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有的日语教学环节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词义和语法的解释、句型的演练、笔试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语境、语用等问题,这就很容易造成语言脱离其母体环境,即语言的文化环境,从而导致学生在输入环节上,即听、说,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出现信息接收偏差,输出环节上,说、写内容和方式不得体表达。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使得语言交际得不到顺利完成。在实际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上,应着眼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这就要求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要认识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尽量还原语言文化环境,更多的融入文化因素,进行多元化教学。
[关键词]应用日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误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232-02
从事外语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能经常会碰到学生说一些中国式外语的情况,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的课堂上,会话中会碰到意思能够表达清楚却禁不起推敲,让人感觉“违和”的句子,例如:“何のために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か(为了什么学习日语)”。从句型、语意上来看,表达通顺,但从使用习惯上来看,却很难说是地道的日语。因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这种说法会显得过于主观,形式过于生硬,甚至好像带着责备的语气质问对方为什么要学习日语一样,进而会引起听话人的不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用,是因为不了解日语的语言习惯及文化。由此可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不了解日语的语言文化,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这就要求无论是语言习得者还是教授者,不能将语言孤立语于文化之外,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来论述日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等相关事物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将深刻影响其语言系统,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其实在自然界中无论什么客观事物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特定集团的人在进行客体化表述时,加入主观意愿,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具有不同分类的世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由此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把语言这种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究文化本质最有力的手段。例如,日语中关于父母同辈亲戚的称呼只有两个,即有男女区分的“おじさん”和“おばさん”。而在汉语中却有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等明确而详细的称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族”对普通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对人的深远影响等特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文化现象,文化也是语言的载体,离开文化环境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交际场合,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即使语言再熟练,跨文化交际也很难顺利得以进行。如若只是从本民族文化出发来理解另一文化背景下的言语所表达意义的话,将会出现更多的错误。例如,在邀请人的时候,中国人如果被邀请的话,不管同意不同意,通常情况下会先推辞,如果就此放弃邀请的话,会让对方很尴尬,所以一定要多次相邀以显诚意。但如果是换成日本人,同意就会直接说“行きましょう”,不同意往往会说“ちょっと都合が悪いが···”,邀请方可以不必多次邀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谨慎是美德,而在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拒绝他人会给他人添麻烦,所以日语中很少会出现断然拒绝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正是文化的差别使得邀请方式和回答方式也出现差异。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势必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添很大的麻烦。
二、受文化影响产生的不得体表达
1.あなたは何をするつもりですか。(你打算做什么)
这句话是初级日语中表达个人意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从词汇的选择、句子成分组合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与日本人进行实际语言交流时,却很难说这是一种正确的说法,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很失礼的说法。因为它所表达的意思里包含一种生硬的质问语气,相当于汉语“你究竟想要干什么”所表达的内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说法。
在初级日语里类似于这种表达方式的还有像前面提到的“何のために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か”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只是就句型而机械地教学,没有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话,很难让学生掌握地道的日语。
2.もちろん行きます。(当然去)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一种肯定的表达。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如果对长辈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使用的话,是一种失礼的说法。因为“もちろん”这个词虽然词义为“当然”,但它所隐含的信息是“怎么会有别的可能,这么简单的问题,当然是这个”。我们都知道在日本文化里上下从属的观念很强,对待不同身份、不同关系的人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轻易地对长辈及身份高的人使用这种口气生硬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3.a:昨日何をしましたか。(昨天做什么了)
b:お風呂に入りました。(昨天泡澡了)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不能说这样的表达式完全错误的,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应该很小。因为在日本“泡澡”是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当被问到做过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特意将习以为常的事情说给别人。但在中国,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泡澡”并非每个人的习惯,所以才会有人将此作为答案来回答。
4.a:どうしたらいいですか。(怎么办才好呢)
b:他人に借りたらいいでしょう。(向别人借就行了)
冷たい。)。
这句话是在给别人意见时经常会听到,甚至是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实际会话中,用“~た方がいい”或“~といいですが”更符合日语的语言习惯。因为“他人に借りたらいいでしょう”会有对人过于直接、冷漠的语气,很显然这与日本的对人客气、委婉的语言文化有所冲突。
5.私は友達に本を読んであげました。
这是日语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授受表现句,从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上来看,很符合授受表现的特点,但在实际会话中我们要谨慎使用。因为授受表现存在着某种恩惠关系,在为别人做了事情的时候,特意加上授受助动词“あげる”,会产生让别人快对自己感恩的暗示,反而给听话人造成困惑,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违反了“不给人添麻烦”的初衷。
以上从文化的角度,通过五个具体的实例,试分析了一下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却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日语客观表现问题、主语省略现象、委婉表现等都属于受文化意识影响,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错误表达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但究其原因恐怕都是受到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产生的问题。
三、结论:加强应用日语教学文化渗透
语言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要依附于包括文化环境在内的种种条件下才能发生及发展。历史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曾对日本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语文字的产生是来源于中文汉字。但这并不能说明中日文化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相反中日两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特质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相割裂,势必造成语言行为的不得体,甚至误解。特别是在以应用为目的现代日语教学当中,不能仅限于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上,还要让语言具有温度,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是死板地讲授教科书,而是要利用教科书,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渗透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才能为其清楚交际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重庆大学学报,2004,6.
[3]孙夏南.语言与文化论析——兼谈异语言的文化教学与对比.外语学刊,2000.
[4]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出版,1992.
[5]杨小洪.认知与文化——视角的再整合.外语学刊,2002.
[6]张杰.语言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外国语,2002.
[关键词]应用日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误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232-02
从事外语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能经常会碰到学生说一些中国式外语的情况,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的课堂上,会话中会碰到意思能够表达清楚却禁不起推敲,让人感觉“违和”的句子,例如:“何のために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か(为了什么学习日语)”。从句型、语意上来看,表达通顺,但从使用习惯上来看,却很难说是地道的日语。因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这种说法会显得过于主观,形式过于生硬,甚至好像带着责备的语气质问对方为什么要学习日语一样,进而会引起听话人的不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用,是因为不了解日语的语言习惯及文化。由此可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不了解日语的语言文化,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这就要求无论是语言习得者还是教授者,不能将语言孤立语于文化之外,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来论述日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等相关事物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将深刻影响其语言系统,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其实在自然界中无论什么客观事物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特定集团的人在进行客体化表述时,加入主观意愿,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具有不同分类的世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由此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把语言这种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究文化本质最有力的手段。例如,日语中关于父母同辈亲戚的称呼只有两个,即有男女区分的“おじさん”和“おばさん”。而在汉语中却有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等明确而详细的称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族”对普通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对人的深远影响等特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播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文化现象,文化也是语言的载体,离开文化环境的语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交际场合,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即使语言再熟练,跨文化交际也很难顺利得以进行。如若只是从本民族文化出发来理解另一文化背景下的言语所表达意义的话,将会出现更多的错误。例如,在邀请人的时候,中国人如果被邀请的话,不管同意不同意,通常情况下会先推辞,如果就此放弃邀请的话,会让对方很尴尬,所以一定要多次相邀以显诚意。但如果是换成日本人,同意就会直接说“行きましょう”,不同意往往会说“ちょっと都合が悪いが···”,邀请方可以不必多次邀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谨慎是美德,而在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拒绝他人会给他人添麻烦,所以日语中很少会出现断然拒绝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正是文化的差别使得邀请方式和回答方式也出现差异。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势必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添很大的麻烦。
二、受文化影响产生的不得体表达
1.あなたは何をするつもりですか。(你打算做什么)
这句话是初级日语中表达个人意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从词汇的选择、句子成分组合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与日本人进行实际语言交流时,却很难说这是一种正确的说法,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很失礼的说法。因为它所表达的意思里包含一种生硬的质问语气,相当于汉语“你究竟想要干什么”所表达的内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说法。
在初级日语里类似于这种表达方式的还有像前面提到的“何のために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か”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只是就句型而机械地教学,没有渗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话,很难让学生掌握地道的日语。
2.もちろん行きます。(当然去)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一种肯定的表达。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如果对长辈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使用的话,是一种失礼的说法。因为“もちろん”这个词虽然词义为“当然”,但它所隐含的信息是“怎么会有别的可能,这么简单的问题,当然是这个”。我们都知道在日本文化里上下从属的观念很强,对待不同身份、不同关系的人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轻易地对长辈及身份高的人使用这种口气生硬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3.a:昨日何をしましたか。(昨天做什么了)
b:お風呂に入りました。(昨天泡澡了)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不能说这样的表达式完全错误的,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应该很小。因为在日本“泡澡”是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当被问到做过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特意将习以为常的事情说给别人。但在中国,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泡澡”并非每个人的习惯,所以才会有人将此作为答案来回答。
4.a:どうしたらいいですか。(怎么办才好呢)
b:他人に借りたらいいでしょう。(向别人借就行了)
冷たい。)。
这句话是在给别人意见时经常会听到,甚至是在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实际会话中,用“~た方がいい”或“~といいですが”更符合日语的语言习惯。因为“他人に借りたらいいでしょう”会有对人过于直接、冷漠的语气,很显然这与日本的对人客气、委婉的语言文化有所冲突。
5.私は友達に本を読んであげました。
这是日语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授受表现句,从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上来看,很符合授受表现的特点,但在实际会话中我们要谨慎使用。因为授受表现存在着某种恩惠关系,在为别人做了事情的时候,特意加上授受助动词“あげる”,会产生让别人快对自己感恩的暗示,反而给听话人造成困惑,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违反了“不给人添麻烦”的初衷。
以上从文化的角度,通过五个具体的实例,试分析了一下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却又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日语客观表现问题、主语省略现象、委婉表现等都属于受文化意识影响,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错误表达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但究其原因恐怕都是受到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产生的问题。
三、结论:加强应用日语教学文化渗透
语言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要依附于包括文化环境在内的种种条件下才能发生及发展。历史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曾对日本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语文字的产生是来源于中文汉字。但这并不能说明中日文化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相反中日两民族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特质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相割裂,势必造成语言行为的不得体,甚至误解。特别是在以应用为目的现代日语教学当中,不能仅限于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上,还要让语言具有温度,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是死板地讲授教科书,而是要利用教科书,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渗透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才能为其清楚交际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重庆大学学报,2004,6.
[3]孙夏南.语言与文化论析——兼谈异语言的文化教学与对比.外语学刊,2000.
[4]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出版,1992.
[5]杨小洪.认知与文化——视角的再整合.外语学刊,2002.
[6]张杰.语言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外国语,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