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对樟子松人工林枯死的原因从经营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樟子松人工林死亡的处理办法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樟子松;枯死成因;处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1-0244-01
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不断出现樟子松人工林连片枯死的现象,而且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就此种现象出现的成因及其处理办法,从森林经营角度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处理办法,并且有效的改善了当年樟子松连片死亡的现象,保护了樟子松人工林的资源。
一.樟子松枯死成因分析
(一)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是典型的寒温带树种,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贫瘠、抗低温、樟子松天然林,历史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西北坡和北部地区。由此可以肯定樟子松并非黑龙江省中南地区的本源树种,在这些地区历史上完全没有樟子松天然林的分布,现在的樟子松林完全是人工引种裁植形成的。其培育方向多为加工用木材,很少做直接利用原木使用。
(二)樟子松人工林经营
黑龙江省中南部樟子松林的形成,完全由人工引种裁植成林,栽植立地选择,多为其它树种不宜存活的贫瘠、干旱地带,而且以面积较大的樟子松纯林为主,栽植后由于此树种基本不能做为直接利用原木使用,所以在进入成熟期以前,通常不做透光抚育和经营疏伐,致使此种林分进入中龄就已成为超密度林分。
(三)枯死的前期表現及成因分析
樟子松人工林连片枯死的前期表现为,在连片枯死的前3--5年就已经出现树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陡减,部分树木开始出现黄枝,上部出现枯梢,自然整枝加剧,(严重地段出现烧膛)中上部以下营养枝大部或全部枯死,树木生长活力明显减弱,逐步导致大面积死亡。
导致人工林樟子松大面积死亡的原因:
1.非本源树种的弱抗逆性。樟子松在我省中南部地区属非本源树种,非本源树种抗逆性差是它的自然属性,这可能是造成樟子松成片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源树和非本源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树木的抗逆性,优胜劣汰,自然稀疏的能力强,利用自然力就能保持较好的森林环境,以利自身的存活和生长。非本源树种的这种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连片死亡的机率就大。
2.气候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十几年来(2009 年除外)一直处在高温干旱天气,樟子松本身并不耐高温,耐干旱也是相对的,高温和干旱同时长期持续存在,樟子松初植的立地选择就是干旱地带,这就近一步加剧了树木生存环境的恶化。促其加速成片死亡。
3.经营措施不当及经营缺位。由于此树种基本不能作为直接利用原木使用,长期以来经营单位在进入成熟期前,对这种林分基本不搞经营,致使林分密度过大,通透性极差,树木争水,缺水严重,森林健康不断弱化。
二.处理办法
鉴于樟子松人工林枯死成因分析,对现在已经形成的樟子松林分,实行逐渐采取改良措施,改造原有的林分结构,形成新的林分结构。今后对樟子松人工林引种营造上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随着气候不断变化,非耐高温树种北移已呈现出明显趋势,从经营措施上进行改变,解决樟子松人工林枯死现象。
(一)对樟子松人工纯林枯死木的处理
1.对樟子松纯林全部枯死的处理
分两次伐除枯死木,第一次伐除后的公顷保留株数200 -300株,并需特别注意作业时不搞清林,尽可能保留林内原有的植被,其目的在于不使森林环境出现剧烈改变,减少蒸发量。第二年春用树种置换法在冠下植入红松,红松植入视立地条件可采用营养杯造林法,客土造林法、鱼鳞坑造林法进行。载植密度控制在3x3或3x4,待红松成活后,再伐除上层已枯死的障子松。
2.对半枯死樟子松纯林的处理
对未枯死树木比例占40%以上,公顷株数在300株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林分可伐除所有枯死木,在冠下植入红松。待红松成活并稳定后,视上层樟子松的生长状况确定其伐除时间。
3.对樟子松纯林内群团状枯死木的处理
对樟子松纯林内出现群团状枯死木面积不超过0.5公顷的可伐除所有枯死木,超过0.5公顷的按第一种方法作业。就是留200-300株,冠下栽植红松。
4.对樟子松纯林出现轻微枯死林分的处理
樟子松纯林出现轻微枯死,枯死率不超过20%可按正常经营疏伐处理。疏伐强度比正常疏伐强度增大5-10%。
(二)对樟子松人工纯林的正常经营
鉴于由经营措施不当和经营缺位造成樟子松人工林大面积枯死的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大对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力度,主要经营措施如下。
1.通透抚育
人工营造樟子松纯林树高,达到3米时,就必须进行通透抚育,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1600株,并注意保留与其伴生的阔叶树和其它本源树种的针叶树。其目的在于提高林内的通透性,降低林内温度,并为其它伴生树种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2.经营疏伐
人工营造樟子松纯林平均胸径达到10公分,进行第一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1300株。同时对伴生的阔叶树进行抚育,尽可能多的保留阔叶树。平均胸径达到14公分进行第二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900株,平均胸径达到18公分,进行第三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600株,平均胸径达到22公分,实行定株伐。定株伐的保留密度控制在300-350株之间。此时的混交比低于7:3或冠下有效天然更新达不到1000株/公顷(有效更新是指适生树种的地带更新),就要进行人工冠下更新,促其实现复层。
经营疏伐要始终坚持“择优保留”原则,人工更新要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约每5年经营1次)。
三.对樟子松人工林的营造
鉴于造成樟子松人工林大面积枯死的成因中造林初植密度和营造纯林面积过大,以及树种过于单一的问题,应改变樟子松的营造技术。可从以下做一些改变。
(一)低密度营造法
根据樟子松的非本源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宜实行低密度营造,为其它树种的进入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实行近自然经营。这种做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新植樟子松的抗逆性。初植密度控制在2x3或3x3为宜,在乡土树种种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初植密度可以放宽到3x4或4x4,这样会很快形成混交,使林分结构更趋合理,增加稳定性。
(二)混交造林法
此种办法是提高樟子松抗逆性的最有效的办法。可保持樟子松混交林的长期稳定。混交的办法可采用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适合与樟子松栽植混交的树种有红松、水曲柳、柞、椴树等。
(三)天然树种进入法
此种办法是提高樟子松抗逆性的最简单宣行的办法。主要经营措施:低密度营造樟子松,为天然树种进入留足空间,以保证天然树种的适时进入;控制樟子松人工林营造面积,一般块状纯林面积不超过三公顷,带状的带宽不超过100米;以保证天然树种的种子自然飞入;注意保留和培育好樟子松纯林周边的种源树(特殊目标树)。以保证天然树种进入有充足的优质种源。
能够与樟子松伴生的主要目的树种有柞、水、胡、椴、红松等中庸性树种。对樟子松纯林周边种源的保留选择,应以这些种源树种为主要树种。
四.结语
综上论述,采取科学经营措施,改善樟子松林分结构,培养伴生树种,逐渐形成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混交林分,形成森林层次多样性,树种多样,自然协调平衡,达到森林小气候生态平衡系统,从根本上形成了大自然的森林。现在的樟子松人工林正在逐步形成新的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樟子松;枯死成因;处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1-0244-01
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不断出现樟子松人工林连片枯死的现象,而且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就此种现象出现的成因及其处理办法,从森林经营角度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处理办法,并且有效的改善了当年樟子松连片死亡的现象,保护了樟子松人工林的资源。
一.樟子松枯死成因分析
(一)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是典型的寒温带树种,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贫瘠、抗低温、樟子松天然林,历史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西北坡和北部地区。由此可以肯定樟子松并非黑龙江省中南地区的本源树种,在这些地区历史上完全没有樟子松天然林的分布,现在的樟子松林完全是人工引种裁植形成的。其培育方向多为加工用木材,很少做直接利用原木使用。
(二)樟子松人工林经营
黑龙江省中南部樟子松林的形成,完全由人工引种裁植成林,栽植立地选择,多为其它树种不宜存活的贫瘠、干旱地带,而且以面积较大的樟子松纯林为主,栽植后由于此树种基本不能做为直接利用原木使用,所以在进入成熟期以前,通常不做透光抚育和经营疏伐,致使此种林分进入中龄就已成为超密度林分。
(三)枯死的前期表現及成因分析
樟子松人工林连片枯死的前期表现为,在连片枯死的前3--5年就已经出现树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陡减,部分树木开始出现黄枝,上部出现枯梢,自然整枝加剧,(严重地段出现烧膛)中上部以下营养枝大部或全部枯死,树木生长活力明显减弱,逐步导致大面积死亡。
导致人工林樟子松大面积死亡的原因:
1.非本源树种的弱抗逆性。樟子松在我省中南部地区属非本源树种,非本源树种抗逆性差是它的自然属性,这可能是造成樟子松成片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源树和非本源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树木的抗逆性,优胜劣汰,自然稀疏的能力强,利用自然力就能保持较好的森林环境,以利自身的存活和生长。非本源树种的这种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连片死亡的机率就大。
2.气候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十几年来(2009 年除外)一直处在高温干旱天气,樟子松本身并不耐高温,耐干旱也是相对的,高温和干旱同时长期持续存在,樟子松初植的立地选择就是干旱地带,这就近一步加剧了树木生存环境的恶化。促其加速成片死亡。
3.经营措施不当及经营缺位。由于此树种基本不能作为直接利用原木使用,长期以来经营单位在进入成熟期前,对这种林分基本不搞经营,致使林分密度过大,通透性极差,树木争水,缺水严重,森林健康不断弱化。
二.处理办法
鉴于樟子松人工林枯死成因分析,对现在已经形成的樟子松林分,实行逐渐采取改良措施,改造原有的林分结构,形成新的林分结构。今后对樟子松人工林引种营造上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随着气候不断变化,非耐高温树种北移已呈现出明显趋势,从经营措施上进行改变,解决樟子松人工林枯死现象。
(一)对樟子松人工纯林枯死木的处理
1.对樟子松纯林全部枯死的处理
分两次伐除枯死木,第一次伐除后的公顷保留株数200 -300株,并需特别注意作业时不搞清林,尽可能保留林内原有的植被,其目的在于不使森林环境出现剧烈改变,减少蒸发量。第二年春用树种置换法在冠下植入红松,红松植入视立地条件可采用营养杯造林法,客土造林法、鱼鳞坑造林法进行。载植密度控制在3x3或3x4,待红松成活后,再伐除上层已枯死的障子松。
2.对半枯死樟子松纯林的处理
对未枯死树木比例占40%以上,公顷株数在300株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林分可伐除所有枯死木,在冠下植入红松。待红松成活并稳定后,视上层樟子松的生长状况确定其伐除时间。
3.对樟子松纯林内群团状枯死木的处理
对樟子松纯林内出现群团状枯死木面积不超过0.5公顷的可伐除所有枯死木,超过0.5公顷的按第一种方法作业。就是留200-300株,冠下栽植红松。
4.对樟子松纯林出现轻微枯死林分的处理
樟子松纯林出现轻微枯死,枯死率不超过20%可按正常经营疏伐处理。疏伐强度比正常疏伐强度增大5-10%。
(二)对樟子松人工纯林的正常经营
鉴于由经营措施不当和经营缺位造成樟子松人工林大面积枯死的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大对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力度,主要经营措施如下。
1.通透抚育
人工营造樟子松纯林树高,达到3米时,就必须进行通透抚育,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1600株,并注意保留与其伴生的阔叶树和其它本源树种的针叶树。其目的在于提高林内的通透性,降低林内温度,并为其它伴生树种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2.经营疏伐
人工营造樟子松纯林平均胸径达到10公分,进行第一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1300株。同时对伴生的阔叶树进行抚育,尽可能多的保留阔叶树。平均胸径达到14公分进行第二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900株,平均胸径达到18公分,进行第三次疏伐,公顷保留株数不得超过600株,平均胸径达到22公分,实行定株伐。定株伐的保留密度控制在300-350株之间。此时的混交比低于7:3或冠下有效天然更新达不到1000株/公顷(有效更新是指适生树种的地带更新),就要进行人工冠下更新,促其实现复层。
经营疏伐要始终坚持“择优保留”原则,人工更新要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约每5年经营1次)。
三.对樟子松人工林的营造
鉴于造成樟子松人工林大面积枯死的成因中造林初植密度和营造纯林面积过大,以及树种过于单一的问题,应改变樟子松的营造技术。可从以下做一些改变。
(一)低密度营造法
根据樟子松的非本源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宜实行低密度营造,为其它树种的进入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实行近自然经营。这种做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新植樟子松的抗逆性。初植密度控制在2x3或3x3为宜,在乡土树种种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初植密度可以放宽到3x4或4x4,这样会很快形成混交,使林分结构更趋合理,增加稳定性。
(二)混交造林法
此种办法是提高樟子松抗逆性的最有效的办法。可保持樟子松混交林的长期稳定。混交的办法可采用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适合与樟子松栽植混交的树种有红松、水曲柳、柞、椴树等。
(三)天然树种进入法
此种办法是提高樟子松抗逆性的最简单宣行的办法。主要经营措施:低密度营造樟子松,为天然树种进入留足空间,以保证天然树种的适时进入;控制樟子松人工林营造面积,一般块状纯林面积不超过三公顷,带状的带宽不超过100米;以保证天然树种的种子自然飞入;注意保留和培育好樟子松纯林周边的种源树(特殊目标树)。以保证天然树种进入有充足的优质种源。
能够与樟子松伴生的主要目的树种有柞、水、胡、椴、红松等中庸性树种。对樟子松纯林周边种源的保留选择,应以这些种源树种为主要树种。
四.结语
综上论述,采取科学经营措施,改善樟子松林分结构,培养伴生树种,逐渐形成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混交林分,形成森林层次多样性,树种多样,自然协调平衡,达到森林小气候生态平衡系统,从根本上形成了大自然的森林。现在的樟子松人工林正在逐步形成新的自然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