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发展现代种业,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是一个大农业地区,要实现“保供增收”目标关键靠良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种业发展水平,为农产品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突出“研育繁推”,重庆种业实现长足发展
加快品种选育。直辖后,培育推广了Q优、渝优等优质杂交稻、双低油菜、特用玉米、鲜食加工兼用型晚熟柑橘、蔬菜新品种等突破性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重庆本土选育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柑橘及蔬菜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近500个。自育杂交水稻品种91个、杂交玉米86个和油菜24个,分别是2000年的5.7倍、6.6倍和6倍。糯玉米、榨菜、黄籽油菜品种选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农作物品种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满足了生产上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成熟期及不同消费要求的各类品种的需要。
加强良种推广。全市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种子(种薯)生产面积近15万亩,年产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近600万株;年经营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1000万株;年度经营额近15亿元;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加大,10年共审(认)定农作物品种共537个,其中水稻216个,玉米品种240个,油菜品种33个,柑桔品种16个。加强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荐,推荐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作物主导品种共301个(次)。加大品种退出力度,退出不适宜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8批共276个,促进了品种更新换代,品种更新由原来的10年缩短到3~5年。目前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良种贡献率显著增大,2012年粮食单产达到344公斤,比2000年增长20.9%。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良种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壮大种子企业。目前,市级颁证企业10家,其中:国家颁证企业1家。年投入种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突破10亿元。重庆种子走出去成效明显,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种子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杂交水稻、蔬菜种子出口越南、老挝、坦桑尼亚等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强化市场监管。严格种子市场执法,加强对不同销售季节、不同区域的重点市场、重点企业、重点作物种子的市场监管。持续3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共查处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近5000起,查获假劣种子1万余公斤,涉案金额近15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农作物种子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8-2012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4%,比1997—2000年74%的合格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切实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种业健康发展。
二、顺应发展趋势,打造现代种业区域性中心
经过长期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的种业企业通过不断并购重组,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以及销售冲破国家、地域界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种子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世界种子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实现了产业高度集中化、运营专业化、科技竞争白热化、管理精准化格局。
近些年,我国种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国际种业巨头加速布局,国内种业企业加快发展。一是跨国种业本土化。目前,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墨西哥圣尼斯等全球前10强在内的跨国种业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其中法国利玛格兰公司已参股我国的隆平高科种业,力求尽快融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据统计,目前约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占我国市场市场份额11%,10年间扩大了80多倍。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也为中国种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种质资源,提升我国育种和种子质量水平。二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当前中国种业正面临重新洗牌、重新整合的趋势,国内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及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种子产业和市场,“小而全”或“小而散”的种业企业生存困难,一些种业巨头逐渐浮出水面。三是育繁推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国有实力的种业企业自办科研,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拥有种业链条的上游品种和技术,实现“向前一体化”,以新品种、新技术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正逐步迈入正轨。
重庆种业发展历经了自选自留种、初步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三个阶段,农作物种子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生产经营转变为由市场调节供种,农作物种业实现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家实施《种子法》,打破统一供种,进入市场经济阶段。2007年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特别是民营企业及各类股份制企业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重庆种业实现了二次产业升级。2012年2月,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20号),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辐射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心”的发展目标,标志着重庆种业第三次产业升级全面展开,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重庆种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60%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企业育种仅占30%;供种保障能力不强,多数基地生产基础设施落后、规模较小,抗灾能力弱,种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比较效益持续下滑,生产基地落实难度逐年增大;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基层种子管理机构普遍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品种试验、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等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信息等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农作物种业投入少,难以适应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对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求。 三、实施四大工程,推动重庆种业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种业科研机制。建立种业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联合市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其它种业企业,构建“重庆市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科研共享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加工贮藏、信息管理、节本增效栽培等配套技术研究和农机具研制应用。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商业化育种,鼓励整合现有种业育种资源,构建以国家骨干企业为核心的“重庆种业育种创新联盟”,建设重庆国家级种业育种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种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科研、生产、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实施供种保障工程
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加强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制种手段和能力,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采取“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引导种子企业在具备种子生产自然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建立健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建设市级应急种子储备体系,常年储备速生蔬菜、糯玉米、秋马铃薯、豆类及小杂粮等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区域性市场调剂,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救灾应急能力。
(三)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种业资源,引导种子企业完善营销服务网络、规范经营管理、强化技术服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 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
提升种业基础能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种子制种优势区域,建设农作物种子加工储藏中心,改善种业企业的种子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条件,提升农作物种子加工能力和水平。
支持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人才,支持市内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四)实施种业监管工程
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能力建设,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考核,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和业绩考核。
强化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一批农作物品种试验站、试验基地、品种特性鉴定站、新品种引进展示站,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和推广网络,改善试验条件,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品种试验质量和试验能力,加快良种的引进、筛选、推广。
强化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现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基础上,通过建设市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海南南鉴基地、市内同季纯度鉴定基地、品种标准样品库,提高市级种子检验机构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检测和鉴定能力;建设一批部级种子监督检测分中心、县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种薯种苗检测中心,提升县级种子监督检测能力。
强化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种业信息调度装备条件,加强种子管理和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市级种子管理部门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的统一管理。完善种子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种子企业、销售商、农民三个层面与涵盖种子生产、经营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全方位农作物种子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完善农作物种子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种子市场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种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强化种子市场准入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检查。严格品种审定标准,加强品种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鉴定。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加强对审定品种的监管,健全品种退出机制。
强化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加强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管理,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种基地无证或侵权生产等违法行为,维护种子基地生产秩序。强化品种权执法,保障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加强种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价格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稳定。依法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和企业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为重庆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重庆是一个大农业地区,要实现“保供增收”目标关键靠良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种业发展水平,为农产品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突出“研育繁推”,重庆种业实现长足发展
加快品种选育。直辖后,培育推广了Q优、渝优等优质杂交稻、双低油菜、特用玉米、鲜食加工兼用型晚熟柑橘、蔬菜新品种等突破性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重庆本土选育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柑橘及蔬菜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近500个。自育杂交水稻品种91个、杂交玉米86个和油菜24个,分别是2000年的5.7倍、6.6倍和6倍。糯玉米、榨菜、黄籽油菜品种选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农作物品种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满足了生产上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成熟期及不同消费要求的各类品种的需要。
加强良种推广。全市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种子(种薯)生产面积近15万亩,年产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近600万株;年经营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1000万株;年度经营额近15亿元;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加大,10年共审(认)定农作物品种共537个,其中水稻216个,玉米品种240个,油菜品种33个,柑桔品种16个。加强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荐,推荐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作物主导品种共301个(次)。加大品种退出力度,退出不适宜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8批共276个,促进了品种更新换代,品种更新由原来的10年缩短到3~5年。目前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良种贡献率显著增大,2012年粮食单产达到344公斤,比2000年增长20.9%。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良种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壮大种子企业。目前,市级颁证企业10家,其中:国家颁证企业1家。年投入种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突破10亿元。重庆种子走出去成效明显,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种子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杂交水稻、蔬菜种子出口越南、老挝、坦桑尼亚等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强化市场监管。严格种子市场执法,加强对不同销售季节、不同区域的重点市场、重点企业、重点作物种子的市场监管。持续3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共查处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近5000起,查获假劣种子1万余公斤,涉案金额近15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农作物种子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8-2012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4%,比1997—2000年74%的合格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切实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种业健康发展。
二、顺应发展趋势,打造现代种业区域性中心
经过长期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的种业企业通过不断并购重组,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以及销售冲破国家、地域界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种子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世界种子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实现了产业高度集中化、运营专业化、科技竞争白热化、管理精准化格局。
近些年,我国种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国际种业巨头加速布局,国内种业企业加快发展。一是跨国种业本土化。目前,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墨西哥圣尼斯等全球前10强在内的跨国种业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其中法国利玛格兰公司已参股我国的隆平高科种业,力求尽快融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据统计,目前约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占我国市场市场份额11%,10年间扩大了80多倍。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也为中国种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种质资源,提升我国育种和种子质量水平。二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当前中国种业正面临重新洗牌、重新整合的趋势,国内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及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种子产业和市场,“小而全”或“小而散”的种业企业生存困难,一些种业巨头逐渐浮出水面。三是育繁推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国有实力的种业企业自办科研,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拥有种业链条的上游品种和技术,实现“向前一体化”,以新品种、新技术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正逐步迈入正轨。
重庆种业发展历经了自选自留种、初步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三个阶段,农作物种子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生产经营转变为由市场调节供种,农作物种业实现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家实施《种子法》,打破统一供种,进入市场经济阶段。2007年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特别是民营企业及各类股份制企业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重庆种业实现了二次产业升级。2012年2月,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20号),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辐射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心”的发展目标,标志着重庆种业第三次产业升级全面展开,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重庆种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60%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企业育种仅占30%;供种保障能力不强,多数基地生产基础设施落后、规模较小,抗灾能力弱,种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比较效益持续下滑,生产基地落实难度逐年增大;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基层种子管理机构普遍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品种试验、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等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信息等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农作物种业投入少,难以适应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对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求。 三、实施四大工程,推动重庆种业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种业科研机制。建立种业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联合市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其它种业企业,构建“重庆市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科研共享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加工贮藏、信息管理、节本增效栽培等配套技术研究和农机具研制应用。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商业化育种,鼓励整合现有种业育种资源,构建以国家骨干企业为核心的“重庆种业育种创新联盟”,建设重庆国家级种业育种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种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科研、生产、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实施供种保障工程
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加强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制种手段和能力,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采取“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引导种子企业在具备种子生产自然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建立健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建设市级应急种子储备体系,常年储备速生蔬菜、糯玉米、秋马铃薯、豆类及小杂粮等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区域性市场调剂,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救灾应急能力。
(三)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种业资源,引导种子企业完善营销服务网络、规范经营管理、强化技术服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 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
提升种业基础能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种子制种优势区域,建设农作物种子加工储藏中心,改善种业企业的种子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条件,提升农作物种子加工能力和水平。
支持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人才,支持市内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四)实施种业监管工程
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能力建设,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考核,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和业绩考核。
强化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一批农作物品种试验站、试验基地、品种特性鉴定站、新品种引进展示站,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和推广网络,改善试验条件,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品种试验质量和试验能力,加快良种的引进、筛选、推广。
强化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现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基础上,通过建设市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海南南鉴基地、市内同季纯度鉴定基地、品种标准样品库,提高市级种子检验机构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检测和鉴定能力;建设一批部级种子监督检测分中心、县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种薯种苗检测中心,提升县级种子监督检测能力。
强化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种业信息调度装备条件,加强种子管理和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市级种子管理部门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的统一管理。完善种子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种子企业、销售商、农民三个层面与涵盖种子生产、经营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全方位农作物种子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完善农作物种子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种子市场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种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强化种子市场准入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检查。严格品种审定标准,加强品种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鉴定。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加强对审定品种的监管,健全品种退出机制。
强化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加强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管理,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种基地无证或侵权生产等违法行为,维护种子基地生产秩序。强化品种权执法,保障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加强种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价格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稳定。依法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和企业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为重庆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