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坐拥“黄金屋”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er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工地卖过苦力,在纸品厂打过杂工,在公司当过保安,在街头做过“走鬼”……他低头弯腰,历经辛酸与磨难。最终,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图书的热爱,加之有独到而敏锐的思维与眼光,他从一堆堆废纸破书里,淘出了“金子”。如今,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他们拥有了两家连锁书屋,四家网络书店。他们,就是有“深圳打工淘书王”美誉之称的刘金龙、刘汝清夫妇。
  
  南下深圳,历尽艰辛梦难圆
  
  1994年春天,刘金龙带着未婚妻刘汝清,怀着五彩斑斓的美丽梦想,离开自己的故乡——湖南洞口,来到深圳这座“遍地黄金”的城市寻梦。可是,找工之艰难,超乎他们的想象。
  那时的深圳,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招工难”。“民工荒”这三个字,那一代打工者闻所未闻,恰恰相反,他们只能感受到“找工难”的苦涩与艰辛。只要哪家工厂一贴出招工启事,马上有一大堆人跑过去应聘,比例往往是百里挑一,除了文凭、年龄、样貌等条件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经验为王,女士优先”。
  刘金龙夫妇没有文凭和技术,也不是熟手,在人生地不熟的深圳,想进厂,简直难于上青天。找工作的那段日子,夫妇俩每天天亮即起,徒步而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工业厂区,只要看到红色的招工启事,就欣喜若狂,狂奔而去。每天辛酸跑腿,谦卑恭敬,攀谈打听,终于在周围的工业厂区混了个脸熟。一天,一家家具厂的门卫告诉刘金龙,明天工厂可能招打杂工,要他提前过来。刘金龙喜出望外,千恩万谢而回。次日一大早,他就赶到家具厂门口,等待好消息。左等右等,两个小时过去了,门口什么动静都没有。刘金龙忍不住了,问门卫,门卫说,再等等。刘金龙只好等,快下班时,门卫告诉刘金龙,通知要下午才出来,要刘金龙先回去歇歇,下午再来。家具厂离刘金龙落脚的地方相隔较远,刘金龙没有回去,随便吃了点东西,就蹲在家具厂门口等。候了一下午,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门卫又说,他刚才问过人事部,招工的事要延后一天。刘金龙只好第二天再来,然而,第二天的情况,同上一天如出一辙。如此反复,三天后,刘金龙才知道自己被门卫耍了,原来是他不知道其中奥秘,更不知道进厂做“工人阶级”的规矩与代价:托人介绍入厂是要付给对方“介绍费”的。门卫见他初次出门打工找工,傻乎乎的,什么世故人情都不懂,干脆借此戏弄他一番,寻点乐子。
  一个月后,刘金龙身上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再找不到工作,就要打道回府了。万般无奈之下,一直倔强的刘金龙,只好低下高昂的头颅。在姐夫的“活动”下,先让姐夫垫钱,请一处工地的工头喝了一顿酒,才得以栖身那处工地。由此,刘金龙开始了在工地谋生出卖苦力的日子——那是他离开家乡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建筑工地上,白天烈日炎炎,晚上蚊虫叮咬,活干得不好不快,动不动就要受到工头上司苛责辱骂。所有的人格屈辱和辛酸悲苦,只能默默地埋藏在心里。幸好没过多久,妻子刘汝清也在工地附近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刘金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辛辛苦苦做到年底,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工地附近一家纸品厂正在招工。刘金龙的亲戚辗转打听到纸品厂一位熟人可以介绍人进厂,但要交一笔不菲的中介费。那时,刘金龙手头只有从工地刚刚结算来的一千多元血汗钱,因为吸取上次找工受辱的教训,刘金龙咬了咬牙,用几百块钱的中介费,换来了一个普工的身份。
  
  涉足商海,旧书淘出真金子
  
  刘金龙喜欢读书,通过阅读,慰藉心灵,开阔视野,增长学识。在工地时,刘金龙工余时间总是手不释卷。工厂邻近闹市区,周围书店也不少,但昂贵的书价,让刘金龙望而却步。附近又没有价廉实惠的旧书摊,刘金龙只好利用周未,乘车去八卦岭零星的夜市书摊淘点便宜的二手书。书多起来,工友们都来找他借,刘金龙也很乐意,对他来说,与人分享好书是一种乐趣。有一回,一个工友要刘金龙去淘书时,帮他留意带一本管理方面的书回来。刚巧那次书买到了,七成新的书,才六块钱。工友非要给刘金龙十块钱,说如果他去的话,占时间不说,来回车费也要好几块……虽然刘金龙最后还是坚持只收了工友六块钱,但一个念头却在脑中慢慢浮现:不如自己就开一家书店,专卖旧书?
  1998年,刘金龙对家人道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时的他,薪水已近千元,工作也轻车熟路,相对稳定,但是总觉得受人管制,扼杀了个性,发挥不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特长,很难有所作为。辞职开店的想法,无疑受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但刘金龙认定了这门事业,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辞去那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创业之初,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夫妇俩并没有直接选择开店,而是在深圳蛇口街头尝试摆起了地摊,这样即可避免风险,又可为日后开店经营积累经验,打下基础。一开始,刘金龙把书摊摆在人流量少的偏僻路段,书也没多少,又不知道货源渠道,当然生意不可能会好。为了找到一个固定稳妥的摆摊点,刘金龙采取了一个路段一个路段试点的办法。办法虽笨,却很实用。慢慢地,刘金龙就确定了最佳的摆摊地点,回头客日益增多,但从当时的实际收入来说,根本还无法与在工厂打工时的情况相提并论。但刘金龙并不看重这些眼前的利益,他有更大的目标,更高远的理想。
  2002年12月8日,是刘金龙夫妇刻骨铭心的一个日子。这一天,“蛇口黄金书屋”,现更名为“深圳市外来之家文化书屋”,在夫妇俩紧锣密鼓的精心筹划下,正式开业了。这是刘金龙夫妇在深圳蛇口开设的第一家旧书店,才几平方米的地方,但里面挤满了两三千册图书,全部是清一色的二手书,除了价低量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流转快更新及时。每隔几天,书架上就会多出一批新书来。
  夫妻俩做了分工,刘汝清负责看店,刘金龙专职外出收书。旧书店,货源是重点,刘金龙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寻找货源。深圳南山大大小小的货源联络点,每天都能看到刘金龙骑着破旧自行车匆匆出入的身影。如果遇到书店倒闭或转业,图书馆更新清理旧书,特价图书批发点处理积压库存,刘金龙一定全力争取,书架上自然又会充实不少好书。来书屋淘书的顾客,也是刘金龙潜在的淘书对象,通过交谈沟通,或交换,或购买,时不时,刘金龙就会在其中得到惊喜,淘到好书。后来,问书、淘书、求购图书的人多了,他们随机应变,还专门开辟了为顾客找书、配书、代购偏门稀少图书的业务。
  2004年上半年,刘金龙夫妇在蛇口增添了新店。新店上下两层,累计面积一百多个平方米,内有旧书近五万册,书屋就像一个大阅览室,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把这里当成免费的图书馆,在书屋泡上一整天。书屋的另一个特色是“读书交流会”,交流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都是爱书者,大家集聚一处,互相交流,探讨,分享读书的喜悦和淘书的乐趣。书屋的消费群主要是广大的打工者和淘书客,价格低廉实惠,书多量大,品种齐全,更新又快,“外来之家文化书屋”的名声很快传开了。2006年3月,刘金龙夫妇以自营连锁的方式,开设了第三家分店。一到周末,前来淘书者络驿不绝,更有东莞、惠州等地爱书者慕名前来。最辉煌时,书屋日销售图书累计达数百册之多。“外来之家文化书屋”及其连锁店现有库存近八万册,自开业以来,接待顾客十万人次以上,累计销售图书近百万册,解决了七八个人的就业问题。
  
  网上开店,迎来一片新天地
  
  从2006年开始,夫妇俩的实体书店,开始感受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一方面,房租及人工成本不断攀升,迫于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关闭了一家书屋。另一方面,网络书业的发达,影响了实体书店的经营。
  俗话说:穷则思变。一次,刘金龙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网上开店前景广阔的文章,触动很大。实体书店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他无法更改,但网上开店,一个月最多几百块钱的成本,他也可以尝试呀。冥思苦想了几天后,刘金龙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网络书店。那时,刘金龙对电脑只学得皮毛,对如何上网更是一无所知。为了弄清网络售书的操作流程与具体细节,刘金龙让懂行的朋友,替他购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并让这位朋友利用紧张的工余时间,手把手地教他上网,开网店。刘金龙勤奋好学、吃苦上进的钻研精神,让这位朋友十分感动,他就更加用心和耐心地教起这个悟性好的“弟子”来。那段时间,顾客之中大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小至十来岁的少年,都做过刘金龙的电脑老师。三个月后,刘金龙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也弄清了网络售书的来龙去脉。
  2006年7月,刘金龙在孔夫子旧书网注册了第一家网店,开始了网上经营的路子。
  在网上开店,前期工作相当繁杂,给书拍照,分类,编号码,然后定价,打字上传,规划存放,每一项都是浩大的工程。为了网店尽快开业,那些日子,刘金龙忙得昏天黑地,时间颠倒,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家里的家务和小孩的管教,全由刘汝清一个人担待……两个人很快消瘦下去。可是,当夫妇俩看到自己的网店如愿以偿地运营起来了,所有的劳累和辛酸,都变成了喜悦与激动。
  刘金龙的网店定位和实体店不同,书籍品味相对高档,人文氛围较浓,很多精选出来上网销售的旧书,既有学术研究的史料价值,又有阅读使用的收藏价值,网上的淘客主要来自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全国各大中院校的学生与部分人文学者、教师等。网上的第一个订单是江苏一名大学生,接到订单时,刘金龙像个小孩子似的,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是第一个,刘金龙随书附送了一本珍贵的图书,以示感谢。后来,这名大学生和刘金龙成了朋友,还给他的网店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夫妻俩精心打理,使网店每天订单不断,经营很快步入正轨。2008上半年,夫妇俩又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营业了,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随即,另两家网店相继运营。到目前为止,他们现有的4家网络书店,每月可销售图书一千多册。
  客源广泛了,生意稳定了,刘金龙却没有闲着,心里还时刻装着和自己一样独在异乡的打工者。他们的书屋一直以来都是以打工者为主要消费对象,他自己也是从打工底层走出来的,对打工者的苦痛和辛酸感同身受。经营之余,以书为业的刘金龙,利用图书可以信手拈来的特殊优势与条件,钻研学起了法律,帮助和支持一些权益受损的外来工打起劳动官司,为他们争取应得的权利,赢得过几十场官司。朋友们都笑称他为“业余律师”。
  随着店内图书越来越多,品种越搜越全,类别越分越细,品味越来越高,面向的顾客,销售的途径越来越广,名声越来越大,“外来之家文化书屋”的文化社会效益日益凸现出来,刘金龙夫妇因此获得了“深圳打工淘书王”的美誉,他们经营的二手书屋,早已成了深圳旧书文化的一座人文地标。为此,《深圳特区报》以及深圳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刘金龙夫妇的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
  成了“名人”,刘金龙夫妇的心,仍然扎根在普通打工者身上。他们下一步的运作平台,最大的规划亮点,就是要和工厂企业联手,合作开办旧书阅览室、图书馆,让更多求知上进,爱书,读书的外来劳务人员,感受到他们一份份精神上的关爱,送给他们一座座“黄金屋”。
  
  责 编:宋世安
  评选好稿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到07503377394。
其他文献
一个名叫王辉的小伙子,一边朝车站走,一边还在想应不应该去接她?他已是年过三十的大龄青年了,至今还末尝到爱情的滋味,因为貌不出众,个头不高,脸上的浅白麻子,常遭到姑娘的白眼。今天去接他初次见面的恋人,本应该是高兴的,可是他心里却涌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  半年前,他在一个朋友的动员下,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他在启事上撒了谎,说他相貌俊美,隐瞒了脸上的麻子……其实他只是抱着一种游戏的想法,等待着游戏
期刊
一    中秋月圆,出差在外的我,因银通公司的合约问题,回不了家。晚饭后,我与丈夫晓枫讲了一个多小时电话,仍无法入眠。看着窗外的月亮,脑海里全是丈夫的影子。我想,他大概也无法入眠吧,他是否会在网上游荡呢?抱着猜测,我打开电脑,重新申请了一QQ号,昵称为“读你”,一心想捉弄他一把。查找、在线、加为好友,就这样开始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谈。  “在这样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你为什么还在网上闲逛?” 
期刊
那个星期天,我上街闲逛。“先生,您好!”一个突如其来的甜美声音让我下意识地向旁边看了一下,看过去,原来是两个穿着工作服的酒店女服务员,她们灿烂的笑容让人不容拒绝。  “有什么事吗?”我小心地问。  两个女孩热情地说:“今天是我们店开张一周年店庆,为了酬谢广大消费者,特意举行有奖活动,如果您摸的彩球号码与黑板上的号码相同,将获得我们免费为您提供的38元套餐。”  说着,我就被她们热情地邀请到了店门口
期刊
向卫国,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西诗学。在《学术研究》、《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当代文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戴望舒(1905~1950),祖籍南京,生于杭州。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之一。1932-1935年留学法国。1942年春,诗人在香港因参加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受伤致残,他在狱中作《狱中题壁》、《我
期刊
阿健走了。他是在一次酗酒后开车出车祸而死的。他的离去让我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阿健是我的校友。1994年,我考上了广西大学,入学还没几天,就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阿健。阿健高我一届,长得高高瘦瘦,有一个吓人一跳的雅号——诗疯子。由于他狂热地痴迷诗歌,故言行十分癫狂。据说在许多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同学们正睡得香甜的时候,阿健忽然诗兴大发,跑到宿舍走廊里高声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过分张扬、矫情
期刊
陈家萍,70年代生人,安徽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二水中学纪事》,中短篇小说《红灯·绿灯·黄灯》等,发表散文作品百万余字,在《华商报》等多家报刊开有专栏。    张学良有雄厚的历史资本“大嘴巴”,90岁时的爆料够生猛:令人咋舌的外交奇才顾锥钧夫妇的私生活;没有于凤至,一定狂追待字闺中的宋美龄……而11位情妇中,令他垂垂老矣犹爱恨交织的,惟唐怡莹。  唐怡莹是末代皇帝溥仪胞弟溥杰的前妻、光绪宠妃珍
期刊
陈洪才陆廷杨陈安刘自强宋赛华龙月笑  张进学丁子文范勤富石春明涂静峰张月霞  李兰清王春雨陈聚才缪秋英程志发张卫国  冯俊玲胡正新王春玲凌自强覃玲玲刘晓苹  林运松樊贵东汪军林莫子文陈小红陈秀丽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开展读者调查时,本刊提供了以下三种方式,所有参加调查、有机会被幸运选中的读者可任选其中一种,作为本刊对您的回报:1、提供您5位亲友的地址,本刊将给您这5位亲友赠送6期《江门文艺》;
期刊
她终究是抵不过他的魅力,受不了他的侬侬暖语,他们住在了一起。  情到浓时爱亦迷,天下的男女,大抵都是这样吧?只不过干柴烈火,烧得快,灭得也快。同居不到一年,她发觉自己的爱慕之心,早已没有当初迫不及待渴望分分钟缠在一起的感觉,爱情的火柴,一寸寸燃尽了浪漫的憧憬,只剩下灰烬在手……  平淡的日子,波澜不惊,她看他,只感觉已是很普通的一个人,早已没有当初惊艳的感觉。而且她已经升职,在公司里呼风唤雨,薪金
期刊
任何一段感情的开始与结束,都没有必要去追问原由,来的时候,源于偶然的美好与向往,去的时候,源于太多的必然与无奈……     —— 题记    五月粽子飘香时,心里总有一缕思绪在缭绕,想起了他,以及关于与他的一切。在网上看了很多缘于文字而相识的朋友,由彼此欣赏发展成情难自禁的网恋,心隐隐有痛的感觉掠过。但想起他,我能舒心地微笑着,为了曾经的美。  我与他相识相知,介于网络与现实之间,也是文字结的缘。
期刊
姐:  你在哪里?你知道家人有多牵挂和担忧你吗?  当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十天前,你与一个不是我姐夫的男人走了的时候,我除了心痛就是不解。你在婚姻道路上一直走得磕磕绊绊,是为什么?你没有思考过吗?  在你十八岁那年,你与离家不足五百米远的男孩前走了,没和家里人打一声招呼,哪怕是一点提示也没有就偷偷走了,确切点讲,那叫私奔。在我们那个还很落后的大山村里,搅起的风浪有多大,不知你感觉到没有?我们全家一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