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m890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冤屈。我家居住的那个大院比邻着农田,盛夏里,我和小伙伴们越墙而过,深入到一片长势喜人的豆角地里。豆角分行,我大约说了句“一人一行”,便一头扎进了祸患。
  那条汉子端的是从天而降,我是被他提溜着拎出植物丛林的。他愤怒地呵斥着,半天我才回过神儿来,原来,他将我们视为了偷豆角的团伙。天太热,汉子太激动,糟糕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衣着普遍敝旧,我在惊恐与委屈之中,竟第一次感到自己很丑陋。我被人拎在手里,浑身的汗水让我像是一个刚刚被打捞上来的落水者,我在发抖,暴悬在烈日下,却犹如湮没在羞辱的大水里。
   就这样我被拎到了父亲面前。汉子咬定了我是那个偷豆角团伙的指挥者,证据是,我发布了动员令,吹响了进军号,他听到了,我说:一人一行。真的是百口莫辩,而且我也想不起要辩解。我已经被突如其来的冤情搞蒙了,汉子的气势和我莫名而来的自惭形秽,已经足以坐实我的罪行,仿佛此刻我不去认领一个“贼”字,跟老天都交代不过去。在汉子一口一句“一人一行”的举证和控告中,我那教书的父亲也变成了另一个人。我想,父亲和我一样,也被某种突如其来的羞辱击中了。他也蒙圈了,丧失理智了,以比那汉子还甚的愤怒朝我扑了过来——手里竟拎着不知从哪儿摸出的一根板凳腿。这是双重的冤屈,那一刻,已经不是恐惧了,我感到的可能就是深深的绝望。就让我被一根板凳腿打死在地吧,毋宁死。
   我的腿上、屁股上,可能挨了两下,我还没有仔细消受,这场荒唐的闹剧就被人阻止下来了。我家邻居有一位比我大几岁的儿子,当时不过刚上小学三年级吧,不料竟是这样一个孩子,凭着一句话,便熄灭了成人世界肆虐的狂暴。他挺身拦在了我的身前,大义凛然地对我父亲说:叔叔,你不知道疑邻盗斧吗?
   一切就这样戛然而止,我的父亲扔了他的板凳腿。
   疑邻盗斧,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名堂。对我而言,那只是四声发音,就像是神秘的谶语,说出来,却沟通了天地,于是局面倒转,天下太平。
   如今,当我想象文学“新人”的塑造,这四个字也是突如其来,也是从天而降,在我的脑子里复苏。现在,我当然已经理解了这四字谶语的名堂,也正是在这理解中,当我想象一个“新人”的时候,邻居那位小哥的形象和做派才在我的记忆里被叫醒。将其与“新人”对应,是在于此刻写作经年的我基于自身经验的诸多感悟使然。显而易见,这位小哥彼时所焕发出的魅力,绝非只是口吐兰花般地说出了一个漂亮的成语,而是藉由这个成语,我们古老文明里巨大的势能被调动了出来,棒喝一般地令我的父亲恢复了理智,也令那条狂躁的汉子顺服在一种他未曾经验但亦不敢造次的道理里——十有八九,他也不知道这里面的名堂,但这四个字的发音,富有魔力,远远高于他所能理解和执着的“一人一行”,那是天伦之音,庄严而有威仪。
   原来,在我的下意识里,“新”是“旧”的重温与唤醒。不过只是因为那“旧”已与我们隔膜太久,在我们习惯于“一人一行”这样“新”的遣词造句、整理世界的方式之后,对于那浩大的“旧”的重温,方才有了“新”的启发。在我的想象中,我们文学中的“新人”,大约就应当像那位救我于水火的小哥,他能够从古老文明的“旧”密码里汲取正大的能量,他因此自信从容,因此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在“一人一行”的逻辑里捉襟见肘时,山重水复,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就写作而言,类似的思辨其实已经在具体的“形式”问题中展开。两年前,我的小说集《夏蜂》被收入“现代性五面孔”这套书系。动手整理书稿时,循着编辑的思路以及自己对于“现代性”蒙眬的意会,我挑出了若干篇小说。编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作品首先要有“现代性”的指归。这个思路遵循起来并不容易。对于那个“现代性”的理解,不想不知道——尽管常常会挂在嘴边,可一旦要用它来落实自己的创作,我才发现,它竟是如此的不可捉摸甚至空洞;它的边界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但你若是真的要在它所规定的版图里行动,就会发现,你将很难给自己一个确凿的方案。所以我說它“蒙眬”,所以对其我只能勉强地称之为“意会”。
   在这种“蒙眬的意会”指导下,我所挑选出的那若干篇小说,大致上,无可辩驳,的确佐证了我对于“现代性”的理解。然而,定稿之时,我又对这个结论充满了犹豫。它们真的是我所理解的那个“现代性”吗?事实上,这样的一份结论是如此的不能令我满意。我的不满意,并不是对于自己作品水准的遗憾——它们当然不是完美的。更多的,我是对自己兑现“现代性”时的无力和混乱而感到震惊。在这种无力和混乱之下,我想我一定是片面地、但却难以纠正地误解着“现代性”。
   整理作品时,朦胧指导着我的,是这样一些词语——先锋、实验、早期、探索、破碎、跨文体乃至容忍有缺陷……这些,难道就是我所“蒙眬意会”的那个“现代性”?在我“蒙眬的意会”里,落实于小说实践中,原来“现代性”就是一个天然带有“早期实验性质的有缺陷并且在文体上都可以模棱两可的东西”吗?天啊,如果它是,那么,我只能承认,如今我反对这样的“现代性”。
   粗略地说,在我们的意识里,“现代性”很大程度上即是“新”的代名词。可原来,此“新”如此不牢靠,那么,同样,山重水复,我如今也只能反对这样的“新”。
   卡林内斯库在那本《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写下了这样一个章节: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我觉得,用这个指称来认领自己今天的角色,是我所甘心的。我承认我的“侏儒性”,就像无从辩驳我是一个“现代人”一般;我也承认我视古代有着“巨人”的品性,这就是我今天难以容忍自己侏儒一般见识的根由。有论者将我新近的作品评论为“不动声色的现代主义”,不管我是否真的在创作中兑现了这个评语,我都愿意将其视为写作的目标。因为,目睹了太多的“大动声色的现代主义”表演后,我这样一个“现代小说家”,实在是渴望重回古代的怀抱,按照对于一个艺术家那“古老的要求”,回到艺术那些亘古的准则里去。
   就好比,当我以“一人一行”这样的语感指认世界、自我辩解日渐乏力的时刻,我开始想象我笔下的“新人”,他将回到自己文明的“古老要求”之中,以一句“疑邻盗斧”重新展开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教育。
   “后现代主义者欢庆现代性的终结,让人们注意传统的新颖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现代遗忘之后),注意新事物的衰退甚至是腐朽。”这段话同样出自《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在这里,我只愿按照我一己的情感与经验,用直觉捕捉这样的语词——注意传统的新颖性。因为同样的话,我们的祖先也说过——温故而知新。红,高粱不止种植在高密与松花江上。
其他文献
北京城里槐花院,润了童年;什刹海下绿藻荡,根扎土中难再移;柳树下一圈儿老头子,让难与苦难沉入湖,留下闲散与平静。  假期中偶尔在什刹海边上转一转,商业街上人满为患,出了大门的男男女女直奔车站,抱怨、累和难如有实质,与快乐愉悦混在风中,久久不散。句子短而急,不满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同于此,柳树旁半圈老头总在下象棋,天色晚了回家,一早再出来,清闲无事一般,好像余生已只有这一项事儿可干。我曾在什刹海外
期刊
清晨,五点钟不到,资深快递员老吴便起床送快递了。  他穿过大街小巷,绕过大大小小的运输机器人,头盔上的电子护目镜忠实地为他呈现出了电子地图,地图上用红点标出了送快递的位置。老吴驾着飞梭车,每到一个点,他就按一下座位边的按钮,一个快递便被扔在了屋门口,很快,便有保姆机器人把它拿进去,老吴不用看,也知道,只有新手才会看快递是如何被拿进去的,在这个年代——3055年,除蓝领之外,大多数人,根本不出家门。
期刊
舟中曲  舱外观海,舱内读书抚琴。船上的日子也可以有滋有味地打发。  命运诡谲,摊派不识水性的我,去过水陆两栖的生活。十来层楼高的“黑鹰”号货轮,竟成了我的半个家。  唐的船长办公室和卧室相连。日间人来人往,我闭门在内,仍阻挡不住谈话声、说笑声、电话铃声,和复印机之类的种种声波,从细密的门缝侵袭过来。  学音乐之人,大多有声癖——畏惧嘈杂声。  唐有间个人储藏室,位于同一楼层的尽头。里面存放着他的
期刊
在这个年代,没有大的视野,没有现代主义的意识,小说已难以写下去。这道理每个作家都懂,并且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在让自己由土变洋,变得更现实主义。可越是了解着现实主义就越了解着超现实主义,越是了解着超现实主义也越是了解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上有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湾、滩、潭、峡谷和渡口。超现实主义是生活迷茫、怀疑、叛逆、挣脱的文学表现,这种迷茫、怀疑、叛逆、挣脱是身处时代的社会的环
期刊
按语(刘艳):最近看到严歌苓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寄居者》1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已开机,在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车敦影视基地)紧张拍摄中。感慨多多。  《寄居者》是我很早就读过,但是在研究中写到并不很多的一部严歌苓的作品。迄今所作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论述,也仅仅是在谈及“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这样一个话题(关及严歌苓多个长篇小说)时,曾经一笔带过:《寄居者》也是对抗战时期一段历史的还原。小说以抗
期刊
“遍江北底野色都綠了。”  ——《和平的春里》康白情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种议论的开篇。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和平的春里》这首诗。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和平安宁的环境的赞美,更因为这首诗后面部分作者向春天里的“格格不入”投去的悲悯的眼神,让我不禁想到当下好似涌动着暗流的平静湖面的世界。  “柳也绿了。麦子也绿了。水也绿了。鸭尾巴也绿了。茅屋盖上也绿了。”当下的
期刊
戏里戏外真难辨,春秋皆在弹指间。休说曲中怨,对镜昨日现。  衔杯玉酒问君安,屈身一拜尽婉转。胭红醉步颠,笑看世中仙。  ——题记  自长安城内一年一度的诗会结束,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常提到鱼幼薇这个名字。此女年方九岁,善诗文,于诗会中崭露头角,一时声名鹊起。  温家公子慕名而来,经多方打听来到长安城一处偏僻的院落中,正迟疑着,“吱呀”一声木门被人打开。“敢问公子有何贵干,此处只我一户人家,莫不是寻错
期刊
“讀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摩挲书页,捧卷而读,书中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总会叩击我跃动的心灵。而在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有两位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是孙少安和关羽。  “平凡的世界,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感谢你告诉我:青年立世,当胸怀凌云志。  孙少安,一个坚信奋斗改变命运的热血青年,用满腔的激情和不懈的开拓,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陕北那片曾经贫瘠不堪却涌动着
期刊
“睡觉啦,晚安。”妈妈熟悉的声音穿过我的房门,在卧室里回荡着……夜,静悄悄的,一米皎洁的月光胆怯地躲在窗边,知了们还在尽情地聊着天……枕头像许久没见的老朋友一樣,紧紧地拥抱着我的头。我礼貌地闭上了眼睛,沉浸在熟悉的故事之中……  “嘀嗒!嘀嗒!”小闹钟又来跟我打招呼了。今天和往常一样,妈妈依旧让我早早躺下,总说疫情期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最有帮助,哎,可是我是想睡又睡不着啊……昨天数羊就没奏效,今天几
期刊
散文重视人生体验,主题的虚构性与语言的抽象性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作者的身份与思想在最真诚的状态下向读者敞开。女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从“五四”始,便在“人的发现”与“个性的解放”之下聚焦女性生命的書写,将女性独有的感悟与审察诉诸笔端,经过新时期后的发展演变,女性散文中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审思品质有对外部世界的审察,进入到对女性“内宇宙”,也即情感世界的凝视。现代散文中的抒情传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