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舞高峰期的舞蹈教育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舞蹈教育实质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地认识与把握中国古代舞蹈教育活动,有助于继承古代舞蹈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以分析古代乐舞高峰期的舞蹈教育活动为主,进一步体现古代舞蹈教育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古代舞蹈;舞蹈教育;周代舞蹈;汉代舞蹈;唐代舞蹈。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在各个时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舞蹈都各具特色。同时舞蹈在周代、汉代以及唐代出现了乐舞高峰期。庄严肃穆的周代雅乐舞蹈,势张技博得汉代百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绚烂华美的唐代乐舞,都体现出了古代舞蹈的丰富多彩,令人感叹不已,就是因为古代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无形间也体现出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不容置疑的是,从舞蹈的诞生,伴随而来的就是舞蹈教育,每个不同制度和社会的影响下,舞蹈教育活动使舞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舞蹈教育是舞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舞蹈文化与精华得以延续,出现了古代乐舞的三个高峰期。以下主要以乐舞高峰期的舞蹈教育为主,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周代乐舞教育
  周代制订的一套严格的“礼乐制度”,到西周后期日趋衰落,随着春秋战国各国势力的强大,极受到冲击,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教育重心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春秋之后,官学由王室向诸侯公室转移。出现了乐舞技艺的舞蹈学校,学校传习乐舞技艺者都是皇室贵族子弟们。
  “《周礼·乐师》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1]由此可见,周代的乐舞教育课程是按年龄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这些王室贵族子弟们13岁学《勺舞》、《龠舞》,15岁学《象舞》。而在此基础上,到了20岁便学习《六舞》。在学习完《六舞》之后,乐舞的学校才算完成。周代乐舞教育思想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儒家乐舞理论的建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周代,各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乐舞观、乐舞论,但是作为周代乐舞理论之精华,儒家的乐舞教育思想甚至能代表周代的乐舞教育思想。儒家对乐舞本质的阐述,有不少精辟的论点,如《乐记乐本》篇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伪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2]乐舞既然是人们感物而动的一种抒情活动,那它必然能够影人的精神状态。因此,儒家认为,乐舞在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儒家对乐舞教育功能的认识,为它的乐舞教育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周代乐舞教育思想的确立。
  二、汉代舞蹈教育
  汉代是文化艺术和舞蹈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等。舞蹈教育在汉代也逐渐制度化和体系化。
  从汉代女乐艺人的培养中看汉代乐舞教育,汉代民间私学的乐舞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女乐没有脱离馈赠的处境,社会对女乐的需求十分大,培养教育为宫廷及贵族豪门的娱乐需求输送专门的乐舞艺人,又从中牟取利益。汉代的“歌舞者”是掌握着较高的专业技巧,她们大多是富贵人家所收留的贫苦孩子,主人为了钱财等特殊目的,从小就培养她们。她们豢养在高宅大院中接受专业舞师的严格培养,因而掌握了较高水平的乐舞表演技能。西汉宣帝的母亲王翁须就曾是一位“歌舞者”。在王翁须身上,可以看出,汉代的职业“歌舞者”丧失人身自由上的奴隶,可以金钱买卖;对舞人的培训是严格的,需从少年开始,,学习时间也很长,约四五年。在皇室、豪门、贵族享乐生活中,欣赏舞蹈表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汉少帝妻唐姬等。汉代皇后赵飞燕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舞蹈家,是以歌舞取得地位的佼佼者。经过后天的勤奋和努力,精心研究舞蹈。赵飞燕最大的特点是非常轻盈和会走一种特殊的舞步——“踽步”。走起路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3]。汉代民间私学性质舞蹈活动的兴起由于手工业,纺织业和制铁也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了高度提高。汉代乐舞发展形成上升状态,宫廷中各诸侯家的大大小小的宴会经常出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女乐表演,民间豪富之家富养女乐艺人蔚然成风。舞蹈教育也在发生着改变。自娱性舞蹈教育活动的普及。汉代时期人们普遍能歌善舞,舞蹈自娱自乐成了当时人们的习俗之一。普及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汉代舞蹈社交生活十分丰富,如《猕猴与狗斗》与“以舞相属”等教育活动活动颇为盛行。自娱性舞蹈教育中渗透浓厚的社会性,可见舞蹈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
  三、唐代舞蹈教育
  唐代乐舞形成于唐代文化大背景之下。唐代文化也许不及前代六朝的纤细与精美,但也不同于后两宋时期的平庸与雍容。它灵动。它雄伟。它生意盎然、博大精深。“创新”成为当时唐代文化最主流的思想核心,进而促使了唐代乐舞也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唐代时期,舞蹈艺术广泛发展,统治阶级一般接受有良好的舞蹈教育,从有历史记载的流传事迹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唐代乐舞教育机构,主要由太常寺,教坊,梨园。唐代的舞蹈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九部伎、十部伎
  唐代宫廷部伎乐舞的多部伎乐舞主要有“九部伎”和“十部伎”。它们多是以隋朝的“七部伎”为基础制定而成的。隋朝的宫廷部伎乐舞主要为“七部伎”。它是隋炀帝按历代统治者“功成作乐”的常规,命部下集中整理加工汉族传统、兄弟民族以及外域传入的各种乐舞制定而成的宫廷部伎乐舞。后来唐代续用隋朝的乐舞,高祖登基后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增至“九部伎”。后又因唐代统一高昌,加奏了《高昌乐》,最终演变成了现今的“十部伎”。“十部伎”包括:《燕乐》、《清乐》、《高丽乐》、《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康国乐》、《安国乐》、《高昌乐》。唐人自创的新乐舞—《燕乐》,是最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也体现了唐代舞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坐、立部伎乐舞
  唐人又以《燕乐》为基础,同时吸融外域文化拓展建立起了“立部伎”和“坐部伎”。坐部伎喜用丝竹伴奏,表演者身着清丽的服饰,舞姿高贵而典雅。“坐部伎”乐舞对表演者的技术技巧水平要求很高且舞蹈精美。舞者一般在三到十二人,多在堂上表演。“立部伎”讲究排场,规模宏大,舞者最少六十四人,最多可达一百八十人,多在堂下表演。此乐舞中,表演者为烘托出蓬勃的气势,不仅多身着壮丽的服饰,还在编排中使用威武雄壮的舞蹈动作,并用战鼓伴奏,以达到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但立部伎的伎人技术技巧水平还是要次于坐部伎。”
  (三)健、软乐舞
  “健舞”和“软舞”是唐代小型表演舞蹈。两者是按舞蹈风格划分。舞蹈洒脱明朗、快速有力、劲健矫捷的为“健舞”。舞蹈温馨雅致、曼妙舒缓、纤柔妩媚的为“软舞”。
  (四)歌舞戏
  唐代最成熟的表演艺术是“歌舞戏”。它源于汉代的百戏,属早期的戏剧形式,后在唐代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它的表现手法与舞蹈相比来说丰富且复杂,融歌、舞、戏三者为一体,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以上唐代舞蹈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内容,不难透视出唐代舞蹈教育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完善的,并且乐舞教育趋势趋于成熟与整个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态势是相一致的。
  【注释】
  [1][2][3][4]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吴风.浅谈唐代舞蹈.长江之声[J],2014(18)
  作者简介:任静,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
其他文献
目的 制备载多柔比星葡聚糖纳米粒(DOX/DEX-PLA),观察其药物缓释规律,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以双乳化剂蒸发法制备DOX/DEX-PLA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描写金陵在鼎革前后不同景象的作品。这些金陵意象的诗句抒写了明清政权鼎革所造成的政治兴亡、文化盛衰和百姓荣辱的时
《故事新编》是现代作家鲁迅将中国古代传说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在这些经过改编的新故事中,原本故事中的人物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本文选取《故事新编》
爹蹲在院子里的香椿树下磨镰刀.天刚麻麻亮,两只灰喜鹊在树上喳喳叫个不停.早报喜晚报忧.这是我娘常说的一句话.爹却说放屁!哪来的喜?娘听后就闭嘴了.爹往磨石上浇了些水,又
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广大学生积极的投身全民体育运动,科学合理化的进行锻炼;为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科学健身水平;对中学生体质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进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重
期刊
许多人在欣赏了美好的事物后大多有一吐为快之感.不过,也有例外,有的事物美得让人瞠目结舌,久久处于失语状态,正像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那样,丽江四方街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仿佛一
汪曾祺创作于40年代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一篇典型的现代小说.小说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消解了故事和情节,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描写了毫无内在关联的
目的:对存在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实施健翔调气理筋手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取100例于佛山健翔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