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课的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追求独立开展的与自然研究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观察、实验、考察、栽培、饲养、制作等。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了他们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课内的实践活动
1.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客观自然事物的探求,获取一定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能力。因此,只有精心地选择,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求活动的典型材料,才能为缩短学生探索的历程和降低难度奠定基础,使他们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得到思维的训练。如:研究花的构造时,给每个小组准备的花必须是新鲜的,桃花不宜采用重瓣的,花的萼片不能脱落,以免引起观察误差;做沉浮实验时不宜用塑料作实验材料;做静电实验时,如遇雨天应在课前把毛皮、丝绸等材料在课前用电吹风吹一下。这样准备的材料才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形成概念。
2.师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
即使实验材料最齐的学校,也不可能齐全到学生分组实验要用的各种零星材料都有。学生动手准备某些实验材料,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参与主精神。如在开学初,把一学期中要用的器材告诉学生。学生就可利用平时,提前留心准备。有些材料,如沉浮材料等,上完课后还可用塑料袋集起来,以备来年再使用。
3.讲清概念、原理和方法要领
人的能力总是和相应的知识关联,而知识又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学前应给学生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如学习使用温度计、太阳高度测量器等仪器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使用方法和步骤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方法和要领的指导,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4.反复练习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
练习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通过反复多练,才能动作协调,直至完善、熟练、灵活的程度,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指导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先易后难,重点、难点动作要多练,练习形式要多样,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学习使用酒精时,可先看教师演示讲解步骤,接着重点先练擦火柴的方法,再练习怎样使用酒精灯。练习时,可采取由男生先做,女生后做;先小组练习,再由个别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全班学生做评委等方法。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都能学会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技能。
二、课外的实践活动
课外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开展的实践活动只能是鼓励性的,不能作硬性强求,更不能“一刀切”,要所有的学生都同样积极地参加同样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有计划地辅导学生从事活动,也可通过老师的组织将少数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班学生共有的财富。
因此,要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好计划
课外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依据教材内容而制定,应紧密配合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个主题。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应拟出相应的课外活动计划,并送学校科教室备案。
2.及时了解和鼓励学生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外参加实践活动情况,随时进行全校或全班性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活动坚持下去,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的意义,如能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活动。例如:找材料、资料和工具;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给予启发和鼓励。实践证明,凡是得到家长关怀与支持的学生,就能坚持开展实践活动,科学思维能力也比较强。
4.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通过展览评比、参观访问、考察活动、课外阅读、专题讲座、各种竞赛等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在活动中培养处理信息的方法,在活动中获得应用信息的机会。
(1)展览评比。
利用黑板报、墙报、橱窗把学生课内外制作的作品在全班、全校进行展览。展览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内容:树叶画家、泥巴表演会、让我造个机器人、小小考察家、小小园艺师等。
(2)参观访问。
利用班队课、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和双休日、春游等,以集体或小组为单位的进行参观访问。包括参观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环境教育馆、天文馆、污水处理厂、植物园等。参观前要求学生明确参观的目的,参观中要勤思考、细观察、多提问(请教),参观后要写出感想或建议。
(3)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主要以考察自然水域和空气污染情况为主。考察宜利用双休日,把3-5名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由老师或家长带领,到附近的河流、交通要道等地进行活动,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考察后要写出考察报告。
(4)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自然知识方面的书籍、报刊,如《小学科技》《学习方法报》《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百科知识》等等,利用自然课、班队课、晨会课、夕会课或中午课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信息。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性的。
三、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
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受到场地、时间的局限;课外的实践活动虽然有很大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自然科教师一般都教几个年级和几个平行班,不可能每次都参与到每个班学生的活动中去,学生居住地相隔较远。不利于小组开展活动等等。但如果把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就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得发展。因此,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理应受到重视。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展开时可参照上述课内的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的操作要点结合进行。
一、课内的实践活动
1.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客观自然事物的探求,获取一定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能力。因此,只有精心地选择,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求活动的典型材料,才能为缩短学生探索的历程和降低难度奠定基础,使他们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得到思维的训练。如:研究花的构造时,给每个小组准备的花必须是新鲜的,桃花不宜采用重瓣的,花的萼片不能脱落,以免引起观察误差;做沉浮实验时不宜用塑料作实验材料;做静电实验时,如遇雨天应在课前把毛皮、丝绸等材料在课前用电吹风吹一下。这样准备的材料才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形成概念。
2.师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
即使实验材料最齐的学校,也不可能齐全到学生分组实验要用的各种零星材料都有。学生动手准备某些实验材料,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参与主精神。如在开学初,把一学期中要用的器材告诉学生。学生就可利用平时,提前留心准备。有些材料,如沉浮材料等,上完课后还可用塑料袋集起来,以备来年再使用。
3.讲清概念、原理和方法要领
人的能力总是和相应的知识关联,而知识又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学前应给学生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如学习使用温度计、太阳高度测量器等仪器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使用方法和步骤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方法和要领的指导,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4.反复练习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
练习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通过反复多练,才能动作协调,直至完善、熟练、灵活的程度,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指导技能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先易后难,重点、难点动作要多练,练习形式要多样,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学习使用酒精时,可先看教师演示讲解步骤,接着重点先练擦火柴的方法,再练习怎样使用酒精灯。练习时,可采取由男生先做,女生后做;先小组练习,再由个别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全班学生做评委等方法。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都能学会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技能。
二、课外的实践活动
课外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开展的实践活动只能是鼓励性的,不能作硬性强求,更不能“一刀切”,要所有的学生都同样积极地参加同样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有计划地辅导学生从事活动,也可通过老师的组织将少数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班学生共有的财富。
因此,要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好计划
课外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依据教材内容而制定,应紧密配合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个主题。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应拟出相应的课外活动计划,并送学校科教室备案。
2.及时了解和鼓励学生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外参加实践活动情况,随时进行全校或全班性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活动坚持下去,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的意义,如能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活动。例如:找材料、资料和工具;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给予启发和鼓励。实践证明,凡是得到家长关怀与支持的学生,就能坚持开展实践活动,科学思维能力也比较强。
4.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通过展览评比、参观访问、考察活动、课外阅读、专题讲座、各种竞赛等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在活动中培养处理信息的方法,在活动中获得应用信息的机会。
(1)展览评比。
利用黑板报、墙报、橱窗把学生课内外制作的作品在全班、全校进行展览。展览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内容:树叶画家、泥巴表演会、让我造个机器人、小小考察家、小小园艺师等。
(2)参观访问。
利用班队课、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和双休日、春游等,以集体或小组为单位的进行参观访问。包括参观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环境教育馆、天文馆、污水处理厂、植物园等。参观前要求学生明确参观的目的,参观中要勤思考、细观察、多提问(请教),参观后要写出感想或建议。
(3)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主要以考察自然水域和空气污染情况为主。考察宜利用双休日,把3-5名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由老师或家长带领,到附近的河流、交通要道等地进行活动,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考察后要写出考察报告。
(4)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自然知识方面的书籍、报刊,如《小学科技》《学习方法报》《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百科知识》等等,利用自然课、班队课、晨会课、夕会课或中午课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信息。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性的。
三、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
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受到场地、时间的局限;课外的实践活动虽然有很大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自然科教师一般都教几个年级和几个平行班,不可能每次都参与到每个班学生的活动中去,学生居住地相隔较远。不利于小组开展活动等等。但如果把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就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得发展。因此,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理应受到重视。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展开时可参照上述课内的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的操作要点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