发展及西进运动的领土扩张,让美国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国土面积就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翻了七倍之大,接踵而來的是辽阔的土地无人居住、无人开发,于是像珍妮一家这种为了转嫁来自生活危机的外来移民人口就被美国开放政策的吸引来到这里。起初的生活是不错的,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给农村带来无限冲击,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让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渐渐认识到以农业与乡村为主的经济体制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发达的工业与城市经济体制,它们以全新的视角登上历史舞台。社会结构的突变也让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以及择业的标准都发生了变化。珍妮姑娘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移民女性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社会生态伦理的危机,她的自然天性和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生态的突变而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对生存危机,一家人产生了到社会巨变中去求得一席之地的想法,于是他们从农村中走了出来,来到了这个充满富有、时髦、惬意、享乐的城市,城市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并侵蚀着这些人的思想,这也为珍妮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经济打压下的情感迷离
列宁曾在《列宁全集》中让我们看到美国当时的两个方面:一、无论是美国的城市或者农村你都不难看出可怕的失业率和极度贫困现象以及资本家们疯狂的剥削劳动力。二、拥有上亿资产的富豪过着空前豪华的生活。这些也都像徐拯民所说的那样:“德莱塞在《珍妮姑娘》中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征。”[3]即美国当时社会最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及现状,为的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金钱支配一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
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占有财富的多少也就决定着你在这个社会上的成功与地位,它也是你在精神上的内部驱动力。社会生态下人与社会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人类社会的行为以及人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一点点的影响、变化着。在没有对比参照的情况下珍妮每天就只是在家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没有其他的念想。可是自从来到大旅馆面对它奢华的生活以及像白兰德这样有钱人的时候,她也开始问母亲,“有钱不是很适意吗?”“我巴不得咱们也有钱。”[4](P7)在点滴的谈话中流露出了羡慕、渴望甚至贪婪的态度,社会生态的调整让珍妮对生活有了重新的定位,她也想过有钱人的生活,而不在是像过去一样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王兰说过:“对于珍妮来说,这样一位年龄足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吸引她的显而易见是他的金钱、地位。珍妮渴望过有钱人的生活。”[5] “而真正让她不顾世俗伦理的规范,尚未婚嫁就失身于人的原因是哥哥”,[5]巴斯因为偷煤被关入狱,无奈的珍妮才来到旅馆请求白兰德帮忙,出于感激,她顺从了一直以来对她格外关照的白兰德。但他们之间的交往从始至终都与金钱密不可分。崇尚物质的现代城市时时诱惑着珍妮,她明显地感觉到仅靠诚实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是微薄的,想自食其力去改变家庭命运是难以实现的,她只有靠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灵魂才有可能拥有自己为之拼搏的“财产”。于是,我们看到珍妮姑娘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这以她后来和雷斯脱的相处则可证之。
在克利夫兰生活时的她与雷斯脱相遇并受到了雷斯脱的青睐,虽然一直都没有同意他的告白,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愿意的,她喜欢雷斯脱,喜欢“他长得这般魁梧,这般漂亮,又这般矫健”[4](P105),她也更喜欢他是车轮制造商人的儿子,“她感觉着他的人品具有磁石一般的魔力。”[4](P104)知道父亲在工作中意外烫伤双手几乎致残的消息,这时的珍妮“分明认定命运已经把解救危局的担子移到了她的身上来。她必须牺牲自己此外再无别法。”[4](P128)她最终还是屈服了,沦为雷斯脱的情妇。这是珍妮又一次顺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顺从了现代城市的游戏规则。于是,她被物欲所驱使,自己曾引以为骄傲的威受力和想象力明显下降,她变得内心麻木了,自愿成为男性赏玩的花瓶了。 三、追寻过后的道德守望
珍妮与雷斯脱同居多年的事情被曝光,于是珍妮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不识羞耻、下流、卑贱的女子,渐渐地,周围邻居也不再与他们交往,世人也不能够忍受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更多的流言蜚语被一些人经过加工传到了雷斯脱家庭中,于是雷斯脱临终的父亲修改了他的遗嘱。因此,我们看到雷斯脱与珍妮的爱情看似美满、幸福、快乐,其实蕴藏着较大的危机:雷斯脱作为上流社会的代表,他拥有金钱、地位、名声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而珍妮恰好相反,她一无所有,这样的状况让他们的在爱情中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和睦相处。正如邱慧所讲:“在爱情中两性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平等共有,但在男权制社会,这种和谐的关系一直遭到破坏。雷斯脱与珍妮一直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强势/弱势,优势/卑微,主动/被动,保护/被保护。”[6]面对遗嘱的问题雷斯脫还是犹豫的,他一面不忍舍弃与珍妮的同居生活,一面又不想失去财产。矛盾中的他最终还是珍妮替他做出了决定。
女权主义者夏洛特·戈尔曼说,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地位取决于“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社会地位”,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评论女性社会地位时主要根据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关系。具体落实到《珍妮姑娘》,由于珍妮是一位孤立无助的单身女性,她来到城市是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她远离赖以生存的熟悉土地和亲人,她难以得到强势社会阶层对自己的认可,社会秩序及城市生态的也不会提供给她任何机会。她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徒劳无益。
珍妮在遍尝时代生活苦味后的她仍然不能主宰自我,带着女儿独自离开,一个人承受所有的孤独、寂寞、心痛。即使表面上来看是她做的决定没错,可是实际上呢?为了成全心爱的男子她没有选择,她不能自私地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让心爱的人痛苦。贺茜茜曾说:“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珍妮是一位聚集众多优良品德的女性,她身上有着一种难得的顾全大局、为家庭愿意牺牲自己的可贵品质,正是凭着她的善良和牺牲精神做出的选择,最终导致的却是她的人生以悲剧收场。”[7]来到山乌德生活的珍妮为了排遣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她开始自备一匹马与一辆游览车,还会养狗、养猫、养画眉、养一缸的金鱼,“这样,这个小小的家庭很安静地并且如梦境一般度过日子去。” [4](P308)当雷斯脱病危需要照顾时,妻子又不在身边,这时的他才会想到珍妮,可笑的是珍妮竟然还认为他是爱她的。面对珍妮的妥协,徐勤就说过:“珍妮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对上流社会家庭以及对整个社会习俗的一种妥协。”[1]她的选择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自然选择。
虽然,全书中珍妮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追求幸福,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是离经叛道的,环境是不能够接纳并宽容她的,她也不可能会有一个美满的人生。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生态对人物的造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他们在环境及社会生态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们是环境的牺牲品。可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生态化是不能够完全异化人的道德良知,对于珍妮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个人的闪光点,作者德莱塞本人是表示深切同情的,这一切也都让珍妮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也在伤感中思索着人生与爱情。因此,重新审视珍妮,关注她生活时代的社会生态和女性的伦理,或许是《珍妮姑娘》被重新解读的一个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勤,从《珍妮姑娘》的人生抉择看其悲剧的成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聂晓戌,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从文化视角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J],安徽文学,(2009)
[3]徐拯民,命运·灵魂·生命力—论《珍妮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形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
[4](美)德莱塞著,珍妮姑娘[M],傅东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105,104,128,308
[5]王兰,析《珍妮姑娘》中珍妮的悲剧性格[J],河北大学电影评价,(2007)
[6]邱慧,《珍妮姑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7]贺茜茜,个人道德的圆满与社会伦理的缺失—《珍妮姑娘》悲剧剖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院世界文学评论,(2008)
关键词:社会生态;珍妮;情感;道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德莱塞于1911年完成她的小说《珍妮姑娘》,小说的背景是美国以迅耳之势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西进运动的推动下快速由农业化城市社会快速转变成工业化城市社会,这一快速的社会生态调整,表现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物质商品化、精神真空化、生存疏离化。而人们也由于这样的变化表现出了“道德空白”、“灵魂迷失”,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生活突破 、精神救赎、道德守望。以此来勘测生活对女性在男权社会和工业文明压抑下自然天性和精神世界的扭曲。
一、社会生态突变下的人物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文明特征明显,整个社会生态以人类对财富、权利崇拜为统摄,于是一个农业社会的美国快速成为世界顶级工业化强国,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吸引了本国大量的农民以及不少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入城市,劳动力的增多使工人们的工资大幅度降低,同时还带来了城市人口压力过大、交通拥挤、穷人住房、工伤事故等多种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徐勤所说的那样:“金钱和利益成为人际关系转移的标准,乡村式的亲切的单纯的微笑变得逐渐模糊而又遥远,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冷漠化。”[1]聂晓戌也发现:“当时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2]
《珍妮姑娘》这部作品就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情景再现。工业革命的发展及西进运动的领土扩张,让美国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国土面积就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翻了七倍之大,接踵而來的是辽阔的土地无人居住、无人开发,于是像珍妮一家这种为了转嫁来自生活危机的外来移民人口就被美国开放政策的吸引来到这里。起初的生活是不错的,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给农村带来无限冲击,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让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渐渐认识到以农业与乡村为主的经济体制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发达的工业与城市经济体制,它们以全新的视角登上历史舞台。社会结构的突变也让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以及择业的标准都发生了变化。珍妮姑娘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移民女性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社会生态伦理的危机,她的自然天性和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生态的突变而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对生存危机,一家人产生了到社会巨变中去求得一席之地的想法,于是他们从农村中走了出来,来到了这个充满富有、时髦、惬意、享乐的城市,城市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并侵蚀着这些人的思想,这也为珍妮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经济打压下的情感迷离
列宁曾在《列宁全集》中让我们看到美国当时的两个方面:一、无论是美国的城市或者农村你都不难看出可怕的失业率和极度贫困现象以及资本家们疯狂的剥削劳动力。二、拥有上亿资产的富豪过着空前豪华的生活。这些也都像徐拯民所说的那样:“德莱塞在《珍妮姑娘》中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征。”[3]即美国当时社会最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及现状,为的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金钱支配一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
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占有财富的多少也就决定着你在这个社会上的成功与地位,它也是你在精神上的内部驱动力。社会生态下人与社会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人类社会的行为以及人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一点点的影响、变化着。在没有对比参照的情况下珍妮每天就只是在家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没有其他的念想。可是自从来到大旅馆面对它奢华的生活以及像白兰德这样有钱人的时候,她也开始问母亲,“有钱不是很适意吗?”“我巴不得咱们也有钱。”[4](P7)在点滴的谈话中流露出了羡慕、渴望甚至贪婪的态度,社会生态的调整让珍妮对生活有了重新的定位,她也想过有钱人的生活,而不在是像过去一样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王兰说过:“对于珍妮来说,这样一位年龄足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吸引她的显而易见是他的金钱、地位。珍妮渴望过有钱人的生活。”[5] “而真正让她不顾世俗伦理的规范,尚未婚嫁就失身于人的原因是哥哥”,[5]巴斯因为偷煤被关入狱,无奈的珍妮才来到旅馆请求白兰德帮忙,出于感激,她顺从了一直以来对她格外关照的白兰德。但他们之间的交往从始至终都与金钱密不可分。崇尚物质的现代城市时时诱惑着珍妮,她明显地感觉到仅靠诚实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是微薄的,想自食其力去改变家庭命运是难以实现的,她只有靠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灵魂才有可能拥有自己为之拼搏的“财产”。于是,我们看到珍妮姑娘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这以她后来和雷斯脱的相处则可证之。
在克利夫兰生活时的她与雷斯脱相遇并受到了雷斯脱的青睐,虽然一直都没有同意他的告白,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愿意的,她喜欢雷斯脱,喜欢“他长得这般魁梧,这般漂亮,又这般矫健”[4](P105),她也更喜欢他是车轮制造商人的儿子,“她感觉着他的人品具有磁石一般的魔力。”[4](P104)知道父亲在工作中意外烫伤双手几乎致残的消息,这时的珍妮“分明认定命运已经把解救危局的担子移到了她的身上来。她必须牺牲自己此外再无别法。”[4](P128)她最终还是屈服了,沦为雷斯脱的情妇。这是珍妮又一次顺应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顺从了现代城市的游戏规则。于是,她被物欲所驱使,自己曾引以为骄傲的威受力和想象力明显下降,她变得内心麻木了,自愿成为男性赏玩的花瓶了。 三、追寻过后的道德守望
珍妮与雷斯脱同居多年的事情被曝光,于是珍妮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不识羞耻、下流、卑贱的女子,渐渐地,周围邻居也不再与他们交往,世人也不能够忍受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更多的流言蜚语被一些人经过加工传到了雷斯脱家庭中,于是雷斯脱临终的父亲修改了他的遗嘱。因此,我们看到雷斯脱与珍妮的爱情看似美满、幸福、快乐,其实蕴藏着较大的危机:雷斯脱作为上流社会的代表,他拥有金钱、地位、名声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而珍妮恰好相反,她一无所有,这样的状况让他们的在爱情中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和睦相处。正如邱慧所讲:“在爱情中两性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平等共有,但在男权制社会,这种和谐的关系一直遭到破坏。雷斯脱与珍妮一直处于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强势/弱势,优势/卑微,主动/被动,保护/被保护。”[6]面对遗嘱的问题雷斯脫还是犹豫的,他一面不忍舍弃与珍妮的同居生活,一面又不想失去财产。矛盾中的他最终还是珍妮替他做出了决定。
女权主义者夏洛特·戈尔曼说,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地位取决于“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社会地位”,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评论女性社会地位时主要根据她的家庭背景和婚姻关系。具体落实到《珍妮姑娘》,由于珍妮是一位孤立无助的单身女性,她来到城市是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她远离赖以生存的熟悉土地和亲人,她难以得到强势社会阶层对自己的认可,社会秩序及城市生态的也不会提供给她任何机会。她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徒劳无益。
珍妮在遍尝时代生活苦味后的她仍然不能主宰自我,带着女儿独自离开,一个人承受所有的孤独、寂寞、心痛。即使表面上来看是她做的决定没错,可是实际上呢?为了成全心爱的男子她没有选择,她不能自私地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让心爱的人痛苦。贺茜茜曾说:“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珍妮是一位聚集众多优良品德的女性,她身上有着一种难得的顾全大局、为家庭愿意牺牲自己的可贵品质,正是凭着她的善良和牺牲精神做出的选择,最终导致的却是她的人生以悲剧收场。”[7]来到山乌德生活的珍妮为了排遣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她开始自备一匹马与一辆游览车,还会养狗、养猫、养画眉、养一缸的金鱼,“这样,这个小小的家庭很安静地并且如梦境一般度过日子去。” [4](P308)当雷斯脱病危需要照顾时,妻子又不在身边,这时的他才会想到珍妮,可笑的是珍妮竟然还认为他是爱她的。面对珍妮的妥协,徐勤就说过:“珍妮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对上流社会家庭以及对整个社会习俗的一种妥协。”[1]她的选择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自然选择。
虽然,全书中珍妮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追求幸福,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是离经叛道的,环境是不能够接纳并宽容她的,她也不可能会有一个美满的人生。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生态对人物的造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他们在环境及社会生态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们是环境的牺牲品。可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生态化是不能够完全异化人的道德良知,对于珍妮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个人的闪光点,作者德莱塞本人是表示深切同情的,这一切也都让珍妮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也在伤感中思索着人生与爱情。因此,重新审视珍妮,关注她生活时代的社会生态和女性的伦理,或许是《珍妮姑娘》被重新解读的一个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勤,从《珍妮姑娘》的人生抉择看其悲剧的成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聂晓戌,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从文化视角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J],安徽文学,(2009)
[3]徐拯民,命运·灵魂·生命力—论《珍妮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形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
[4](美)德莱塞著,珍妮姑娘[M],傅东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105,104,128,308
[5]王兰,析《珍妮姑娘》中珍妮的悲剧性格[J],河北大学电影评价,(2007)
[6]邱慧,《珍妮姑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7]贺茜茜,个人道德的圆满与社会伦理的缺失—《珍妮姑娘》悲剧剖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院世界文学评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