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 实践活动教学 倡导 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就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的,由生活现象、自然规律、社会问题中转化来的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技能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1 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可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1.2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个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1.4 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2 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2.1 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2 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2.3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4 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2.5 开放性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2 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3.3 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4 精心设计,做到四个结合
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探索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和乐趣感受。
4.1 教材与生活相结合。现行的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这些内容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如“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小小商店”、“我长高了”、“量一量”等。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组织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如: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乐于合作,思维活跃,努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了重量单位的表象。
4.2 教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教学环境依然是封闭的,认为数学课就是与“数”打交道,语文课就是与“文章”打交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但有些问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用某门课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它,它需要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科的整合,而数学实践活动则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美术、体育、科学等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这里重点提一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同,它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认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探究性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内容。数学实践活动就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这个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七巧板”,让学生通过制作七巧板和拼七巧板来巩固口诀;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也可以结合活动课中的“美丽的图形”一课开展;再如,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还可以利用活动课中的“测温度”来加深学生对于小数与生活的联系的印象。
4.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其性质就决定了要学生身体力行,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老师精心地创设。但不管怎样,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也必有限。而在学生周围,数学学习的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也无限。所以,数学实践活动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师要敢于突破时空界限、传统教法、课堂常规的束缚,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例如:三年级下册,学生连续学习了几个学期的统计后,对统计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从身边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阐明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种有价值的方案,如:“对校门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上学期班级学生获五角星数的统计与分析”等等。我趁机引导,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在课余进行统计和调查。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统计学习得到了质的飞跃,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储备了很多来源于生活的数据资料。
可见,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必要途径。
4.4 实践与评价相结合。一顶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以后,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相互评价,座谈收获。评价要注意宽容学生,不要批评,重采用“无劣”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拓展知识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共享成功的快乐。如:学习面积的概念后,让同学们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表面,计算他们的面积,到校后交流。交流时,有的学生说自己测量的是家里的方桌,VCD,有的测量的是电视机,冰箱。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测量的是长方形的纸巾盒,并把六个面的面积都算出来了,还发现这个纸巾盒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都是一样的,从而他推测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面积一样,这个想法也在他爸爸那得到了证实。还有一位同学说,他测量的是家里客厅的面积,因为家里的客厅并不是一个规则图形,从门口到里面还有一个小通道,所以他把地面分割成了两块,通道是一个小长方形,里面是一个大长方形,后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客厅的面积。另有一个同学还向我们说出了圆的面积公式,那是他想测量家里的一个茶叶罐上面的面积,由于是圆形,不知道如何算,所以请教了妈妈。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对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认识,而且也意识到了可以通过分割补贴来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更对一些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主动探索。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
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实践活动教学 倡导 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就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的,由生活现象、自然规律、社会问题中转化来的问题,它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技能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1 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可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1.2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个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1.4 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2 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2.1 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2 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2.3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4 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2.5 开放性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2 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3.3 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4 精心设计,做到四个结合
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探索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和乐趣感受。
4.1 教材与生活相结合。现行的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这些内容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如“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小小商店”、“我长高了”、“量一量”等。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组织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选择适当的实践活动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如: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乐于合作,思维活跃,努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了重量单位的表象。
4.2 教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教学环境依然是封闭的,认为数学课就是与“数”打交道,语文课就是与“文章”打交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但有些问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用某门课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它,它需要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科的整合,而数学实践活动则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美术、体育、科学等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这里重点提一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同,它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是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认为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探究性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内容。数学实践活动就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这个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七巧板”,让学生通过制作七巧板和拼七巧板来巩固口诀;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也可以结合活动课中的“美丽的图形”一课开展;再如,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还可以利用活动课中的“测温度”来加深学生对于小数与生活的联系的印象。
4.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其性质就决定了要学生身体力行,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老师精心地创设。但不管怎样,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也必有限。而在学生周围,数学学习的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也无限。所以,数学实践活动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师要敢于突破时空界限、传统教法、课堂常规的束缚,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例如:三年级下册,学生连续学习了几个学期的统计后,对统计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从身边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阐明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种有价值的方案,如:“对校门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上学期班级学生获五角星数的统计与分析”等等。我趁机引导,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在课余进行统计和调查。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统计学习得到了质的飞跃,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储备了很多来源于生活的数据资料。
可见,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必要途径。
4.4 实践与评价相结合。一顶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以后,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相互评价,座谈收获。评价要注意宽容学生,不要批评,重采用“无劣”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拓展知识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共享成功的快乐。如:学习面积的概念后,让同学们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表面,计算他们的面积,到校后交流。交流时,有的学生说自己测量的是家里的方桌,VCD,有的测量的是电视机,冰箱。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测量的是长方形的纸巾盒,并把六个面的面积都算出来了,还发现这个纸巾盒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都是一样的,从而他推测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面积一样,这个想法也在他爸爸那得到了证实。还有一位同学说,他测量的是家里客厅的面积,因为家里的客厅并不是一个规则图形,从门口到里面还有一个小通道,所以他把地面分割成了两块,通道是一个小长方形,里面是一个大长方形,后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客厅的面积。另有一个同学还向我们说出了圆的面积公式,那是他想测量家里的一个茶叶罐上面的面积,由于是圆形,不知道如何算,所以请教了妈妈。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加深了对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认识,而且也意识到了可以通过分割补贴来求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更对一些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主动探索。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
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