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老师跨学科教学,十几门课程融合成6门“小梅花”课……提起这些,教育界人士甚至部分非教育界人士,会马上联想到谢家湾小学——一所被央视《新闻联播》等诸多媒体关注和报道的课改名校。
在校长刘希娅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该校确立“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通过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建构并实施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不降低、教学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这6门学科,使用老师们自主研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品行修养课则使用人教社教材。上午完成学科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下午开展走班选课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性、操作性、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专题活动,师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辩论、演讲、戏剧表演、测量、购物等方式,让学习变得自主而快乐。
学校特别调整了师生的作息时间,以改变校园生活节奏。例如,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从听令行事到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到班级自主;每节课不再是固定的40分钟,而是根据学科和课型的不同分别设置为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孩子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洗手间,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自主安排游戏、户外活动、授课、练习。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孩子们在“小梅花课程”中成长,从他律到自律,品行、知识、思维、合作、表达、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阳光自信是他们的群体特质。
在重庆市评估院质量全面监测中显示:学生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学习负担轻,老师们也从事务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在最近的评估调查中,85%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学校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等级奖。
改革还在继续,譬如该校于本学期开始推行的错峰轮流自助午餐措施,便充分诠释了“点点滴滴课程化”的理念。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童味国学 回归根本
有这么一所以树为名的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它50多年来砥砺前行,现有11个校区,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童味国学课程更是不能不提。副校长陈铁军告诉记者,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那么,问题来了:每个年龄段学什么更有效?怎么形成体系?怎样让国学课堂不枯燥,更富童趣?“我们学校认为,只有根据儿童的特点,开设童味国学课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根的人。”陈铁军说。
泡桐树小学确定了三大课程目标:趣味国学教学,启迪人生智慧;诵读国学经典,提升文化底蕴;积累国学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内容选择方面,该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来设计课程,以“自编+选择”敲定校本教材内容,并保证每周一节国学课。采用“长课+短课”的方式,长课包括国学、国文、国史、国艺、国技,短课包括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国学午会。从国学到国文,再到国史、国艺、国技的学习,以丰富经典的内容,温润孩子一生。该校还将国学课程融入德育课程,如国旗下的中队活动、校级大型活动、家长论坛、班级特色课程、亲子活动等。
目标和内容都有了,方法选择尤为重要。这方面,泡桐树小学拥有“四大法宝”:第一,反复诵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读中品味文意,在读中品味意境,获得美的享受;坚持晨读、午诵,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第二,故事激趣。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诵读经典,锻炼表达能力;用故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及其所蕴含的深奥哲理。第三,开心表演。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通过情景再现,师生、生生合作表演,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第四,分层要求。量力而行,以鼓励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陈铁军说,相信经过六年的积累沉淀,传统文化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都会积淀在学生的骨子里,它会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文学底蕴。这几年走来,国学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涵养了教师的人文性情。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逸仙之光 博济一生
中大附中地处中山大学校园内。其“博济初中特色课程”中的“博济”一词与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开设的“博济医馆”戚戚相关。“博济”的内涵是:借助大学的人文理性之光,弘扬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的逸仙文化精神,浸润陶冶、知行合一,从而达成体魄健康、人格健全、学业精进、特长突出、独立思考、具创造力的培养目标。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建设,理念先行。为此,该校“博济教育”特色课程的理念是:传承逸仙文化,依托中大资源,培养具有共生意识、人文情怀、博学多才、国际视野的个性化人才。
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聚焦“逸仙文化”和“博济教育”主题,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与精心打造,现已形成“博”之系列和“济”之系列两大板块初中特色课程。
“博”之系列包含以下四种类型的主干特色课程:英语发展特色课(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强化英语学习课程),“英·日”双外语特色课程(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日语课程),“英·德”双外语特色课程(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德语课程),“品思数学”特色课程(在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基础上,作为其有效补充和拓展,立足学生的需求及差异个性化,开设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及数学活动等内容)。 “济”之系列主要为支撑型综合类特色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该校开发了专家讲授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德育主题活动、逸仙艺术节、博济科技节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一系列课程丰富了学校的主干课程,并支撑主干课程,达到了课程统整的完美效果。
基于“语言为媒,文化为根,素养为魂”的教育理念,除开设外语类特色课程外,还精心打造与双外语类特色课程相得益彰的个性化特色项目活动。经过10余年的不断提炼与整合,现已衍生出了五大国际教育特色项目活动:已坚持17年的MIT科技夏令营活动,五彩缤纷的异国文化主题活动,运用外语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活动,走向四大洲“行万里路”国外游学活动,结对国外姊妹学校深度交流活动。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野性出发 直至高贵
日月同辉,协同发展。在成都市青羊区西郊日月大道南边的同辉路上,有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特色学校,它的名字叫同辉(国际)学校。
据校长李勇介绍,该校秉持“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核心理念,以全纳、包容、关爱、创新为行动指南,围绕“成为野性而高贵的人”的育人目标,构建起“适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发展”的多元融合课程体系,遵循差异发展规律,实现师生生命同辉。
具体说来,特色课程开发以“野性”和“高贵”为主题。野性课程体系包含体育、自然、劳动三大类,体育课包括足球、轮滑、拉丁和弹弓,自然课包括山水、陶艺、园艺和性健康;高贵课程体系包括艺术和实践两大类,艺术课包含阅读、书法、电影和喜剧,实践课包括社团活动、国际理解、社区服务和创客体验。
落实到课程组织范围方面,该校追求优势互补、均衡搭配。课程开设分为学科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和项目课程。前三者纳入常规课堂教学时间,项目课程根据项目内容灵活安置时间。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导,分为品格与生命、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艺术、信息与编程五大模块。广域课程包括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导的冶趣课程,以学生处理与他人及社会关系为主导的学生社团。融合课程以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主,还包括普教班个别学生的特需课程。
项目课程是网络多学科的开放课程,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为主导。比如毕业课程“NEW LAND”,这是六年级198名学生为期一月的项目学习,根据校园文化、设施功能、教学需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常识,考虑环境、建筑、功能、色彩、运行等因素,在空中花园6m*10m的空地上进行创意设计。该项目网络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方面,最后创意并建造 “竹立方”。
细细品来,不禁感叹:每门课程的设计都“用心良苦”,课程的纵向序列组织也遵循学习心理。三至五年级开设木艺/陶艺课程,每周一节课,教学班分成两部分,由学生自选并交换学习,旨在培养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形成螺旋式课程,野性出发,直至高贵。“全学科阅读”则针对全体学生、多个学科开发,开发和教学团队不只是语文教师,还邀请科学、数学、艺术、英语、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辉(国际)学校处处皆课程。34亩校园容纳了普通学生1400名和特殊学生200名,课程组织空间必须高效利用和运转。例如,一个约260平方米的平台成为“陶艺”课程的天下,俨然是一个制陶、烧陶、作品展示和陶艺文化传承一条龙的小型陶艺博物馆;近30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由生态果园、艺术景观、立体种植、平面种植、阳光花房、菌房、微田园景观、空中教室“竹立方”、低碳长廊等组成,每块区域都是一段学习之旅。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出席“十三品”的学校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等。
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老师跨学科教学,十几门课程融合成6门“小梅花”课……提起这些,教育界人士甚至部分非教育界人士,会马上联想到谢家湾小学——一所被央视《新闻联播》等诸多媒体关注和报道的课改名校。
在校长刘希娅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该校确立“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通过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建构并实施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不降低、教学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这6门学科,使用老师们自主研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品行修养课则使用人教社教材。上午完成学科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下午开展走班选课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性、操作性、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专题活动,师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辩论、演讲、戏剧表演、测量、购物等方式,让学习变得自主而快乐。
学校特别调整了师生的作息时间,以改变校园生活节奏。例如,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从听令行事到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到班级自主;每节课不再是固定的40分钟,而是根据学科和课型的不同分别设置为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孩子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洗手间,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自主安排游戏、户外活动、授课、练习。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孩子们在“小梅花课程”中成长,从他律到自律,品行、知识、思维、合作、表达、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阳光自信是他们的群体特质。
在重庆市评估院质量全面监测中显示:学生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学习负担轻,老师们也从事务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在最近的评估调查中,85%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学校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等级奖。
改革还在继续,譬如该校于本学期开始推行的错峰轮流自助午餐措施,便充分诠释了“点点滴滴课程化”的理念。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童味国学 回归根本
有这么一所以树为名的学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它50多年来砥砺前行,现有11个校区,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童味国学课程更是不能不提。副校长陈铁军告诉记者,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那么,问题来了:每个年龄段学什么更有效?怎么形成体系?怎样让国学课堂不枯燥,更富童趣?“我们学校认为,只有根据儿童的特点,开设童味国学课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根的人。”陈铁军说。
泡桐树小学确定了三大课程目标:趣味国学教学,启迪人生智慧;诵读国学经典,提升文化底蕴;积累国学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内容选择方面,该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来设计课程,以“自编+选择”敲定校本教材内容,并保证每周一节国学课。采用“长课+短课”的方式,长课包括国学、国文、国史、国艺、国技,短课包括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国学午会。从国学到国文,再到国史、国艺、国技的学习,以丰富经典的内容,温润孩子一生。该校还将国学课程融入德育课程,如国旗下的中队活动、校级大型活动、家长论坛、班级特色课程、亲子活动等。
目标和内容都有了,方法选择尤为重要。这方面,泡桐树小学拥有“四大法宝”:第一,反复诵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读中品味文意,在读中品味意境,获得美的享受;坚持晨读、午诵,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第二,故事激趣。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诵读经典,锻炼表达能力;用故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及其所蕴含的深奥哲理。第三,开心表演。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通过情景再现,师生、生生合作表演,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第四,分层要求。量力而行,以鼓励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让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陈铁军说,相信经过六年的积累沉淀,传统文化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都会积淀在学生的骨子里,它会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文学底蕴。这几年走来,国学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涵养了教师的人文性情。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逸仙之光 博济一生
中大附中地处中山大学校园内。其“博济初中特色课程”中的“博济”一词与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开设的“博济医馆”戚戚相关。“博济”的内涵是:借助大学的人文理性之光,弘扬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的逸仙文化精神,浸润陶冶、知行合一,从而达成体魄健康、人格健全、学业精进、特长突出、独立思考、具创造力的培养目标。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建设,理念先行。为此,该校“博济教育”特色课程的理念是:传承逸仙文化,依托中大资源,培养具有共生意识、人文情怀、博学多才、国际视野的个性化人才。
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聚焦“逸仙文化”和“博济教育”主题,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与精心打造,现已形成“博”之系列和“济”之系列两大板块初中特色课程。
“博”之系列包含以下四种类型的主干特色课程:英语发展特色课(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强化英语学习课程),“英·日”双外语特色课程(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日语课程),“英·德”双外语特色课程(除开设国家英语课程外,还开设德语课程),“品思数学”特色课程(在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基础上,作为其有效补充和拓展,立足学生的需求及差异个性化,开设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及数学活动等内容)。 “济”之系列主要为支撑型综合类特色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该校开发了专家讲授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德育主题活动、逸仙艺术节、博济科技节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一系列课程丰富了学校的主干课程,并支撑主干课程,达到了课程统整的完美效果。
基于“语言为媒,文化为根,素养为魂”的教育理念,除开设外语类特色课程外,还精心打造与双外语类特色课程相得益彰的个性化特色项目活动。经过10余年的不断提炼与整合,现已衍生出了五大国际教育特色项目活动:已坚持17年的MIT科技夏令营活动,五彩缤纷的异国文化主题活动,运用外语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活动,走向四大洲“行万里路”国外游学活动,结对国外姊妹学校深度交流活动。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野性出发 直至高贵
日月同辉,协同发展。在成都市青羊区西郊日月大道南边的同辉路上,有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特色学校,它的名字叫同辉(国际)学校。
据校长李勇介绍,该校秉持“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核心理念,以全纳、包容、关爱、创新为行动指南,围绕“成为野性而高贵的人”的育人目标,构建起“适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发展”的多元融合课程体系,遵循差异发展规律,实现师生生命同辉。
具体说来,特色课程开发以“野性”和“高贵”为主题。野性课程体系包含体育、自然、劳动三大类,体育课包括足球、轮滑、拉丁和弹弓,自然课包括山水、陶艺、园艺和性健康;高贵课程体系包括艺术和实践两大类,艺术课包含阅读、书法、电影和喜剧,实践课包括社团活动、国际理解、社区服务和创客体验。
落实到课程组织范围方面,该校追求优势互补、均衡搭配。课程开设分为学科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和项目课程。前三者纳入常规课堂教学时间,项目课程根据项目内容灵活安置时间。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导,分为品格与生命、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艺术、信息与编程五大模块。广域课程包括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导的冶趣课程,以学生处理与他人及社会关系为主导的学生社团。融合课程以随班就读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主,还包括普教班个别学生的特需课程。
项目课程是网络多学科的开放课程,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为主导。比如毕业课程“NEW LAND”,这是六年级198名学生为期一月的项目学习,根据校园文化、设施功能、教学需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常识,考虑环境、建筑、功能、色彩、运行等因素,在空中花园6m*10m的空地上进行创意设计。该项目网络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方面,最后创意并建造 “竹立方”。
细细品来,不禁感叹:每门课程的设计都“用心良苦”,课程的纵向序列组织也遵循学习心理。三至五年级开设木艺/陶艺课程,每周一节课,教学班分成两部分,由学生自选并交换学习,旨在培养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形成螺旋式课程,野性出发,直至高贵。“全学科阅读”则针对全体学生、多个学科开发,开发和教学团队不只是语文教师,还邀请科学、数学、艺术、英语、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辉(国际)学校处处皆课程。34亩校园容纳了普通学生1400名和特殊学生200名,课程组织空间必须高效利用和运转。例如,一个约260平方米的平台成为“陶艺”课程的天下,俨然是一个制陶、烧陶、作品展示和陶艺文化传承一条龙的小型陶艺博物馆;近30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由生态果园、艺术景观、立体种植、平面种植、阳光花房、菌房、微田园景观、空中教室“竹立方”、低碳长廊等组成,每块区域都是一段学习之旅。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出席“十三品”的学校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