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不仅是教育界要承担的责任,也亟需科学界坚定不移的支持。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
2012年8月,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全面引领和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
“产学研”,从字面意思上看,“产”是指企业;“学”是指高校;“研”是指科研机构。从这个层面看,“产学研”指的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通过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促进三方共同发展。从深层意义上说,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以生产、教学和科研相辅,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运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源,为社会输送专业性、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创造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有利于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
二、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主要问题探究
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仍在不断发展,进步和成果有目共睹,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土木工程为例,主要表现在: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培养不强,仍偏重对人才学术能力的培养,轻视了学生的专业实际运用技能,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实践意识淡薄,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知识不足。学生关于市场、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导致难以满足职业性的要求。
(2)培养模式传统,仍摆脱不了学校、书本、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重理论传授,教学方式传统守旧,缺乏新意,忽视能力培养,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学生欠缺实践机会,实习困难;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也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进展缓慢,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目前,虽然产学研创新合作已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但专门保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不明晰,各方利益得不到维护,必然导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三方合作的担忧和隐患。
二是缺乏中介沟通。产学研协同育人要求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人才,面临众多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为高校具有各自优势专业;企业需要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及相关技术;科研机构具有各异的科研特色及擅长领域。所以,为了减少合作沟通障碍,提高协同育人的效率,需要建立中介服务机制,成立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构筑各方联系的桥梁,疏通各方的沟通障碍,对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的权利实施和义务履行情况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人才培养达到预期成果。
三是缺乏人才培养保障。许多高校已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缺席,有些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而部分拥有实践机会的学生在校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仅仅只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仅让学生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完善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加大对校外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三、关于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课程对接。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按照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标准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学生完成校内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学分;校企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实践,通过课程实践、创新实践、生产生活实践、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完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制度,推行弹性学分制和自主学习模式,灵活课堂教学时间,配合企业生产实践,安排学生实地实训。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实用型专业,更需与企业对接,这样才能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2)打造众创空间,激励创新创业。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功塑造了一些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然而,对于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仍有发展空间,例如,一方面,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健全弹性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另一方面,帮助吸引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资金、经营场所等政策支持。
(3)改革沟通机制,促进多元互动。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通过相关的媒介和通道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以促进相互的合作,进而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序进行。因此,改革和完善好产学研沟通机制不仅有利于优化三方的交流渠道,确保沟通的及时和通畅,更可为产学研協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打好基础。具体来说:第一,设立一个由校企领导共同牵头的组织机构,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第二,创建网络合作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传递各项信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4)改善育人环境,提升培养质量。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多方面改善和提升教育教学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以校企间项目合作带动产学研创新平台的搭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整合校内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同时把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总之,高校应通过提供便捷、完善的育人环境,促进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 祥,何月顺.基于校企结合的专业硕士职业实践技能评估体系与平台构建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9):93-96.
[2]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3]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
2012年8月,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全面引领和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
“产学研”,从字面意思上看,“产”是指企业;“学”是指高校;“研”是指科研机构。从这个层面看,“产学研”指的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通过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促进三方共同发展。从深层意义上说,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以生产、教学和科研相辅,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运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源,为社会输送专业性、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创造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有利于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
二、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主要问题探究
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仍在不断发展,进步和成果有目共睹,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土木工程为例,主要表现在: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培养不强,仍偏重对人才学术能力的培养,轻视了学生的专业实际运用技能,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实践意识淡薄,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知识不足。学生关于市场、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导致难以满足职业性的要求。
(2)培养模式传统,仍摆脱不了学校、书本、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重理论传授,教学方式传统守旧,缺乏新意,忽视能力培养,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学生欠缺实践机会,实习困难;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也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进展缓慢,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目前,虽然产学研创新合作已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但专门保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不明晰,各方利益得不到维护,必然导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三方合作的担忧和隐患。
二是缺乏中介沟通。产学研协同育人要求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人才,面临众多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为高校具有各自优势专业;企业需要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及相关技术;科研机构具有各异的科研特色及擅长领域。所以,为了减少合作沟通障碍,提高协同育人的效率,需要建立中介服务机制,成立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构筑各方联系的桥梁,疏通各方的沟通障碍,对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的权利实施和义务履行情况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人才培养达到预期成果。
三是缺乏人才培养保障。许多高校已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缺席,有些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而部分拥有实践机会的学生在校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仅仅只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仅让学生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完善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加大对校外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三、关于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课程对接。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按照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标准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学生完成校内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学分;校企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实践,通过课程实践、创新实践、生产生活实践、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完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制度,推行弹性学分制和自主学习模式,灵活课堂教学时间,配合企业生产实践,安排学生实地实训。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实用型专业,更需与企业对接,这样才能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2)打造众创空间,激励创新创业。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功塑造了一些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然而,对于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仍有发展空间,例如,一方面,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健全弹性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另一方面,帮助吸引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资金、经营场所等政策支持。
(3)改革沟通机制,促进多元互动。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通过相关的媒介和通道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以促进相互的合作,进而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序进行。因此,改革和完善好产学研沟通机制不仅有利于优化三方的交流渠道,确保沟通的及时和通畅,更可为产学研協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打好基础。具体来说:第一,设立一个由校企领导共同牵头的组织机构,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第二,创建网络合作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传递各项信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4)改善育人环境,提升培养质量。为加强对学生专业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多方面改善和提升教育教学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以校企间项目合作带动产学研创新平台的搭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整合校内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同时把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总之,高校应通过提供便捷、完善的育人环境,促进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 祥,何月顺.基于校企结合的专业硕士职业实践技能评估体系与平台构建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9):93-96.
[2]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3]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