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数据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成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该校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经历了起步阶段(1952年至1966年)、发展阶段(1982年至1999年)和飞跃阶段(2000年至今)等3个阶段,2012年秋季在校留学生规模已经超过2106人,达到一个历史新高;近年来,在校留学生人数规模增长最快的是全英文硕士和交换生。截至201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已和世界上54个国家的210所大学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拥有来自107个国家与地区的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
中国人民大学接受留学生的类别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学校始终坚持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招收本科留学生,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留学生招生主要包括面试招考、普通招考、全英文硕士生项目、推荐免试硕士生、政府交换来华留学生、“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等方式。
与首都其它高校相比,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的硬件设施并不占优势,住宿条件和数量的相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留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然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注重扬长避短,尽量改善留学生的生活设施,如2013年10月开始试营业的“1958俄罗斯西餐厅”,即是为学校的外籍老师和留学生提供的一个比较正宗的西式餐厅,作为休闲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学校还主动走出国门招生,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多国举办海外留学招生展,吸引更多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同时还参与了13所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
抢眼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项目分为学历项目和非学历项目两大类。学历项目包括本科生项目、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中文授课硕士项目、中文授课博士项目等。从学校2014年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来看,招收留学生的有47个本科生专业、8个全英文硕士项目。此外,还有72个硕士专业、87个博士专业向外国留学生开放,所有课程讲授及论文写作均以中文为基础。非学历项目则包括语言进修项目、普通进修项目、高级进修项目、预科项目等。
自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每年暑期开始举办的国际小学期成为该校一大亮点。在2013年国际小学期期间(即2013年7月3日至30日),共有3583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包括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436名外校学生。该学期共有26个学院(系、部)开设了128门校级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28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小的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91门,包括人文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小的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2门,包括中国书法、太极拳等;“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7门,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其中,汉语培训类课程6门12个班,英语强化培训类课程1门14个班。
此次国际小学期的校级核心课程由130名教师承担(未包括汉语培训系列课程13名教师)。其中,本校教师29名,国内其他单位教师2名;另有海外教师99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此外,各学院在国际小学期期间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活动。
本刊点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以国际交流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行政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已成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特别是该校已成功运行5年的国际小学期,对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重要制度创新。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成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该校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经历了起步阶段(1952年至1966年)、发展阶段(1982年至1999年)和飞跃阶段(2000年至今)等3个阶段,2012年秋季在校留学生规模已经超过2106人,达到一个历史新高;近年来,在校留学生人数规模增长最快的是全英文硕士和交换生。截至201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已和世界上54个国家的210所大学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拥有来自107个国家与地区的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
中国人民大学接受留学生的类别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学校始终坚持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招收本科留学生,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留学生招生主要包括面试招考、普通招考、全英文硕士生项目、推荐免试硕士生、政府交换来华留学生、“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等方式。
与首都其它高校相比,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的硬件设施并不占优势,住宿条件和数量的相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留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然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注重扬长避短,尽量改善留学生的生活设施,如2013年10月开始试营业的“1958俄罗斯西餐厅”,即是为学校的外籍老师和留学生提供的一个比较正宗的西式餐厅,作为休闲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学校还主动走出国门招生,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多国举办海外留学招生展,吸引更多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同时还参与了13所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
抢眼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项目分为学历项目和非学历项目两大类。学历项目包括本科生项目、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中文授课硕士项目、中文授课博士项目等。从学校2014年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来看,招收留学生的有47个本科生专业、8个全英文硕士项目。此外,还有72个硕士专业、87个博士专业向外国留学生开放,所有课程讲授及论文写作均以中文为基础。非学历项目则包括语言进修项目、普通进修项目、高级进修项目、预科项目等。
自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每年暑期开始举办的国际小学期成为该校一大亮点。在2013年国际小学期期间(即2013年7月3日至30日),共有3583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包括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436名外校学生。该学期共有26个学院(系、部)开设了128门校级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28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小的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91门,包括人文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小的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2门,包括中国书法、太极拳等;“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7门,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其中,汉语培训类课程6门12个班,英语强化培训类课程1门14个班。
此次国际小学期的校级核心课程由130名教师承担(未包括汉语培训系列课程13名教师)。其中,本校教师29名,国内其他单位教师2名;另有海外教师99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此外,各学院在国际小学期期间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活动。
本刊点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以国际交流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行政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已成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特别是该校已成功运行5年的国际小学期,对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重要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