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荣幸参与到第一批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作为首批新课改实践者,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挑战:我不知道从何入手,把握不好前进的方向;机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勇于作第一批实践者,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会更快成长起来。
经过了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既上新课程,又上老课程,而且骨子里关注的还是老课程,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精神。这就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之前,教师要先做好准备,且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认真学习了解新课程,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创新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一、明确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而不再是我们以前浅显地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大纲。我们一定要逐步培养新课程意识。
二、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把原本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孤立开来,是完完全全“教师中心论”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很容易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有时很难倾听学生那些幼稚,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尤其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教师的威严就表现得更明显。师生平等说起来容易,具体操作起来有很大困难。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师需要深切领悟,努力实践,在平时教学中,多关注自身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意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侧重点应该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怎样学。上课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本学期各类公开课上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在“育人杯”教学展示中,九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讨论实验的,小组汇报展示的……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机械的,是死板的,是导入—讲授—练习—巩固这样一套固定模式下来的,它缺乏灵活性,同时也大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被一个个固定的模式、一个个标准答案所束缚,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课程下的教学是灵活的,多变的,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教师课前能够做精心设计,就能把握好尺度,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本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上了一节习题课,而习题课较新授课而言,我觉得难度更大,不好把握,无从下手。最终,汲取了同组教师的精华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分成五个层次:一是知识回顾,二是基础检测,三是能力提高,四是综合应用,五是课后思考,所配习题层层深入,从而达到基础题练到位,典型题不放过,重难点有突破的预期目标。实践证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经过这样精心的设计,则教学成绩一定有所突破。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校是很早就提出了“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这就为新课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没用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结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重难点,合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探究方向。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是新文盲。新课程内容多,容量大,范围广,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更能体现出它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例如:在三校联研课上,我组史洁红老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抛物线的形成过程,给了学生清晰明了的直观印象,加深了他们对定义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又如:组内公开课中,王新老师讲解的数学归纳法,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本不好讲,但通过她“多米诺骨牌”的巧妙类比、导入,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定义开始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使本节课进行得顺顺利利,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例证明,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多媒体仍存在一些问题:(1)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使用多媒体,只是在公开课上作为一种必须存在的形式才想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不能作为一种形式的表演,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致力促进学生的学习。(2)课件设计得太花哨,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冲淡了教学主题,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含教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整节课堂华而不实,最终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用大屏幕代替了黑板。这样做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对于理科教学来说,是很有利的。事实证明,黑板是不能丢弃的,屏幕是机械的、死板的,而黑板是人性的、灵活的,它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思维情况,能够多方面探索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规范的板演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提高今后解题的规范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设计课件,使它更好地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多媒体究其根本,辅助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种种挑战和无限的机遇,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的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但就目前所编的新课程教材内容偏多、偏杂,范围偏广,层次偏散的特点(仅个人意见)来看,新课程的推行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并非朝夕之事,我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准备期,才能从容应对新课程带来的种种挑战,才能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预期的宏伟目标。
面对新课改,我们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更要有冷静的头脑去反思、总结。新课程改革是一条充满机遇的探索之路,是我们又一个新的起点。
经过了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既上新课程,又上老课程,而且骨子里关注的还是老课程,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精神。这就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之前,教师要先做好准备,且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认真学习了解新课程,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创新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一、明确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而不再是我们以前浅显地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大纲。我们一定要逐步培养新课程意识。
二、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把原本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孤立开来,是完完全全“教师中心论”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很容易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有时很难倾听学生那些幼稚,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尤其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教师的威严就表现得更明显。师生平等说起来容易,具体操作起来有很大困难。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师需要深切领悟,努力实践,在平时教学中,多关注自身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意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侧重点应该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怎样学。上课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亲自做。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本学期各类公开课上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在“育人杯”教学展示中,九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讨论实验的,小组汇报展示的……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机械的,是死板的,是导入—讲授—练习—巩固这样一套固定模式下来的,它缺乏灵活性,同时也大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被一个个固定的模式、一个个标准答案所束缚,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新课程下的教学是灵活的,多变的,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教师课前能够做精心设计,就能把握好尺度,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本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上了一节习题课,而习题课较新授课而言,我觉得难度更大,不好把握,无从下手。最终,汲取了同组教师的精华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分成五个层次:一是知识回顾,二是基础检测,三是能力提高,四是综合应用,五是课后思考,所配习题层层深入,从而达到基础题练到位,典型题不放过,重难点有突破的预期目标。实践证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经过这样精心的设计,则教学成绩一定有所突破。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校是很早就提出了“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这就为新课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下,没用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结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重难点,合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探究方向。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是新文盲。新课程内容多,容量大,范围广,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教学中,多媒体更能体现出它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例如:在三校联研课上,我组史洁红老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抛物线的形成过程,给了学生清晰明了的直观印象,加深了他们对定义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又如:组内公开课中,王新老师讲解的数学归纳法,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本不好讲,但通过她“多米诺骨牌”的巧妙类比、导入,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定义开始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使本节课进行得顺顺利利,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例证明,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多媒体仍存在一些问题:(1)目的不明确。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使用多媒体,只是在公开课上作为一种必须存在的形式才想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不能作为一种形式的表演,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致力促进学生的学习。(2)课件设计得太花哨,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冲淡了教学主题,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含教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整节课堂华而不实,最终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用大屏幕代替了黑板。这样做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对于理科教学来说,是很有利的。事实证明,黑板是不能丢弃的,屏幕是机械的、死板的,而黑板是人性的、灵活的,它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思维情况,能够多方面探索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规范的板演过程,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提高今后解题的规范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设计课件,使它更好地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多媒体究其根本,辅助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种种挑战和无限的机遇,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的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但就目前所编的新课程教材内容偏多、偏杂,范围偏广,层次偏散的特点(仅个人意见)来看,新课程的推行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并非朝夕之事,我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准备期,才能从容应对新课程带来的种种挑战,才能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预期的宏伟目标。
面对新课改,我们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更要有冷静的头脑去反思、总结。新课程改革是一条充满机遇的探索之路,是我们又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