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r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特征。其阶级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为主要三点:第一,一国一定的外交关系产生于具体的生产方式及其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第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外交关系;第三,注重揭示外交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侧重考察社会与经济结构对外交的影响。并以此,可以揭示出国家间冲突产生的根源,同时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仍有生命力以及对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27-02
  《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以下简称《内幕》)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重要著作,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探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以此,可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与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且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又是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划清界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1]。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十一条“提纲”几乎都是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因而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2]。其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3]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人民性。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详尽地、正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等。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也是其理论框架,支撑起了《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和结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这表明阶级性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起,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毋庸置疑,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基于前文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
  其实,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应当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开始,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发展客观过程的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5]。这也是马克思认为一国一定的外交关系产生于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坚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外交关系也会变化。同时,马克思也注重揭示外交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侧重考察社会与经济结构对外交的影响。如此,《内幕》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用于国家对外政策分析的典型文献。
  《内幕》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揭示出了英国政治家们以普遍的物质利益为掩盖对沙皇俄国的屈辱性外交以及外交的阶级特征。实际上,体现出的是马克思对于民族国家外交的狭隘性的质疑,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外交思想。閱读完全文,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 马克思认为一国一定的外交关系产生于具体的生产方式及其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3]首先,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对于外交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6]。所以,英国以牺牲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奉行亲俄外交“让东方羽毛未丰的专制制度得到加强,以期为他们在西方的虚弱的寡头统治赢得支持。”[7]其次,从第二封乔治·麦科特尼爵士致桑德威奇伯爵的信中,乔治·麦科特尼爵士表示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止以此用极明确的语言表达过与大不列颠缔结条约联盟的希冀。1776年,英俄双方决定缔结通商条约,但1778年2月至1779年7月詹姆斯·哈里斯爵士与帕宁伯爵进行的一切谈判毫无成果。英国外交官为英俄联盟做出了许多让步,但是俄国帕宁伯爵以两面手法阻碍了英俄谈判的成功。
  第二,基于第一点,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外交关系。因此,外交关系也是历史的、暂时的,并不是不变的。在1716年出版的小册子《北方危机》中揭露的是1715年俄国、丹麦、波兰、普鲁士和汉诺威缔结的北方联盟瓜分瑞典帝国的行为。英国默许了俄国参与瓜分自己的盟国瑞典,其实,这不是英国第一次出卖自己的盟国,早在俄国安娜女皇时期英国就向俄国出卖过自己的盟国。因此,事实充分说明外交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第三,马克思注重揭示外交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侧重考察社会与经济结构对外交的影响。马克思质疑俄国市场之于英国贸易和商业利益的重要性,并用数据证明俄国市场远远没有英国人所认为的那么重要。“十八世纪的前六十年间,整个英俄贸易只不过构成英国全部贸易的一个很小部分,可以说,还不到四十五分之一。”可见,英国的航运与贸易利益不足以使英国支持俄国而背叛盟国瑞典。再加上,当时英国议会是由证券交易人、工业巨头和贵族的代表组成的,英国的资本家可以左右议会政治。因此,英国外交亲俄性质的真相是英国的俄罗斯贸易公司与俄国商人利益相一致。英国光荣革命后占有财富和政权的资产阶级寡头政治集团在国内外寻找政治同盟,并且维护着国内与跨国阶层的物质利益。   基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导致国家间冲突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交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市场等经济利益。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人达·梁赞诺夫说,“《内幕》则是马克思在研究英国的特别是俄国的政治历史方面的唯一尝试。他想在这遥远的过去中探索出俄国何以变得如此强大,以及整个欧洲何以又在熬受着英俄两国奴役的谜底。”[8]马克思揭开了这个谜底,揭示出了英国外交的亲俄性质。
  三、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之于当代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对此还存在一些争论,但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却拥有重要的生命力。当前的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些理论虽对于现今各国的外交活动和形势都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但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的《内幕》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于分析当今国际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以一国特殊利益为着眼点的狭隘外交思想的质疑,进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外交观要求外交实践应以人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即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中国依然坚持以人类发展为出发点,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出访俄罗斯期间,首次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命题,“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向来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与实践性,所以,外交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这就要求,积极实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理念,但中国践行这一外交理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依据马克思揭示出的外交的社会与经济根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结盟或敌对、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缔结和形成,都有着深刻党的经济因素。”[9]中国的经济水平依然制约着中国的外交行为和世界影响力,堅持历史唯物主义外交思想就要透过外交事件和外交现象,揭示外交发展的客观物质性和历史规律性。如今随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除了应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对外交往中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之外,更是要积极解决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历史辩证的观点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8-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5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5]张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初探[C]//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3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
  [8]达·梁赞诺夫.卡尔·马克思论俄国在欧洲霸权地位的起源[C]//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5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
  [9]贾健.中国外交学研究方法探讨[J].外交学院学报,2003(4):102.
其他文献
[摘 要]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取得认证证书远不是贯标和认证的真正目的和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它运行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学会管理体系中的增值作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已成为学会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结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阐述对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理解,提出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
期刊
摘 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很多先辈哲学家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拓展与转向值得深究。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曾受到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等人的影响并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思考。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面对“林木盗窃法”等现实问题时,与黑格尔哲学思想相背离并对其进行批判。引发其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思考,将视域归附到人与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上,建立自身的思想格局,
期刊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共同抗“疫”。在抗“疫”斗争中,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全民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重视法治的规范调节和强制约束功能。我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以社区为单位、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基于此,本文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政府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社区服务、城乡居民三位一体的共治模式,为公共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提出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公共治理;城乡居民
期刊
摘 要:戏台作为农村社会中典型的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曾是乡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存在,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发展出了其特有的传统功能。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戏台呈现出一种“兴废并存”的过渡形态,从功能层面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正经历一个传统功能相对弱化且功能发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尴尬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需抓住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新契机,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期刊
摘 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精准扶贫战略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沿战斗堡垒,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对赣南H村的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的作用,发现H村发展困境并得出实践启示,探讨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
期刊
摘 要:先秦至秦汉时期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先秦、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内容。过去在进行西域民族月氏族源问题研究时,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史籍中有关月氏体貌特征与语言形态等方面的记载,故所得观点往往不足以令学界信服。山西虞弘墓葬中刻有虞弘墓志铭石碑的出土,为月氏族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根据虞弘墓志铭所记载内容以及对虞弘及其夫人DNA的解析,并与史籍记载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可得出西域民族月氏之族源与舜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法治与德治”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与创新战略,不断丰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时代内涵,即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以道德教化人心,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德治支撑法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突出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宪法至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以法治保障德治、以德治支撑法治,全面深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
期刊
摘 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
期刊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建引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有利于发挥高校党支部的示范作用,激发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功能,增强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样板支部  中图分类号:D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