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节快到了,大街小巷的空气中氤氲着感恩的气息,掺杂着屡屡淡淡的清香,仿佛母亲沁人心脾的体香,芬芳着母爱的味道。“送什么给妈妈好呢?”兰若暗想。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任课老师是一位刚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像往常一样,老师笑盈盈地打开课本,开始上课。这一课,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为逝去的母亲买了一束康乃馨,放在母亲墓前。
  “老师,什么事康乃馨?”小县城里的孩子们从未听说过什么“康乃馨”,不解的问道。老师看了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轻盈地从包里拿出一支淡粉色的,有着细碎花瓣的花甜甜地笑道:“同学们,这就是康乃馨,母亲节快到了,我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在母亲节那天亲手为自己的妈妈献上一支康乃馨。”
  “对了,就送康乃馨吧!”兰若白皙的小脸上仿佛绽开了朵朵鲜花,聪慧灵澈的大眼睛止不住地眨。
  放学后,兰若飞奔到花店,问花店老板:“有康乃馨么?”老板连忙拿出一束花,淡粉色的花骨朵像少女纯真的笑颜,柔媚娇俏,缕缕清芬弥漫在空气中,仿佛罗织着一个温柔的梦。“对了,就是这个!”兰若欢呼起来,赶忙问道:“多少钱一束?”老板告诉他,一朵十块,一束,也就是五朵,要五十块。五十块对于小县城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老板,您帮我备一束,等到母亲节的那天,我一定要凑够钱来买。”兰若兴奋地飞奔,仿佛那迷人的花朵就在前方。
  从那以后,从前每天五点半准时回家的兰若总会迟回一个半小时。母亲问她,兰若也总是以打扫卫生为由。久而久之,母亲心中的疑云越来越重:“为什么每天都让她打扫?”母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给班主任打了电话。班主任告诉她,这几天都没轮到兰若卫生值日。
  母亲在家叠衣服,竟在兰若的兜里发现了一叠钱,一块的,五毛的……足有四十块。“我从没给过她这么多钱,这钱从哪儿来的?难道……”兰若的母亲联想到今天早上报纸的头条,讲的就是青少年擂肥抢劫、小偷小摸的事,难道自己的女儿也误入歧途?可如果不是,一个初中生,干什么能攒这么多钱呢?兰若妈心中的疑团越来越重,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晚上六点半,兰若回家了。“妈,我回来了!”像往常一样,兰若总是一到家就和母親打招呼,等母亲拥她入怀。可这天,等来的却不是母亲春风抚柳般的温柔抚摸,而是一记耳光,仿佛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与愤怒,重重的打在兰若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痛楚肆意蔓延,仿佛熊熊烈火灼烧着,炙烤着兰若心中的那束康乃馨。“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钱了?说!”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我,我没有”兰若低声辩解道。“拿着四十块钱,怎么来的!”母亲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愤怒像一阵强劲的风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化作一声咆哮:“滚!不认错就别回来!”兰若不知道平日温柔的母亲今日缘何如此,只用手捂着红肿得核桃大小的眼睛,跑向门外。
  “为什么她嘴还这么硬,死不认错!”母亲气急败坏的怒喝道。转念一想,“难道女儿真没干坏事,是我多心了?”于是待兰若走远后,兰若妈悄悄地跟在女儿身后,想去一探究竟。
  夜色更深,月色朦胧,道旁的梧桐在夜里愈显婆娑。伴着几声寒鸦的清啼,更显寂静。灯火阑珊处,一个似曾相识的倩影引起了兰若妈的注意,定睛一看,一个瘦小的女孩用她羸弱的肩担起一个沉甸甸的背篓,背篓里面,是数不尽的易拉罐、酒瓶,而那女孩,正是自己的女儿!
  兰若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歉疚,将女儿拥入怀中,泪如雨下,无语凝噎。
  那年的母亲节,兰若妈收到了平生第一束康乃馨,淡粉色的花骨朵在风中肆意摇曳,嫣然绽放,如兰若纯真无邪的笑颜。袅袅暗香氤氲升腾,仿佛它见证着这一刻所有美好。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訴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
期刊
八月的空气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即使是在清晨,也让人丝毫喜欢不上他,炙热的太阳依旧向这片土地散发着光辉。一缕固执的阳光透过窗子将屋里原本看不见的浮尘照的异常清晰,同时还照在桌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身上……  wuli王透过眼镜从门外盯着高一四班教室里安坐的这個人。果然是这样吗?wuli王在心中暗想。早在来这里之前,wuli王就已经听说今天要见的导师非同一般,可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前段时间,看完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在阅读之前,我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一些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洞察了新媒介
蛋仔饼,体色金黄,外脆里软。咬一口,便可以给人以韧性与软柔的双重享受,余味无穷。当鸡蛋的滑嫩与面粉的朴香于唇齿间跳起曼妙的华尔兹,你会忘却,忘却一天的疲惫……自不必说,于冬季尝一口窝心,于夏日酥骨。  犹记两年前所尝到的蛋仔饼,至今回想,仍有余味于舌间漫溢开来。  那是一家位于香港九龙的蛋仔饼店。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用奔跑代替缓步使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成一种常态。排队等待是那里唯数不多的奇
期刊
“诗云:古之山水,何是明丽?答曰:山不乏木,水不乏鱼。”襄阳有山,我陪奶奶去过真武山,随父母爬过虎头山,跟同学走过岘山绿道;襄阳有水,最美的莫过于那一湾碧水---汉江;襄阳有花,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养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市花紫薇更是美丽娇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处处可见的野菊花。  仔细看野菊花,一条条细细的花蕊排列成坚固的花心,花瓣有序地围绕在花心周围,每朵都极不起眼。可它们一朵朵绽放时
期刊
雨还在下。  电视内幽幽地映着《朗读者》——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节目,放假便拉我与她同看。  她一直是抱着挑刺找碴的态度“嘿,这人谈的真不咋的”“唉,陈词滥调”。直到樊锦诗的出现。满头银丝,身形瘦小,一股亲切的书卷气,像是六朝的古风奔涌着淌进她的血液,像是唐宋的诗意馥郁着她的笑靥。  樊锦诗讲述她自己看到了中学课本上一篇描绘莫高窟的课文,然后就很想去看看。于是在强大而神奇的魔力的召唤下,她报考了北大
期刊
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他笔下的马,清癯而不孱弱,分明的筋骨透着一股刚劲,也许正如他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如此,人亦是。  傲气与傲骨是不同的,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沉于内心。“气”是一种表象虚无缥缈,外强中干;而“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融于血脉。傲气教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傲骨教人自尊自爱,韬光养晦。有傲气之人往往把它显示出来,哗众取宠,面对别人的赞扬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傲气之人
期刊
几年前,马云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桃花源》被拍成天价,商业与艺术的相遇,在带给群众新奇的同时,又不免激起人们内心的忧虑。  不知起于何时,艺术身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土,它不仅掩盖了属于艺术的本真,而且还蒙遮了时人的视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似乎大都颇爱隔土观物,对被沙土包围的艺术无法抵抗。其实,在这样的进程中,人的欲望引导人们接受艺术,在这样一种“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人们看待艺术大抵无法
期刊
《杜子春》选自唐代传奇作家李复言所作的《续玄怪录》,在唐传奇的“修仙”类作品中非常出名,对其后的传奇作者也影响很大。  《杜子春》与唐代其他传奇,如薛渔思《河东记》里的《萧洞玄》,裴铏《传奇》里的《韦自东》等作品,核心内容同出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里写的《烈士池及传说》,但从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成就来说,那些作品都不及《杜子春》。  《杜子春》后来有很多衍生作品,重要的如明代冯梦龙编
“生命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开端,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重要的就是你怎样改变结局。”——马克吐温。鲜花选择凋谢,是为了结出延续生命的种子,种子最终会发芽成长,使花儿“永不凋零。”  蓦地,一束白光撕裂了黑夜的帷幕。我吃力地睁开惺忪的双眼,一个洁白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因为急性肠炎而被送入医院的我,正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吊水。“老太,起来打吊针了。”小护士轻呢的声音使我不由自主地向那处望去。只见我的邻床是位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