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5日,巴金老人将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静静地迎来第101个生日。中国民间过生日素有“男作虚,女作实”的传统,相比2003年百年华诞的盛大场面,今年显得比较安静,或许这倒更符合巴金的本意。
巴金的健康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今年春天,巴金病危的谣言一度风传,一时间全是关切的声音。采访巴金多年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能接到好几十个询问巴金病情的电话。
世界上高龄作家并不少见,但是能够跨过百岁的著名作家,巴金当是第一人。
对于这位百岁的老人,除了牵挂,还能做些什么呢?虽说大家都给予这位老人足够的尊敬,但是,还有多少人认真地去读他的作品呢?
“巴金先生是注定要寂寞的。在今天,要青年人深刻理解巴金先生的‘忏悔’的思想,已经是不可能了。”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思和教授曾经这样表示。
许多人都知道巴金曾经是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但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巴金信仰这一主义的动机。事实上,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动机非常简单,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
“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这个朴素的梦想萌发于1927年的巴黎街头。刚刚逃离封建大家庭的巴金因为目睹了太多的黑暗,希望能够在巴黎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当时,巴黎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营救在美国被诬告的两个意大利“犯人”的运动。其中一个“犯人”樊宰底“自传”中一句话打动了巴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这句话对巴金触动很大,“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他给远在美国牢狱中的樊宰底写信问候,从此把樊宰底当作他的先生来看待。
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梦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时,适逢无政府主义在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当中风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强调绝对的个性自由。这与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在当时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人。
巴金便是其中一位热血青年,他曾经这样表达他读到无政府主义读本《告少年》和《夜未央》的心情:
“我们把这本读得又破又烂得小书放在床头,每晚上拿出来读,一面读,一面拿眼泪来润湿它。……这位大师虽然是我们所不认识得,然而他在精神上却是和我们非常接近,他呼喊我们前去为理想奋斗。”
无政府主义是巴金精神历程中无法规避的一段回忆,他后来曾回忆,“我要是当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也许不会写小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政府主义却成了巴金不愿提起的话题。他晚年写过许多创作回忆录,惟独闭口不提他最喜欢的《爱情的三部曲》,这部作品是根据他当年从事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事迹来创作’的,他是在有意回避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但是到了《随想录》的最后几篇文章,巴金提及当年的无政府主义者朋友,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赞扬他们,那就是“理想主义者”:
“并不空谈理想,不用理想打扮自己,也不把理想强加给别人。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它就是——不为自己。”
“很少见到这样真诚,这样纯朴,这样不自私的人。真是‘理想主义者’!”
陈思和教授断言,如果不是后来健康恶化阻止了他的写作的话,巴金先生会进一步写出他对自己信仰的许多真实看法。
“理想主义者”,这是巴金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心中梦想的解读。
巴金的健康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今年春天,巴金病危的谣言一度风传,一时间全是关切的声音。采访巴金多年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能接到好几十个询问巴金病情的电话。
世界上高龄作家并不少见,但是能够跨过百岁的著名作家,巴金当是第一人。
对于这位百岁的老人,除了牵挂,还能做些什么呢?虽说大家都给予这位老人足够的尊敬,但是,还有多少人认真地去读他的作品呢?
“巴金先生是注定要寂寞的。在今天,要青年人深刻理解巴金先生的‘忏悔’的思想,已经是不可能了。”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思和教授曾经这样表示。
许多人都知道巴金曾经是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但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巴金信仰这一主义的动机。事实上,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动机非常简单,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
“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这个朴素的梦想萌发于1927年的巴黎街头。刚刚逃离封建大家庭的巴金因为目睹了太多的黑暗,希望能够在巴黎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当时,巴黎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营救在美国被诬告的两个意大利“犯人”的运动。其中一个“犯人”樊宰底“自传”中一句话打动了巴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这句话对巴金触动很大,“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他给远在美国牢狱中的樊宰底写信问候,从此把樊宰底当作他的先生来看待。
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梦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时,适逢无政府主义在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当中风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强调绝对的个性自由。这与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在当时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人。
巴金便是其中一位热血青年,他曾经这样表达他读到无政府主义读本《告少年》和《夜未央》的心情:
“我们把这本读得又破又烂得小书放在床头,每晚上拿出来读,一面读,一面拿眼泪来润湿它。……这位大师虽然是我们所不认识得,然而他在精神上却是和我们非常接近,他呼喊我们前去为理想奋斗。”
无政府主义是巴金精神历程中无法规避的一段回忆,他后来曾回忆,“我要是当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也许不会写小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政府主义却成了巴金不愿提起的话题。他晚年写过许多创作回忆录,惟独闭口不提他最喜欢的《爱情的三部曲》,这部作品是根据他当年从事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事迹来创作’的,他是在有意回避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但是到了《随想录》的最后几篇文章,巴金提及当年的无政府主义者朋友,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赞扬他们,那就是“理想主义者”:
“并不空谈理想,不用理想打扮自己,也不把理想强加给别人。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它就是——不为自己。”
“很少见到这样真诚,这样纯朴,这样不自私的人。真是‘理想主义者’!”
陈思和教授断言,如果不是后来健康恶化阻止了他的写作的话,巴金先生会进一步写出他对自己信仰的许多真实看法。
“理想主义者”,这是巴金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心中梦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