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是新时代数学教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因地制宜,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组织开展有效的实践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使得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培养,获得发展。
[关键词]因地制宜;数据分析观念;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68-02
“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阐述了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判断等对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巨大作用。这些真实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感知数据中蕴含着信息,能够较科学地针对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做出科学的分析,有利于学生从足够的数据信息中发现规律,使学生对数据产生亲切感,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依托教材。激发数据分析的动机
创新使用教材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在统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统计知识的结构体系,厘清统计知识的脉络,为精准预设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其次要善于运用教材主题图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翔实的素材中感知数据的存在,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最后要善于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开发教材,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数据分析的意识,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统计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把教材例题的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感知,同时结合教材图例引导学生分析与解读每一种图例表示的是什么天气,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8月份的天气分布图,从中得出每一种天气的具体天数。
依托教材信息,紧扣教材资源,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据的作用,体会数据的价值,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质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是必需的、有用的,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活动。
二、实施活动。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走出纯粹讲解、单纯练习的圈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意识,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在统计教学中,教师更要强化活动指导,关注活动现象、数据信息等的引领,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合作交流,进而增强应用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五(8)班准备搞个班级文娱活动,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你打算选什么呢?如果只安排唱歌、舞蹈和朗诵三类,通过抽签来确定,你抽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人次的抽签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发现抽到每一类的人数相差不大。这时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抽30次,会有什么规律?如果抽300次呢?3000次呢?”为验证猜想,深化规律理解,可指导学生进行摸球实验: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放入若干个红球和黄球,让学生摸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摸20次,哪种球出现的次数会多些?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并完成对应的统计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运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让学生通过感悟到“可能性的大小是有规律的,是与球的个数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
这种猜想、验证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三、开发习题。强化数据分析的观念
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运用知识搭建必要的平台,是灵活施教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的本质在追问中逐渐浮现出来。在统计知识的训练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把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感受数据分析带来的极大便利,进而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完成上述例题的学习后,可设计这样的习题:“兴百超市将举办周年庆大型抽奖活动,特等奖笔记本电脑1台,一等奖电烤箱1台,二等奖神奇拖把1套,三等奖10元饮料套餐,四等奖肥皂1块,五等奖牙刷1支。如果你是负责这次活动的部门经理,你将怎样设计抽奖大转盘呢?”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可能性大小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学会动脑,在想中做,在做中思,从而使数据分析观念在具体的运用中获得深化。
学生会在设计的过程中感悟到可能性与扇形面积的大小有关,从而能够根据设计的要求去研究,以巩固学习,增强数据分析的能力。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习题,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诱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能将趣味、挑战、竞争等有利于学习的因素融进训练之中,促进学习难点突破,使数据收集、分析等过程愈加清晰。如果习题的设计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学习过程,饱含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中体会到數据分析的意义,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组织辨析。发展数据分析的能力
思维是学习的生力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诱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不断扩充感知、完善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对应的观念,发展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参与数据分析上,特别是对数据的形成过程,以及数据所对应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辨析,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思维质态,把握数据分析的本质。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数据,你认为哪种统计方式是最好的?哪种统计图是揭示各部分与总人数的百分比关系的?如果你去设计,你必须先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并在问题结果展示中进行辩论,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感知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以及在表示部分与总数之间百分比关系时的优势,从而使扇形统计图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辨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同统计图表各自的特点。同时,走出“数据分析只是计算和画图”的认识怪圈,把学习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数据分析与解读上,辅助有效的辨析活动,那么这样的研学活动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不同的材料背景,学会选择不同的统计策略,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
总之,统计学习与学生的自身经验、实践活动、学习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的教学应依托教材的编排意图,贴近学生的学情,科学指导,精准引领,促使学生运用数据去解读数学现象,学会从数据分析中获得理性思考,从而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增强和分析能力提升等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责编:黄春香)
[关键词]因地制宜;数据分析观念;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68-02
“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阐述了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判断等对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巨大作用。这些真实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感知数据中蕴含着信息,能够较科学地针对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做出科学的分析,有利于学生从足够的数据信息中发现规律,使学生对数据产生亲切感,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依托教材。激发数据分析的动机
创新使用教材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在统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统计知识的结构体系,厘清统计知识的脉络,为精准预设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其次要善于运用教材主题图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翔实的素材中感知数据的存在,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最后要善于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开发教材,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数据分析的意识,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统计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把教材例题的信息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感知,同时结合教材图例引导学生分析与解读每一种图例表示的是什么天气,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8月份的天气分布图,从中得出每一种天气的具体天数。
依托教材信息,紧扣教材资源,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据的作用,体会数据的价值,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质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是必需的、有用的,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活动。
二、实施活动。增强数据分析的意识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走出纯粹讲解、单纯练习的圈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意识,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在统计教学中,教师更要强化活动指导,关注活动现象、数据信息等的引领,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合作交流,进而增强应用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五(8)班准备搞个班级文娱活动,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你打算选什么呢?如果只安排唱歌、舞蹈和朗诵三类,通过抽签来确定,你抽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人次的抽签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发现抽到每一类的人数相差不大。这时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抽30次,会有什么规律?如果抽300次呢?3000次呢?”为验证猜想,深化规律理解,可指导学生进行摸球实验: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放入若干个红球和黄球,让学生摸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摸20次,哪种球出现的次数会多些?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并完成对应的统计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运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让学生通过感悟到“可能性的大小是有规律的,是与球的个数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
这种猜想、验证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三、开发习题。强化数据分析的观念
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运用知识搭建必要的平台,是灵活施教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的本质在追问中逐渐浮现出来。在统计知识的训练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把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感受数据分析带来的极大便利,进而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完成上述例题的学习后,可设计这样的习题:“兴百超市将举办周年庆大型抽奖活动,特等奖笔记本电脑1台,一等奖电烤箱1台,二等奖神奇拖把1套,三等奖10元饮料套餐,四等奖肥皂1块,五等奖牙刷1支。如果你是负责这次活动的部门经理,你将怎样设计抽奖大转盘呢?”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可能性大小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学会动脑,在想中做,在做中思,从而使数据分析观念在具体的运用中获得深化。
学生会在设计的过程中感悟到可能性与扇形面积的大小有关,从而能够根据设计的要求去研究,以巩固学习,增强数据分析的能力。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习题,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诱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能将趣味、挑战、竞争等有利于学习的因素融进训练之中,促进学习难点突破,使数据收集、分析等过程愈加清晰。如果习题的设计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学习过程,饱含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中体会到數据分析的意义,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组织辨析。发展数据分析的能力
思维是学习的生力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诱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不断扩充感知、完善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对应的观念,发展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参与数据分析上,特别是对数据的形成过程,以及数据所对应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辨析,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思维质态,把握数据分析的本质。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数据,你认为哪种统计方式是最好的?哪种统计图是揭示各部分与总人数的百分比关系的?如果你去设计,你必须先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并在问题结果展示中进行辩论,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感知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以及在表示部分与总数之间百分比关系时的优势,从而使扇形统计图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辨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同统计图表各自的特点。同时,走出“数据分析只是计算和画图”的认识怪圈,把学习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数据分析与解读上,辅助有效的辨析活动,那么这样的研学活动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不同的材料背景,学会选择不同的统计策略,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
总之,统计学习与学生的自身经验、实践活动、学习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的教学应依托教材的编排意图,贴近学生的学情,科学指导,精准引领,促使学生运用数据去解读数学现象,学会从数据分析中获得理性思考,从而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增强和分析能力提升等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