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入读公立中学的农民工子弟为对象,探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城市化过程中外来工子弟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特征 ,简要地提出形成的原因 ,并对此略加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心理冲突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1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定居,原来居住在农村并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弟便随父母的迁徙而转移到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他们中大都具有学习刻苦,性格内向,意志坚强的个性,是众多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农村中被人们投以羡慕的眼光。但是,他们一旦走入城市,进入异地学校,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切,以及城市学生本身所特有的优越感会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一些变化。基于此,了解和掌握他们那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种种心理,确实是一件较困难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心理上的阴影会笼罩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如果不及时抹去,必然会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公立學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常见心理冲突
1.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进入公立中学的外来工子弟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入校后环境的变迁和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又极易使他们从过分的自尊走向自卑。中学同学之间的物质水平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人格特别脆弱。由于缺乏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的才能,他们不愿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离群索居,郁郁寡欢。长期内心的自尊自卑的冲突,往往形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中,缺乏坚强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失去许多培养能力及发展自我的机会。强烈的自卑感引发许多问题,是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冲突中最突出最普遍的表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心理冲突一直困扰着他们整个中学时期的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
外来工子弟学生的独立性较其他中学生要强。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外来工子弟学生在校进行学业的同时,还要兼做家务、假期短工等勤工俭学以补给自己经济上的不足。尤其对于一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中学生来说更为突出。这种自立性或多或少也影响着他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独立性培养,因而相对同龄人来说他们显得更为沉稳。然而,他们由老家的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毕竟还处于"心理断乳期",与他们成长的独立人格相伴随的心理上的依赖性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在生活、学业上稍遇挫折时,他们在心理上常会产生茫然、冲突、困惑等感觉或心态。由于在生理、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是很强,认识问题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对师长、父母、朋友仍有较大的依赖,表现出对情感的强烈需要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由于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外来工子弟学生对社会现实往往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他们同情父辈的贫苦命运,渴望自己学业有成后能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这种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使他们相对其他同学而言有着更强的成才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然而,诸如日益增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优越的发展环境,这样的现实造成与他们的理想巨大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二、解决这些心理冲突的办法
1.平等对待
外来工子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个性较强,感情细腻却比较脆弱。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避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开设人际关系课
生活于集体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联系和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交往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心情长期存在,不仅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中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公立学校开展这方面心理辅导课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加强社会接触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交往较少,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缺乏社会实践的自我意识,它处于社会自我的边缘,而缺乏相应的行为内容。所以,要切实加强外来工子弟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加快社会化进程。应多途径、多方面让外来工子弟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社会自我,从而使自我达到统一状态。
4.要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来自农村中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安徽中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张莉华.《简析当前农村籍中学生的心理冲突》.华中师范中学学报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心理冲突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1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定居,原来居住在农村并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弟便随父母的迁徙而转移到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他们中大都具有学习刻苦,性格内向,意志坚强的个性,是众多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农村中被人们投以羡慕的眼光。但是,他们一旦走入城市,进入异地学校,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切,以及城市学生本身所特有的优越感会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一些变化。基于此,了解和掌握他们那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种种心理,确实是一件较困难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心理上的阴影会笼罩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如果不及时抹去,必然会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公立學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常见心理冲突
1.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进入公立中学的外来工子弟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入校后环境的变迁和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又极易使他们从过分的自尊走向自卑。中学同学之间的物质水平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人格特别脆弱。由于缺乏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的才能,他们不愿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离群索居,郁郁寡欢。长期内心的自尊自卑的冲突,往往形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中,缺乏坚强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失去许多培养能力及发展自我的机会。强烈的自卑感引发许多问题,是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冲突中最突出最普遍的表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心理冲突一直困扰着他们整个中学时期的生活,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
外来工子弟学生的独立性较其他中学生要强。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外来工子弟学生在校进行学业的同时,还要兼做家务、假期短工等勤工俭学以补给自己经济上的不足。尤其对于一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中学生来说更为突出。这种自立性或多或少也影响着他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独立性培养,因而相对同龄人来说他们显得更为沉稳。然而,他们由老家的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毕竟还处于"心理断乳期",与他们成长的独立人格相伴随的心理上的依赖性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在生活、学业上稍遇挫折时,他们在心理上常会产生茫然、冲突、困惑等感觉或心态。由于在生理、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是很强,认识问题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对师长、父母、朋友仍有较大的依赖,表现出对情感的强烈需要和对人际交往的向往。
3.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由于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外来工子弟学生对社会现实往往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他们同情父辈的贫苦命运,渴望自己学业有成后能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这种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使他们相对其他同学而言有着更强的成才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然而,诸如日益增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优越的发展环境,这样的现实造成与他们的理想巨大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二、解决这些心理冲突的办法
1.平等对待
外来工子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个性较强,感情细腻却比较脆弱。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避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开设人际关系课
生活于集体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联系和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交往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心情长期存在,不仅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中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公立学校开展这方面心理辅导课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加强社会接触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交往较少,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缺乏社会实践的自我意识,它处于社会自我的边缘,而缺乏相应的行为内容。所以,要切实加强外来工子弟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加快社会化进程。应多途径、多方面让外来工子弟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社会自我,从而使自我达到统一状态。
4.要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外来工子弟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来自农村中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安徽中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张莉华.《简析当前农村籍中学生的心理冲突》.华中师范中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