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布衣”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sb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老在老百姓的心中永远是穿着“布衣”、过着“草民”生活的“大学问家”。
  
  一代“大家”季羡林教授笑着离开了我们。季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那一袭蓝色的中山装让我们联想起父辈的艰辛,为新生看守行李的逸事折射出“布衣”的平易淡定。季老在九五高龄留给我们“三辞桂冠”的故事,彰显一种当代最缺乏的“宝贵精神”。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一辞“国学大师”。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威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那里讲起呢?”二辞“学界泰斗”。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三辞“国宝”。
  季老在《病榻杂记》中写道,“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一位学者对“真面目”作了解读:“当然是人的本色。人生如能长成大树,固然伟大;但如果能像季老那样,依然能经常把自己还原为草根,那就更伟大。人生最难的就是,既要参天,还要委地。季老近之矣。”
  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也是季老的山东同乡,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诗中吟唱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季老就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一介“布衣”和“草民”。时下那些半推半就笑纳“大师”称号的所谓学者,“将比尸首烂得更早”。季老谢绝了“大师”“泰斗”“国宝”的称号,可是谢绝不了世人的敬重,因为他是中华学者的光辉典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治学风范,薪火传承,永不熄灭。
  “永远说实话”是季老的良知和灵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一位哲学家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季老就是在“不讲假话”中度过一生的。“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这让我联想起朱镕基总理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不做假账”。并一脸凝重地告诫我们:“我希望每一位中国的国家会计学院学生,永远要记住这四个大字。”时下,一些“高官”“高管”都有“两本账”,一本真,一本假。更不用说藏污纳垢的“小金库”了;一些“学者”“教授”连论文都敢做假,更不用讲学生考试舞弊了:许多“商家”“企业家”公然推销“伪劣假冒”产品坑害消费者,更不用说小商贩的“短斤缺两”了……“假风”之猖狂吹得国人心碎,君不见“楼房倒塌”、“桥梁断裂”、“火车出轨”、“教授剽窃”、“官员出格”、“统计乱真”、“新闻编造”……“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制止这股“假风”,“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将不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怀念季老,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他一生“不讲假话,只讲真话”的做人规矩。
  季老是大学问家,著作等身,他饱蘸激情,用心血包涵智慧和经验写的书,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告诉读者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季老初度95岁大寿。温总理看望他时,两代人有过一场关于“内心和谐”的精彩对话。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学生般虔诚地谈了自己的理解:“《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协’,就是说。有了和谐、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温总理握着季老的手说,“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几年前,季老在一篇文章就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苦恼。”我想,这就是季老对温总理说“考虑了很久”的问题。借用古人嵇康的人生格言——“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屈?”——权作聆听季老教诲的感言罢。
  前一时期,医生说我染疾“抑郁症”。苦闷之中,一度心仪“佛门”。但对“佛学”的真谛毫无所知。静下心来,拜读了季老多年前的专著《佛教十五题》,茅塞顿开,长了许多关于“佛学”的知识;思想顿悟,方知佛主帮不了我走出“苦海”的忙。曾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季先生,“你研究佛学是不是想当和尚呀?”季老笑答,“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也不例外。”在《佛教十五题》中。季老告诉读者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从而我悟出一个道理——佛教并非人生“不二法门”,“人到无求便是佛”。
  季老在“望九”之年,跨过海峡,造访祖国宝岛台湾,拜谒恩师胡造先生之墓,归来后写了那篇催人泪下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后辈对恩师的深刻理解与崇高敬意。如今,年近“期颐”的季老“已乘黄鹤去”,九泉之下,师生晤面,定然是“浮想联翩”,纵然“往事并非如烟”,然而“兄弟一笑泯恩仇”,对未来却充满希望,中华大地一派生机,炎黄子孙傲然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站在季老的灵堂前,敬上“心香一瓣”,不管世人给季老戴上怎样耀眼的光环,季老在老百姓的心中永远是穿着“布衣”、过着“草民”生活的“大学问家”。明年季老谢世周年祭日时,我们希望能站在北大“未名湖”畔季老的雕像前拜祭。同时,我们也盼望在“未名湖”畔能看到胡适先生的塑像。
其他文献
在金融风暴的寒冬里,文化创意产业显然以一个精彩又似乎略带俏皮的微笑,给政府和投资者带来抚慰人心的温暖。    2009年11月29日,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顺利落幕。展会持续5天,共有43万人参与,创历史之最。文博会期间共签署出版发行、版权贸易、设计创意、演艺娱乐、影视节目制作交易、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等合作意向、协
期刊
编者按:2009年11月25日,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在巴黎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6位作家与代表法方的8位作家、汉学家进行文学对话。法方领衔人是法兰西学院杨鹤鸣院士。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孔泉大使莅临开幕式。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篇是我国著名作家王宏甲在巴黎的演说。    一百多年前,法国艺术家罗丹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技师和工厂主的时代,而绝不是艺术家的时代。在现代生活中,追求的是功
期刊
在一起写网站的平台上,一本小说或剧本汇集众人的智慧产生,再由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改编成电影、电视或戏剧。在同一个平台上,影视公司还可以征集某部知名影视作品的下一个剧本,编剧可以是“你”、“我”、“他”。    一直以来,小说和剧本创作被认为是作家和编剧的专利。但是自原创文学网站出现后,越来越多的草根作者加入到小说和剧本创作的行列。2008年,一起写网驻站作者——临沂小老板张海宝的一部爱情长篇小说《别
期刊
中关村作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示范区和领军方阵,意义非同小可。如何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尖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2007年4月,北京市、科技部和中科院联合启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两年多来,国家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试点企业发展,试点工作在引导试点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试点企业接连取得全球领先的重大技
期刊
乌市“7·5”事件的发生,如今已经真相大白:就是境内外的“三股势力”即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暴力犯罪事件。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乌市“7·5”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稳定压倒一切。“形成维护稳定的强大力量,需要以共识凝聚合力,打牢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违逆。  “7·5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在哈瓦那做过几年生意,没有赚到大钱,却生活得很惬意,每每谈起古巴人的世风,都赞不绝口,给人一种“君子国”的印象。我姑妄听之,却不信之,朋友也不同我争论。最近,我在《每周文摘》上读到一篇题为《古巴为何无人上访》的文字,让我大发感慨,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块“净土”,让人浮想联翩。短文摘自《同舟共进》第6期,作者张心阳,系《解放军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我原以为古巴是“只讲革命,不重视经济发展
期刊
7月13日、14日,有媒体报道了网上热传的河南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被传泄漏事件”,后经核实确认并没有发生泄漏,而仅是发生“卡源”故障。环保部亦发布通告,确认当地环境来发现辐射污染现象。但在当地,17日出现了大量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的现象,汽车、拖拉机、等各种车辆堵满了道路。大量群众外出,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开封警方宣布已经“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帖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
期刊
本文撷取的是北京市海淀区“两会”上的几段花絮,从中可见今日中国的日新月异。    海淀政协要出一本《我与海淀政协》,嘱我写一篇文章。我琢磨了几回,竟不知该写什么好。有一天,偶翻抽屉,翻出几页诗稿来,一行钢笔字书写的题目跳入眼帘:《请记住今日》——一段难忘的情景历历浮现在眼前。  那是1992年7月,海淀区政协在环境优美、古香古色的卧佛寺饭店举办了一次暑期读书班。参加的人员有区政协领导、政协常委、各
期刊
我在《中关村》杂志上读到张士良先生发明“带翅锅”的报道。古今中外的“锅”,不论是由金属或陶瓷材料制造,底部形状都是平滑如镜的。然而,这位张先生别出心裁,勇于创新,造出一种“带翅的炊具”,一改人类几千年来“造锅”的传统。当你看过“带翅锅”的实物,似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就是“锅底采用金属曲线翅片”的造型吗!殊不知,这一变化却让“锅”如虎添翼,改变性能,增添本事。因带翅的锅底受热面积增大了4到5倍,从
期刊
2009年岁末,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旅游局主办,海淀区旅游局、苏家坨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09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历时50余天,随着西山红叶的凋谢也落下了帷幕。  这次活动以“与国同乐、乐活西山”为主题、“乐活西山、畅享自然”为内涵,实现了将旅游节庆活动与营造国庆喜庆氛围紧密结合,将推介大西山旅游区新景观与展示建设成果紧密结合,将打造大西山旅游节庆活动品牌與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