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 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大渡口区提升居民文化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为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大渡口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化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工作,做好“村村响”数字终端运行管理维护工作,确保终端完好率和开播率100%。二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续配图书期刊。三是搭建大渡口区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点单配送文艺培训和演出400场以上,惠及群众超8万人次。四是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配送演出近50场次,开展“五送”活动千余场次。五是推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已完善“1个总馆+8个分馆+若干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8个分馆和78个标准化社区图书室,每个社区图书室藏书不低于5000册。全区还实现了市馆、区馆、街镇分馆区域内“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方便全区居民就近借阅图书,真正享受15分钟文化圈的公益文化服务。大渡口区文化馆创新探索“总分直管”“民办公助”等模式,成立了融城文化分馆等一批直管分馆和兄弟装饰等一批行业、企业、学校分馆和流动文化服务点。
(二)加大文艺创作力度
发动各街镇参与创作演出,多个文艺创作获国家级奖和市级奖,可谓成绩斐然。小品《占座》荣获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音乐作品《岸上的妹儿,江上的船》参加“西部民歌邀请赛”展演获金奖;音乐作品《赶着春风闹山寨》荣获重庆市第七届乡村文艺汇演一等奖;歌曲《母亲的炊烟》《又是一年槐花开》分获重庆市第三届原创歌曲大赛表演金奖和铜奖,同时荣获“创作十佳”、组织工作奖等。表演唱《唱起歌来上大梁》、舞蹈《重庆小面》荣获重庆市第八届乡村文艺会演一等奖,歌曲《那一年》、小品《睡在上铺的兄弟》入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2018—2021年)当代文艺创作工程规划项目。
(三)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融情于民,以活动加强联系群众。一是长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墨香四溢送春联·志愿服务进万家”活动,“迎新春·颂祖国·赞美丽家园”群众摄影作品展,川剧声腔表演大赛,在三峡博物馆举办《水墨丹青画展》,区文联与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科协等部门联合组团开展“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童心艺夏·多彩暑假”,全民科普文化日等多场活动。二是秉承让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组织书画家参加红樱桃“冬日针爱”志愿行动,为重庆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爱心义卖;承办区政协以弘扬“团结”“民主”为主题的“翰墨写新区·丹青绘品城”美术书法摄影展;通过举办首届乡村文艺汇演、书法艺术节、“广场相约”等品牌文化活动,扩大市民参与范围、增加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等方式拉近舞台与群众的距离;与新华书店合作,探索开展“你购书我买单”服务。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休闲旅游业是大渡口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一是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8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海康威视年增加值过亿,重钢设计院、升光电力等企业增加值在千万元以上。二是文化企业的业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印刷、广告行业,向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高创意、高附加值产业延伸。艺度创·文化创意园历经3年打造,成功获评“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挂牌重庆市工商局“微企亮园”。微企梦工场项目聚集文创微企60家,并成立全区首个文创联盟。重庆申乙文创文化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我区首个本土培育的上市企业。
(五)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通过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氛围。以2018年为例,全区以“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市场管理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截至2018年8月底,纠正违法行为30余起,立案查处10余件。
二、大渡口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仍然突出
(一)基礎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针对大渡口区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文化环境等领域的调研发现,垃圾围城、交通拥堵、水环境严峻、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比如,目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有近四分之三的垃圾通过填埋和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二是多数建筑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缺少能体现城市品位的现代文化地标建筑。三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仍然薄弱,社区(村)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文化空间建设有待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中心等需进一步配套和完善。
(二)文化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
可供居民选择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除了传统的坝坝舞,集体活动尤其少。一是没有让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邻里之间的交流随之减少,社区居民和谐发展就容易出现隔阂与障碍,导致人情越发淡漠,社会缺少温度。二是贫困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仍得不到有效满足,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大渡口区在这方面较为薄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是文化服务供给匮乏。文化市场长期被“大棚里的低俗演出”占领的现象层出不穷;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供给粗放,群众对经常上演的节目早已烂熟于心、兴趣大减;“供需错配”问题严重,比如一些“社区书屋”,配备的多是与居民生活关系不大的书籍,由于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建成后多数成为充当门面的摆设;影视文化娱乐不够大众化,尽管看电影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居民的文化消费选择,但高昂的电影票仍然让很多普通居民望而却步。
一、大渡口区提升居民文化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为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大渡口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化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工作,做好“村村响”数字终端运行管理维护工作,确保终端完好率和开播率100%。二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续配图书期刊。三是搭建大渡口区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点单配送文艺培训和演出400场以上,惠及群众超8万人次。四是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配送演出近50场次,开展“五送”活动千余场次。五是推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已完善“1个总馆+8个分馆+若干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8个分馆和78个标准化社区图书室,每个社区图书室藏书不低于5000册。全区还实现了市馆、区馆、街镇分馆区域内“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方便全区居民就近借阅图书,真正享受15分钟文化圈的公益文化服务。大渡口区文化馆创新探索“总分直管”“民办公助”等模式,成立了融城文化分馆等一批直管分馆和兄弟装饰等一批行业、企业、学校分馆和流动文化服务点。
(二)加大文艺创作力度
发动各街镇参与创作演出,多个文艺创作获国家级奖和市级奖,可谓成绩斐然。小品《占座》荣获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音乐作品《岸上的妹儿,江上的船》参加“西部民歌邀请赛”展演获金奖;音乐作品《赶着春风闹山寨》荣获重庆市第七届乡村文艺汇演一等奖;歌曲《母亲的炊烟》《又是一年槐花开》分获重庆市第三届原创歌曲大赛表演金奖和铜奖,同时荣获“创作十佳”、组织工作奖等。表演唱《唱起歌来上大梁》、舞蹈《重庆小面》荣获重庆市第八届乡村文艺会演一等奖,歌曲《那一年》、小品《睡在上铺的兄弟》入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2018—2021年)当代文艺创作工程规划项目。
(三)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融情于民,以活动加强联系群众。一是长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墨香四溢送春联·志愿服务进万家”活动,“迎新春·颂祖国·赞美丽家园”群众摄影作品展,川剧声腔表演大赛,在三峡博物馆举办《水墨丹青画展》,区文联与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科协等部门联合组团开展“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童心艺夏·多彩暑假”,全民科普文化日等多场活动。二是秉承让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组织书画家参加红樱桃“冬日针爱”志愿行动,为重庆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爱心义卖;承办区政协以弘扬“团结”“民主”为主题的“翰墨写新区·丹青绘品城”美术书法摄影展;通过举办首届乡村文艺汇演、书法艺术节、“广场相约”等品牌文化活动,扩大市民参与范围、增加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等方式拉近舞台与群众的距离;与新华书店合作,探索开展“你购书我买单”服务。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休闲旅游业是大渡口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一是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8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海康威视年增加值过亿,重钢设计院、升光电力等企业增加值在千万元以上。二是文化企业的业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印刷、广告行业,向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高创意、高附加值产业延伸。艺度创·文化创意园历经3年打造,成功获评“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挂牌重庆市工商局“微企亮园”。微企梦工场项目聚集文创微企60家,并成立全区首个文创联盟。重庆申乙文创文化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我区首个本土培育的上市企业。
(五)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通过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氛围。以2018年为例,全区以“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市场管理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截至2018年8月底,纠正违法行为30余起,立案查处10余件。
二、大渡口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仍然突出
(一)基礎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针对大渡口区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文化环境等领域的调研发现,垃圾围城、交通拥堵、水环境严峻、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比如,目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有近四分之三的垃圾通过填埋和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二是多数建筑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缺少能体现城市品位的现代文化地标建筑。三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仍然薄弱,社区(村)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文化空间建设有待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中心等需进一步配套和完善。
(二)文化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
可供居民选择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除了传统的坝坝舞,集体活动尤其少。一是没有让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邻里之间的交流随之减少,社区居民和谐发展就容易出现隔阂与障碍,导致人情越发淡漠,社会缺少温度。二是贫困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仍得不到有效满足,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大渡口区在这方面较为薄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是文化服务供给匮乏。文化市场长期被“大棚里的低俗演出”占领的现象层出不穷;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供给粗放,群众对经常上演的节目早已烂熟于心、兴趣大减;“供需错配”问题严重,比如一些“社区书屋”,配备的多是与居民生活关系不大的书籍,由于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建成后多数成为充当门面的摆设;影视文化娱乐不够大众化,尽管看电影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居民的文化消费选择,但高昂的电影票仍然让很多普通居民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