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部门已明确要求各级学校应当添加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语文科目作为贯穿学习生涯的基础学科,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讲述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提升学生修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一 人文修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
中华文化与人文修养密不可分,所谓人文修养,是指做事的品德,例如三观、信仰、性格等,属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的客观因素。而这类修养可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模式。而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了解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况,探索周边现象的本质,此外,提升学生修养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只具备技能的人才,而是素养与技能兼具的人才,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把握时代潮流以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并提升正确的三观,尊师重道,爱国强国、最终实现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目标。
二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修养的具体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完全无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教学活动设计过于片面化,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富余,影响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策略:
(一)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辩证看待素材
语文教师既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拓宽学生眼界,调动学习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强调现有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帮助学生从知识海洋中进行取舍,融入社会。例如讲解文言故事时,教师可将教学重点落于主角的人格品质,令学生了解古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是也需要提醒学生不可过于莽撞,遇到特殊困难学会观察。其中,教师可安排少许课程用于师生探讨,挖掘社会现状,交换双方意见,根据所学内容讲述读后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看法,纠正错误,对正确观点予以肯定,令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
(二)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感受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要想提升学生修养,知识的积淀必不可少。传统语文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并未花费时间深入文章了解本质。由此,本文提议语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文章内容打造与内容相似的氛围,令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作品,加强记忆。例如教师讲述各民族风俗习惯,口头教育显得过于单调且抽象,因而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短视频,以动态的内容形式加以呈现,令学生对中华文化有直接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
(三)倡导课外阅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由于全球化背景浮出水面,西方霸权文化深入人心,部分学生已经产生民族不认同感。此时,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种错误的感觉,培养爱国精神,加強文化传承。为此,教师可倡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边城》等著名作品,这类作品包含大量的中华文化,且渗透意义非凡的儒家文化,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为适应生活环境而不断变化生活方式,随时代发展,审美情趣也有所差异,最终呈现出古今、地域等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上述内容,促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古往今来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应加以调整。传统文化充斥于各个角落,如果学生仅仅驻足于课堂以及书本,难以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意义。为此,教师可通过课余活动时间引领学生观察社会,服务社会。活动内容以尊师重道、爱国等良性品质为核心,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共同制作月饼和粽子,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三 探索具有实效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较为抽象,单一化教学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摒弃应试思维,不再以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取学生的真正想法。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校园,教师可在备课阶段录制中华文化短视频,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并撰写观后感,这类不具有固定答案的方式,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减少“千篇一律”的现象,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所处时间段以及新鲜事物选取材料,例如国庆节前可寻找建国、阅兵等视频材料;屠呦呦获奖新闻可延伸至传统医学以及人物讲座等,以此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教师应注重课后评价,根据学生观后感、材料收集情况等多方面加以考核,针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加以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针对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应探究成因,可通过讲述古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故事予以开导,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应当得到大力弘扬,语文教学作为其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选择合适的教材,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倡导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修养的目的,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助推中国梦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2】 顾青,吴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 语文建设. 2015(02)
【3】 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4(1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一 人文修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
中华文化与人文修养密不可分,所谓人文修养,是指做事的品德,例如三观、信仰、性格等,属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的客观因素。而这类修养可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模式。而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了解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况,探索周边现象的本质,此外,提升学生修养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只具备技能的人才,而是素养与技能兼具的人才,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把握时代潮流以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并提升正确的三观,尊师重道,爱国强国、最终实现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目标。
二 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修养的具体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以提高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完全无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教学活动设计过于片面化,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富余,影响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策略:
(一)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辩证看待素材
语文教师既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拓宽学生眼界,调动学习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强调现有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帮助学生从知识海洋中进行取舍,融入社会。例如讲解文言故事时,教师可将教学重点落于主角的人格品质,令学生了解古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是也需要提醒学生不可过于莽撞,遇到特殊困难学会观察。其中,教师可安排少许课程用于师生探讨,挖掘社会现状,交换双方意见,根据所学内容讲述读后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看法,纠正错误,对正确观点予以肯定,令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
(二)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感受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要想提升学生修养,知识的积淀必不可少。传统语文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并未花费时间深入文章了解本质。由此,本文提议语文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文章内容打造与内容相似的氛围,令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作品,加强记忆。例如教师讲述各民族风俗习惯,口头教育显得过于单调且抽象,因而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短视频,以动态的内容形式加以呈现,令学生对中华文化有直接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
(三)倡导课外阅读,激发民族自豪感
由于全球化背景浮出水面,西方霸权文化深入人心,部分学生已经产生民族不认同感。此时,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种错误的感觉,培养爱国精神,加強文化传承。为此,教师可倡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边城》等著名作品,这类作品包含大量的中华文化,且渗透意义非凡的儒家文化,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为适应生活环境而不断变化生活方式,随时代发展,审美情趣也有所差异,最终呈现出古今、地域等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上述内容,促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古往今来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应加以调整。传统文化充斥于各个角落,如果学生仅仅驻足于课堂以及书本,难以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意义。为此,教师可通过课余活动时间引领学生观察社会,服务社会。活动内容以尊师重道、爱国等良性品质为核心,例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共同制作月饼和粽子,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三 探索具有实效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较为抽象,单一化教学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摒弃应试思维,不再以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取学生的真正想法。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校园,教师可在备课阶段录制中华文化短视频,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并撰写观后感,这类不具有固定答案的方式,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减少“千篇一律”的现象,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所处时间段以及新鲜事物选取材料,例如国庆节前可寻找建国、阅兵等视频材料;屠呦呦获奖新闻可延伸至传统医学以及人物讲座等,以此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教师应注重课后评价,根据学生观后感、材料收集情况等多方面加以考核,针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加以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针对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应探究成因,可通过讲述古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故事予以开导,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应当得到大力弘扬,语文教学作为其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选择合适的教材,创设传统文化教学情境,倡导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修养的目的,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助推中国梦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2】 顾青,吴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 语文建设. 2015(02)
【3】 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