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为契机,全面掌握韶关市采茶戏的分布、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情况。以传承粤北采茶戏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方向,借鉴优秀剧团的创新经验,以如何抓住机遇,使粤北采茶戏得以动态传承为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粤北采茶戏发展之路。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一、粤北采茶戏简介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省六大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剧种,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北采茶戏是在汉族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主要流行于韶关地区。历史渊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粤北采茶戏因多以旦、生、丑三脚色表演,俗称“三脚班”,音乐则主要融江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为主,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
二、粤北采茶戏沿革与现状
(一)粤北采茶戏的沿革
粤北采茶戏从诞生到盛行,经历过解放前的奄奄一息,再到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指引下,1960年,韶关专署文化局抽调粤北采茶剧团、韶关市采茶剧团等单位的同志,进行全区采茶戏普查, 召开全区采茶戏老艺人座谈会, 记录、整理传统剧目和音乐曲调。组织创作、演出各种类型的现代剧目。粤北采茶剧团和一些县采茶剧团还参加了韶关专区和省举行的各届专业艺术汇演。1963年,粤北采茶剧团参加省汇演时,主要演员还荣幸地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解放以来,粤北采茶戏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地到舞台,从“三脚班” 发展到擅长于表现大、中、小型现代戏的剧种,获得了新生。
(二)粤北采茶戏现状
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韶关市共有9个演出团体,包含3个演出班社,全市在职人员共179人,其中编剧7人,导演9人,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共76人,高级职称3人,符合人才数据表填报的人员共27人。2012年全市演出团体年经费收入474255元,演出场次达297场;2013年全市年收入678980元,演出场次377场;2014年全市年收入641700元,全市全年演出349场。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96个,目前可上演剧目总数为54个,2001-2015年以来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剧目11个,共收集39张珍贵图片及信息。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速,采茶戏在整个流传地域几乎被通俗歌曲和电视连续剧所淹没。以韶关市区为例,粤北采茶戏专业团体韶关市采茶剧团于2014年因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被撤销,加上韶关市艺术学校撤销采茶戏专业、中老年演职人员的退休等多重影响,采茶戏人才队伍呈现出严重断层,新的采茶导演、演员寥寥可数,有规模的队伍很难形成,韶关市的粤北采茶戏事业度过了两年空白期。2016年,上级部门认识到专职部门担负保护粤北采茶戏的重要性,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挂牌成立。
鉴于此,粤北采茶戏能否摆脱进入博物馆的宿命,在舞台上永远地活下去?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的粤北采茶戏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当代韶关地区文化工作者研究思考的首要问题。
三、粤北采茶戏的动态传承
(一)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概念的提出
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态传承”理念,粤北采茶戏要将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化继承和传播开来,让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不被忽视遗忘,并一直保持下去,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成为现代粤北地方戏曲文化的灵感和源泉。加强粤北采茶戏的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中的广泛认同,也是保护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粤北文化载体和平台的作用,使粤北采茶戏再度绽放光彩。
采茶戏当前的生存环境,处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心态更包容、开放,见识越来越广,审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只有打破过去已形成的模式,大胆创新才是采茶戏的出路。部分地区“研演合一”模式,即研究员和演员同属一个院团,将研究人员对戏剧艺术与文化市场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第一时间在演员的演出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有助于以研促演,也为当代戏曲保护单位提供了启示。
(二)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的对象
戏剧是活的艺术,演员和观众组成了施和受两个重要的部分,就像天平一样,只有观演互动,共同传承,成为传承主体,才会有代代相传的活力。因此,普及粤北采茶戏不能生硬地要求年轻人去看,关键在于产生互动,在情境中寓教于乐。因此,我们此项研究的对象瞄准了采茶戏演员,和采茶戏观众两个群体。而采茶戏演员的范围在现役演员,观众群体则着重于在校中小学生。
(三)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的实操
1.通过在韶关地区开展“采茶戏进校园”等项目,我们采用了参与式的方法,将韶关市区各大中小学当作实验试点,在常規的采茶戏表演中,增设了观众体验式环节。在演员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能快速的学习到粤北采茶戏的一些基础的身段、动作和表现方式,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采茶戏的表演乐趣。同时,在剧场内专门开辟场地,还原传统科班情景,让观众走进演出后台,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加上初步学到的程式和方言,参与到一些简单的节目中去。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编剧小组,将收集来的故事加以编排和整理,跟随专业编剧一起讨论和编写短小的剧本,力求贴近生活,寻求社会认同感,然后交付演员小组进行排练。报名参加演员小组的同学,根据编剧小组提供的剧本,利用课余时间在采茶戏专业演员老师的指导下,排演出新的小节目,还能登上下一场“采茶戏进校园”的舞台。而采茶戏妆发小组,可以详细了解到采茶脸谱、妆面、发型的设计和化妆手法,并学习采茶戏服装的知识,参与的同学们很快就能通过服装和造型辨别花旦、老旦等角色。通过一系列动态传承采茶戏的过程,在韶关市广大中小学中播下了采茶戏的种子,让学生们对古老的传统粤北采茶戏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活动中进行摸底调查,中学生们对“采茶戏第二课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下一步动态传承工作中,可以考虑将此项目列入计划。 2.通过全新的经营策略,由过去的“我排你看”转变为“你看我排”,在不违背采茶戏艺术高品格的原则下,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剧目,不局限于传统剧目,可以尝试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紧跟时势创作有深度、有接受度、有流传度的新时代粤北采茶戏,并努力打造新粤北采茶戏里程碑式的作品,为韶关地区的粤北采茶戏票友、观众树立粤北采茶戏标杆,让在乡间、广场自娱自乐的采茶戏爱好者,有更多新的学习教材,从侧面促进民间采茶戏创编演的水平提高。同时,邀请资深采茶戏编导和演员组成编导组,参考戏剧广播体操的思路,创编一套产自韶关的粤北采茶戏广播体操,推广到各大学校、厂矿、广场舞社团、村镇中,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参与到采茶戏传承保护事业中来。
3.努力解决采茶戏人才队伍严重断层的问题,让粤北采茶戏这颗曾经耀眼的明珠再放异彩。通过采茶戏进校园等保护项目,不局限于韶关地区,扩大采茶戏人才队伍的采纳范围,从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大中专校园中选拔对粤北采茶戏有热情、有文艺基础的年轻人,培养成韶关市粤北采茶戏储备演员队伍。同时,盘活全市各县(市、区)被文化馆接管的采茶戏专业演员,考虑重新成立专业机构,让这批人重新回到排练场中,保证演员的专业水平,不荒废原有的戏剧功底。另外,也可以让专业演员带领青年储备演员队伍参与到更多的采茶戏剧目排演中,重新打造老、中、青年年龄结构不断层的演员金字塔。
4.解决经费问题。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东风,从源头上解决粤北采茶戏保护、排演工作上没有专项经费,演务人员薪酬经费不足的困难。重中之重是保障打造新时代的标杆式作品所需经费,让粤北采茶戏工作人员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好保护工作。
5.要用好新媒体手段,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客户端上,广泛宣传粤北采茶戏相关小知识,扩大粤北采茶戏的影响力。把排演好的新采茶戏剧目,推荐到更多电视、广播戏曲频道上,或考虑成熟的剧本拍摄采茶戏微电影、制作采茶戏票友栏目等,再次提高与观众的互动性和采茶戏普及性。另外,把粤北采茶戏相关资料,加入数字文化馆平台中,让广大学员可以学习了解到这类课程。
结语
在近几年的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工作中,韶关市相关工作人员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但是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政府扶持资金的不断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采茶小品、小戏被创作排演,我们也在观众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感受到了这项古老的戏剧在复苏。粤北采茶戏正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探讨更多的科学有效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的粤北采茶戏永葆青春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饒纪洲.漫话粤北采茶戏. 韶关师专学报,1980;
[2]刘源茜.赣南采茶戏传承振兴研究.黄河之声,2017(21):P169;
[3]李小红.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7(5):P27;
[4]许燕滨.广西粤剧的当代创新与突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P97。
作者简介:
李晓清(1970--),男,本科,副研究馆员,现任韶关市文化馆馆长。
钟玮(1988--),女,本科,馆员,现任职韶关市文化馆。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一、粤北采茶戏简介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省六大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剧种,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北采茶戏是在汉族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主要流行于韶关地区。历史渊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粤北采茶戏因多以旦、生、丑三脚色表演,俗称“三脚班”,音乐则主要融江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为主,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
二、粤北采茶戏沿革与现状
(一)粤北采茶戏的沿革
粤北采茶戏从诞生到盛行,经历过解放前的奄奄一息,再到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指引下,1960年,韶关专署文化局抽调粤北采茶剧团、韶关市采茶剧团等单位的同志,进行全区采茶戏普查, 召开全区采茶戏老艺人座谈会, 记录、整理传统剧目和音乐曲调。组织创作、演出各种类型的现代剧目。粤北采茶剧团和一些县采茶剧团还参加了韶关专区和省举行的各届专业艺术汇演。1963年,粤北采茶剧团参加省汇演时,主要演员还荣幸地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解放以来,粤北采茶戏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地到舞台,从“三脚班” 发展到擅长于表现大、中、小型现代戏的剧种,获得了新生。
(二)粤北采茶戏现状
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韶关市共有9个演出团体,包含3个演出班社,全市在职人员共179人,其中编剧7人,导演9人,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共76人,高级职称3人,符合人才数据表填报的人员共27人。2012年全市演出团体年经费收入474255元,演出场次达297场;2013年全市年收入678980元,演出场次377场;2014年全市年收入641700元,全市全年演出349场。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96个,目前可上演剧目总数为54个,2001-2015年以来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剧目11个,共收集39张珍贵图片及信息。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速,采茶戏在整个流传地域几乎被通俗歌曲和电视连续剧所淹没。以韶关市区为例,粤北采茶戏专业团体韶关市采茶剧团于2014年因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被撤销,加上韶关市艺术学校撤销采茶戏专业、中老年演职人员的退休等多重影响,采茶戏人才队伍呈现出严重断层,新的采茶导演、演员寥寥可数,有规模的队伍很难形成,韶关市的粤北采茶戏事业度过了两年空白期。2016年,上级部门认识到专职部门担负保护粤北采茶戏的重要性,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挂牌成立。
鉴于此,粤北采茶戏能否摆脱进入博物馆的宿命,在舞台上永远地活下去?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的粤北采茶戏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当代韶关地区文化工作者研究思考的首要问题。
三、粤北采茶戏的动态传承
(一)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概念的提出
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态传承”理念,粤北采茶戏要将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化继承和传播开来,让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不被忽视遗忘,并一直保持下去,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成为现代粤北地方戏曲文化的灵感和源泉。加强粤北采茶戏的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中的广泛认同,也是保护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粤北文化载体和平台的作用,使粤北采茶戏再度绽放光彩。
采茶戏当前的生存环境,处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心态更包容、开放,见识越来越广,审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只有打破过去已形成的模式,大胆创新才是采茶戏的出路。部分地区“研演合一”模式,即研究员和演员同属一个院团,将研究人员对戏剧艺术与文化市场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第一时间在演员的演出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有助于以研促演,也为当代戏曲保护单位提供了启示。
(二)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的对象
戏剧是活的艺术,演员和观众组成了施和受两个重要的部分,就像天平一样,只有观演互动,共同传承,成为传承主体,才会有代代相传的活力。因此,普及粤北采茶戏不能生硬地要求年轻人去看,关键在于产生互动,在情境中寓教于乐。因此,我们此项研究的对象瞄准了采茶戏演员,和采茶戏观众两个群体。而采茶戏演员的范围在现役演员,观众群体则着重于在校中小学生。
(三)粤北采茶戏动态传承的实操
1.通过在韶关地区开展“采茶戏进校园”等项目,我们采用了参与式的方法,将韶关市区各大中小学当作实验试点,在常規的采茶戏表演中,增设了观众体验式环节。在演员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能快速的学习到粤北采茶戏的一些基础的身段、动作和表现方式,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采茶戏的表演乐趣。同时,在剧场内专门开辟场地,还原传统科班情景,让观众走进演出后台,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加上初步学到的程式和方言,参与到一些简单的节目中去。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编剧小组,将收集来的故事加以编排和整理,跟随专业编剧一起讨论和编写短小的剧本,力求贴近生活,寻求社会认同感,然后交付演员小组进行排练。报名参加演员小组的同学,根据编剧小组提供的剧本,利用课余时间在采茶戏专业演员老师的指导下,排演出新的小节目,还能登上下一场“采茶戏进校园”的舞台。而采茶戏妆发小组,可以详细了解到采茶脸谱、妆面、发型的设计和化妆手法,并学习采茶戏服装的知识,参与的同学们很快就能通过服装和造型辨别花旦、老旦等角色。通过一系列动态传承采茶戏的过程,在韶关市广大中小学中播下了采茶戏的种子,让学生们对古老的传统粤北采茶戏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活动中进行摸底调查,中学生们对“采茶戏第二课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下一步动态传承工作中,可以考虑将此项目列入计划。 2.通过全新的经营策略,由过去的“我排你看”转变为“你看我排”,在不违背采茶戏艺术高品格的原则下,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剧目,不局限于传统剧目,可以尝试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紧跟时势创作有深度、有接受度、有流传度的新时代粤北采茶戏,并努力打造新粤北采茶戏里程碑式的作品,为韶关地区的粤北采茶戏票友、观众树立粤北采茶戏标杆,让在乡间、广场自娱自乐的采茶戏爱好者,有更多新的学习教材,从侧面促进民间采茶戏创编演的水平提高。同时,邀请资深采茶戏编导和演员组成编导组,参考戏剧广播体操的思路,创编一套产自韶关的粤北采茶戏广播体操,推广到各大学校、厂矿、广场舞社团、村镇中,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参与到采茶戏传承保护事业中来。
3.努力解决采茶戏人才队伍严重断层的问题,让粤北采茶戏这颗曾经耀眼的明珠再放异彩。通过采茶戏进校园等保护项目,不局限于韶关地区,扩大采茶戏人才队伍的采纳范围,从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大中专校园中选拔对粤北采茶戏有热情、有文艺基础的年轻人,培养成韶关市粤北采茶戏储备演员队伍。同时,盘活全市各县(市、区)被文化馆接管的采茶戏专业演员,考虑重新成立专业机构,让这批人重新回到排练场中,保证演员的专业水平,不荒废原有的戏剧功底。另外,也可以让专业演员带领青年储备演员队伍参与到更多的采茶戏剧目排演中,重新打造老、中、青年年龄结构不断层的演员金字塔。
4.解决经费问题。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东风,从源头上解决粤北采茶戏保护、排演工作上没有专项经费,演务人员薪酬经费不足的困难。重中之重是保障打造新时代的标杆式作品所需经费,让粤北采茶戏工作人员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好保护工作。
5.要用好新媒体手段,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客户端上,广泛宣传粤北采茶戏相关小知识,扩大粤北采茶戏的影响力。把排演好的新采茶戏剧目,推荐到更多电视、广播戏曲频道上,或考虑成熟的剧本拍摄采茶戏微电影、制作采茶戏票友栏目等,再次提高与观众的互动性和采茶戏普及性。另外,把粤北采茶戏相关资料,加入数字文化馆平台中,让广大学员可以学习了解到这类课程。
结语
在近几年的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工作中,韶关市相关工作人员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但是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政府扶持资金的不断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采茶小品、小戏被创作排演,我们也在观众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感受到了这项古老的戏剧在复苏。粤北采茶戏正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探讨更多的科学有效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古老的粤北采茶戏永葆青春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饒纪洲.漫话粤北采茶戏. 韶关师专学报,1980;
[2]刘源茜.赣南采茶戏传承振兴研究.黄河之声,2017(21):P169;
[3]李小红.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7(5):P27;
[4]许燕滨.广西粤剧的当代创新与突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5):P97。
作者简介:
李晓清(1970--),男,本科,副研究馆员,现任韶关市文化馆馆长。
钟玮(1988--),女,本科,馆员,现任职韶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