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市8个城区中面积最大,中小学数量最多的行政区,目前有150所小学、63所中学,共计300多个校址,超过12万在校学生及1万多名一线教师。朝阳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9年,当年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利用自筹经费建设了校园网,从2001年开始到2004年全区分三批统建了190个校园网,从2005年开始又启动了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校园网287个,教育城域网接入275个,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4亿元,随着网络硬件基础环境的日益完善,体现效益的应用和服务逐渐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自2007年朝阳教育城域网投入试运行以来,在教委、教工委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朝阳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开始着力进行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已经建设完成包括“全区教育安防监控系统”、“中高考网上巡查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以及财务、干部、规划、应急信息报送、中、小和职业教育管理平台在内的一大批系统平台。为了确保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投入导致资金的浪费,我们确立了“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推进思路,而数字化校园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高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以数字化校园的试点作为带动应用和服务的突破口是最佳选择。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目前朝阳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共涉及5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第17中学”、“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其中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项目”、2008年4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星河湾实验小学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成,2008年底启动的“陈经纶中学二期”、“北京市第17中学”、“望京实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及“朝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实施过程中。
1.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陈经纶中学一期数字化校园项目,是我区第一所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建设34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60%;软件研发与各项应用建设约22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40%。一期项目中除在学校原有校园网基础上完善了基础环境建设外,还实现了网络教学观摩,包括考勤、图书借阅、门禁、计算机房管理、食堂售餐在内的一卡通全面应用,基于门户网站的成绩统计分析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排监考系统、公告与通知发布系统、校本教学资源库等应用项目,同时建成了一套具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应用门户和统一数据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基础平台,实现了以CMIS为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卡为应用介质的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环境。
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建设一套全面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从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基础环境,到全面一卡通应用,再到各类教育教学应用,建设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也较大。项目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但其中部分应用如“车辆及场所预订”等由于与学校老师原有工作方式差距较大,同时没有对工作效率实现显著提升,因此效果不佳。
在项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方案设计主要是研究利用学生卡开展在新课背景下原有行政班级被打破后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评价模式,将学生卡应用从原有的一般生活应用中突出出来,延伸至教室,增强学校对于“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与评价的掌握程度,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
2.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朝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48.5万元。建设方向以软件研发为主,其中软硬件基础环境投入约110万元,占总投资的31.5%,软件应用研发投资240万元,约占总投资额的68.5%。
项目建设目的是旨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学生在校情况记录与分析系统,结合网络题库等功能教学效果检查与分析功能,为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学校运转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德育表现情况利用学校门户展示给学生家长。目前已经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考勤、课程与课下德育表现记录、校本题库与在线测试、学生作业情况记录与错题本、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与手机实现联动的学校自动化办公OA系统、招生考试与学生电子档案自我维护系统以及系统使用激励机制。目前,学校将数字化校园使用情况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督促并激励老师利用数字化校园系统完成对在校学生情况的全方位记录,在3个月的试运行期内,仅学生作业错题就已经积累超过100万道次,为教学重、难点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数据保障。
3.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
星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项目总投资189.2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投资125万元,占总量的66%;软件与应用研发部分64万元,约占总量的34%。项目主要任务是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架构平台上,紧密围绕保护学生在校安全与让学生感受数字化校园应用氛围为核心,以学校马芯兰校长教学思想的宣传为对外辐射通,构建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数字化校园。项目主要包括校园门户网站、校园文化应用系统建设、专家工作室和基于家长身份证的住宿学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
4.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两年试点工作的总结梳理,我们感觉主要取得了以下5点成绩:一是已经在中小学各建成了一所较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并且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外省市的同行和北京其他区县的同行纷纷来朝阳区参观学习,仅本学期两所学校接待参观的次数就达到8次,应该说很好的宣传了朝阳信息化建设,也提升了朝阳教育的影响。二是我们试点校的干部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应用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学校的干部教师对信息化应用的关注,为今后我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随着试点的深入,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后续学校的方案设计更加贴近学校实际和学校的核心工作。四是我们的投入越来越理性,资金投入在软硬件建设的分配方面更加趋于合理,大家已经不再追求豪华硬件的配备,而是更多关注应用的研发。五是我们基本拿出了一套朝阳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标准草案。
二、建设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1.为什么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试点
通过进行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试点,形成一部分信息化应用的龙头学校,以点带面,推进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基层学校的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2)通过试点,拿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标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和评价标准;
(3)通过试点,产生一批具有共性的,能在全区共享,能降低成本在同类校中进行推广的成果。
2.数字化校园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以数据资料数字化为基础、以沟通交流数字化为纽带、以教育教学数字化为核心、以行政管理数字化为支撑的数字化校园。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避免一次性过大投入,同时投入方向应当偏重研发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工作,从而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学校。否则一次性过大的投入建设的大量应用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有干部教师的工作习惯,使得各项建设应用的实用率偏低,从而最终导致资金投入的效益不高。
3.数字化校园与区域教育应用建设的关系
数字化校园作为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集成整合,与区域教育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支撑,不可分割。数字化校园应在区域教育应用平台的技术框架内,相对独立进行建设。从应用及其数据性质上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学校共性数据包括全区层面按照学校类型分析完成的公共数据,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学生的成绩、操行评定、基本信息等内容。这类数据由学校负责提供,并在区、校两极进行存储、分析与使用。应用项目将按照区级应用整合后的标准,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架构内,由区及层面进行统一建设与改进。
学校个性数据设计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特色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框架内进行建设,并面向区级整合平台提供结果类公共数据交换的接口,其内容包括干部教师考评方式与结果、学校管理体制信息化等。
区级公共数据设计为教委各主管(职能)科室所需要的全区公共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这些数据原则上来自于学校,但其应用部分建设工作由职能科室在区级整合平台框架标准下进行,应用内容包括题库、统测试卷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信息建设,公共卫生与安全信息建设等内容。
4.试点学校的选择
在试点学校的选取过程中,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进行:
学校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到位;
学校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应用素养;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相对一定的应用需求与设想。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信息化应用的认识普遍不高,对于数字化校园含义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硬件采购和基础建设上,缺乏对于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切实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的有关经验进行推广,同时辅助进行必要的专项培训,让更多的学校了解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目的与作用,深化落实各类信息化应用需求,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核心工作紧密结合。
5.技术原则
为保障财政投资,避免重复、盲目建设,各校数字化校园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统一一致的数据结构与应用架构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设计中,应明确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CMIS)为唯一的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卡作为唯一的校园应用介质,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物理身份标识。在数据结构设计上,应以CMIS中的类似数据结构对象为参考,避免数据结构可能存在的冲突与不一致。
在应用架构设计上,应以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统一的应用门户为原则,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新出现多个应用系统,并适当考虑对原有应用系统的集成与整合。同时在设计中应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管理维护系统与教育教学应用系统5个子系统。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责任编辑 潘静波)
自2007年朝阳教育城域网投入试运行以来,在教委、教工委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朝阳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开始着力进行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已经建设完成包括“全区教育安防监控系统”、“中高考网上巡查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以及财务、干部、规划、应急信息报送、中、小和职业教育管理平台在内的一大批系统平台。为了确保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投入导致资金的浪费,我们确立了“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推进思路,而数字化校园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高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以数字化校园的试点作为带动应用和服务的突破口是最佳选择。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目前朝阳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共涉及5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第17中学”、“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其中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项目”、2008年4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星河湾实验小学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成,2008年底启动的“陈经纶中学二期”、“北京市第17中学”、“望京实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及“朝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实施过程中。
1.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陈经纶中学一期数字化校园项目,是我区第一所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建设34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60%;软件研发与各项应用建设约22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40%。一期项目中除在学校原有校园网基础上完善了基础环境建设外,还实现了网络教学观摩,包括考勤、图书借阅、门禁、计算机房管理、食堂售餐在内的一卡通全面应用,基于门户网站的成绩统计分析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排监考系统、公告与通知发布系统、校本教学资源库等应用项目,同时建成了一套具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应用门户和统一数据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基础平台,实现了以CMIS为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卡为应用介质的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环境。
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建设一套全面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从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基础环境,到全面一卡通应用,再到各类教育教学应用,建设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也较大。项目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但其中部分应用如“车辆及场所预订”等由于与学校老师原有工作方式差距较大,同时没有对工作效率实现显著提升,因此效果不佳。
在项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方案设计主要是研究利用学生卡开展在新课背景下原有行政班级被打破后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评价模式,将学生卡应用从原有的一般生活应用中突出出来,延伸至教室,增强学校对于“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与评价的掌握程度,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
2.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朝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48.5万元。建设方向以软件研发为主,其中软硬件基础环境投入约110万元,占总投资的31.5%,软件应用研发投资240万元,约占总投资额的68.5%。
项目建设目的是旨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学生在校情况记录与分析系统,结合网络题库等功能教学效果检查与分析功能,为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学校运转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德育表现情况利用学校门户展示给学生家长。目前已经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考勤、课程与课下德育表现记录、校本题库与在线测试、学生作业情况记录与错题本、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与手机实现联动的学校自动化办公OA系统、招生考试与学生电子档案自我维护系统以及系统使用激励机制。目前,学校将数字化校园使用情况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督促并激励老师利用数字化校园系统完成对在校学生情况的全方位记录,在3个月的试运行期内,仅学生作业错题就已经积累超过100万道次,为教学重、难点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数据保障。
3.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
星河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项目总投资189.2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投资125万元,占总量的66%;软件与应用研发部分64万元,约占总量的34%。项目主要任务是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架构平台上,紧密围绕保护学生在校安全与让学生感受数字化校园应用氛围为核心,以学校马芯兰校长教学思想的宣传为对外辐射通,构建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数字化校园。项目主要包括校园门户网站、校园文化应用系统建设、专家工作室和基于家长身份证的住宿学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
4.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两年试点工作的总结梳理,我们感觉主要取得了以下5点成绩:一是已经在中小学各建成了一所较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并且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外省市的同行和北京其他区县的同行纷纷来朝阳区参观学习,仅本学期两所学校接待参观的次数就达到8次,应该说很好的宣传了朝阳信息化建设,也提升了朝阳教育的影响。二是我们试点校的干部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应用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学校的干部教师对信息化应用的关注,为今后我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随着试点的深入,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后续学校的方案设计更加贴近学校实际和学校的核心工作。四是我们的投入越来越理性,资金投入在软硬件建设的分配方面更加趋于合理,大家已经不再追求豪华硬件的配备,而是更多关注应用的研发。五是我们基本拿出了一套朝阳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标准草案。
二、建设工作的认识与反思
1.为什么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试点
通过进行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试点,形成一部分信息化应用的龙头学校,以点带面,推进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基层学校的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2)通过试点,拿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标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和评价标准;
(3)通过试点,产生一批具有共性的,能在全区共享,能降低成本在同类校中进行推广的成果。
2.数字化校园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以数据资料数字化为基础、以沟通交流数字化为纽带、以教育教学数字化为核心、以行政管理数字化为支撑的数字化校园。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避免一次性过大投入,同时投入方向应当偏重研发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工作,从而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学校。否则一次性过大的投入建设的大量应用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有干部教师的工作习惯,使得各项建设应用的实用率偏低,从而最终导致资金投入的效益不高。
3.数字化校园与区域教育应用建设的关系
数字化校园作为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集成整合,与区域教育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支撑,不可分割。数字化校园应在区域教育应用平台的技术框架内,相对独立进行建设。从应用及其数据性质上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学校共性数据包括全区层面按照学校类型分析完成的公共数据,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学生的成绩、操行评定、基本信息等内容。这类数据由学校负责提供,并在区、校两极进行存储、分析与使用。应用项目将按照区级应用整合后的标准,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架构内,由区及层面进行统一建设与改进。
学校个性数据设计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特色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框架内进行建设,并面向区级整合平台提供结果类公共数据交换的接口,其内容包括干部教师考评方式与结果、学校管理体制信息化等。
区级公共数据设计为教委各主管(职能)科室所需要的全区公共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这些数据原则上来自于学校,但其应用部分建设工作由职能科室在区级整合平台框架标准下进行,应用内容包括题库、统测试卷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信息建设,公共卫生与安全信息建设等内容。
4.试点学校的选择
在试点学校的选取过程中,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进行:
学校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到位;
学校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应用素养;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相对一定的应用需求与设想。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信息化应用的认识普遍不高,对于数字化校园含义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硬件采购和基础建设上,缺乏对于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切实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的有关经验进行推广,同时辅助进行必要的专项培训,让更多的学校了解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目的与作用,深化落实各类信息化应用需求,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核心工作紧密结合。
5.技术原则
为保障财政投资,避免重复、盲目建设,各校数字化校园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统一一致的数据结构与应用架构设计原则。
数字化校园设计中,应明确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CMIS)为唯一的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卡作为唯一的校园应用介质,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物理身份标识。在数据结构设计上,应以CMIS中的类似数据结构对象为参考,避免数据结构可能存在的冲突与不一致。
在应用架构设计上,应以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统一的应用门户为原则,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新出现多个应用系统,并适当考虑对原有应用系统的集成与整合。同时在设计中应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管理维护系统与教育教学应用系统5个子系统。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