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气火爆的螺丝钉
和航海或航空相比,航天的危险程度要高得多,因为航天就是在爆炸和燃烧的伴随下一路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火箭就是一枚细长的大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化作巨大的烟花。但是,你能想象用于固定的螺丝钉其实也可以是炸药包吗?
在《天际行者》中,火箭和飞船并没有爆炸,但还是有多处爆炸的场景。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是至今仍然被航天业界广泛使用的小零件——爆炸螺栓。
爆炸螺栓是很有講究的,要求也非常多:1.破片和烟气少;2.保质期长,储存稳定,能安静地躺在库房里;3.对静电不敏感,免得脱个毛衣碰到个螺丝钉就突然炸了。
爆炸螺栓这一看似粗暴又危险的小零件有两大难以替代的优势:一个是在爆炸之前,结构连接十分牢固,以至于需要用爆炸的方式拆除连接部位;另一个是爆炸拆除连接所需的时间极短,能很快实现分离的需求。
正因为这些优点,爆炸螺栓在火箭分离、飞船舱室分离、太阳能帆板打开等情形下被大量使用。
从寂寞的等待到太空课堂
《天际行者》中有一个特殊的场景,那就是飞船有一段时间是在黑区中行驶,与地面指挥中心处于失联的状态。
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由于苏联的航天事业在此期间井喷式发展,因此很多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步伐,地面监测站就是其中之一。苏联当时的地面监测站仅覆盖了苏联境内,当飞船在美洲上空时就会与地面失联。
解决的方法是有的,比如在海外开辟监测站。此时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建海外地面监测站的限制很多。于是,驰骋大洋的航天测量船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选择。
不过,苏联的航天测量船可谓姗姗来迟。苏联的第一艘航天测量船“科马洛夫”号是由货船改装而成,1967年才服役,此时距离“上升2号”飞船进入太空已经过去了两年。在那几年里,苏联的地面指挥中心不得不忍受黑区的寂静。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开始打造自己的“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
现在,除了遍布世界各地的航天地面站和成规模的航天测量船队,太空中还出现了“路由器”卫星——中继卫星,这类卫星专门将其他卫星和飞船的信号转发给地面站。有了中继卫星之后,就不需要航天测量船常年奔波了。
如今的载人飞船和地面之间,已经不再有黑区,可以随时随地和地面进行沟通。在我国的中继卫星“天链一号”组网之后,我们有幸见证了“天宫一号”上的太空课堂,长达40分钟的不间断视频直播,那是“上升2号”年代的奢望。
返回地球
人类上太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是从0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这个速度足足是高铁的80倍!如果再从如此之快的速度减速到0呢?这就是返回地球时需要克服的难题。
1961年,航天员加加林和他的飞船“东方号”是这样返回地球的:当飞船离地面几千米高时,加加林将自己弹射出去,再打开降落伞降落,飞船最终高速坠毁在地面上。
然而当航天员超过一人时,弹射容易互相干扰,造成危险,因此必须连人带飞船一起平稳降落在地面上。尽管有空气阻力一直在帮助飞船减速,但飞船的速度仍会高达几百米每秒,因此需要额外的减速装置。
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降落伞。降落伞的面积越大,数量越多,减速的效果就越明显。“上升2号”飞船就使用了两个巨大的降落伞。
除了降落伞,工程师们还想到了火箭。等等,火箭不是给飞船加速的吗?那么如果把火箭朝相反的方向喷呢,倒过来加速不就相当于减速了。
小插曲
飞船返回地球后,影片的镜头从直升机发现航天员,直接切换到了欢迎仪式,这里补充一段历史小插曲。
实际上,这一幕极富戏剧性。由于附近没有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地方,而航天员通过绳索爬上悬停的直升机过于危险。因此,直升机只好运来吃的、喝的、穿的、燃料、帐篷和一切可能需要的物资,两位航天员就地升起篝火,吃饱喝足等待了一夜。而直升机能做的就是——悬停在他们上空,向指挥中心报告“他们一个人在砍木材,另一个人在生火”,场面有些滑稽。
第二天,地面救援队滑雪到达现场,并在返回舱周边硬生生砍出了一片可供直升机降落的空地,航天员才坐上了直升机,太空之旅圆满结束。
这部更像纪录片的影片将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太空探索年代。正如曾经的大航海时代一样,我们人类终有一天会踏入大航天时代。
和航海或航空相比,航天的危险程度要高得多,因为航天就是在爆炸和燃烧的伴随下一路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火箭就是一枚细长的大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化作巨大的烟花。但是,你能想象用于固定的螺丝钉其实也可以是炸药包吗?
在《天际行者》中,火箭和飞船并没有爆炸,但还是有多处爆炸的场景。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是至今仍然被航天业界广泛使用的小零件——爆炸螺栓。
爆炸螺栓是很有講究的,要求也非常多:1.破片和烟气少;2.保质期长,储存稳定,能安静地躺在库房里;3.对静电不敏感,免得脱个毛衣碰到个螺丝钉就突然炸了。
爆炸螺栓这一看似粗暴又危险的小零件有两大难以替代的优势:一个是在爆炸之前,结构连接十分牢固,以至于需要用爆炸的方式拆除连接部位;另一个是爆炸拆除连接所需的时间极短,能很快实现分离的需求。
正因为这些优点,爆炸螺栓在火箭分离、飞船舱室分离、太阳能帆板打开等情形下被大量使用。
从寂寞的等待到太空课堂
《天际行者》中有一个特殊的场景,那就是飞船有一段时间是在黑区中行驶,与地面指挥中心处于失联的状态。
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由于苏联的航天事业在此期间井喷式发展,因此很多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步伐,地面监测站就是其中之一。苏联当时的地面监测站仅覆盖了苏联境内,当飞船在美洲上空时就会与地面失联。
解决的方法是有的,比如在海外开辟监测站。此时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建海外地面监测站的限制很多。于是,驰骋大洋的航天测量船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选择。
不过,苏联的航天测量船可谓姗姗来迟。苏联的第一艘航天测量船“科马洛夫”号是由货船改装而成,1967年才服役,此时距离“上升2号”飞船进入太空已经过去了两年。在那几年里,苏联的地面指挥中心不得不忍受黑区的寂静。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开始打造自己的“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
现在,除了遍布世界各地的航天地面站和成规模的航天测量船队,太空中还出现了“路由器”卫星——中继卫星,这类卫星专门将其他卫星和飞船的信号转发给地面站。有了中继卫星之后,就不需要航天测量船常年奔波了。
如今的载人飞船和地面之间,已经不再有黑区,可以随时随地和地面进行沟通。在我国的中继卫星“天链一号”组网之后,我们有幸见证了“天宫一号”上的太空课堂,长达40分钟的不间断视频直播,那是“上升2号”年代的奢望。
返回地球
人类上太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是从0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这个速度足足是高铁的80倍!如果再从如此之快的速度减速到0呢?这就是返回地球时需要克服的难题。
1961年,航天员加加林和他的飞船“东方号”是这样返回地球的:当飞船离地面几千米高时,加加林将自己弹射出去,再打开降落伞降落,飞船最终高速坠毁在地面上。
然而当航天员超过一人时,弹射容易互相干扰,造成危险,因此必须连人带飞船一起平稳降落在地面上。尽管有空气阻力一直在帮助飞船减速,但飞船的速度仍会高达几百米每秒,因此需要额外的减速装置。
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降落伞。降落伞的面积越大,数量越多,减速的效果就越明显。“上升2号”飞船就使用了两个巨大的降落伞。
除了降落伞,工程师们还想到了火箭。等等,火箭不是给飞船加速的吗?那么如果把火箭朝相反的方向喷呢,倒过来加速不就相当于减速了。
小插曲
飞船返回地球后,影片的镜头从直升机发现航天员,直接切换到了欢迎仪式,这里补充一段历史小插曲。
实际上,这一幕极富戏剧性。由于附近没有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地方,而航天员通过绳索爬上悬停的直升机过于危险。因此,直升机只好运来吃的、喝的、穿的、燃料、帐篷和一切可能需要的物资,两位航天员就地升起篝火,吃饱喝足等待了一夜。而直升机能做的就是——悬停在他们上空,向指挥中心报告“他们一个人在砍木材,另一个人在生火”,场面有些滑稽。
第二天,地面救援队滑雪到达现场,并在返回舱周边硬生生砍出了一片可供直升机降落的空地,航天员才坐上了直升机,太空之旅圆满结束。
这部更像纪录片的影片将我们重新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太空探索年代。正如曾经的大航海时代一样,我们人类终有一天会踏入大航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