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江畔的一次空袭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入朝时,我24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9团任团报编辑。上级给我调配了两名助手:一个叫赵璞,负责刻钢版;一个叫王广茂,负责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我们三人都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那时不叫共青团),我是团小组长,也是办报组组长。我们的任务是:每天出一期报,有时一天出两期。主要是刊登国际国内新闻、党委号召、首长指示、备战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战士们都很爱看。
  朝鲜的冬天很冷,通常气温都在摄氏零下30度左右。防空洞里虽有炕,但大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生火,所以晚上睡觉呼出的热气被冷气凝结成细丝,每天早上起床,个个的眉毛都变白了,嘴巴上也长满了白胡子,很像外国的圣诞老人。战士们手中的武器是枪杆子,我们知识分子手中的武器是笔杆子。在特冷的日子里,我们的武器——自来水笔被冻得不下水,任你怎么甩,怎么哈热气,就是不下水。油印机上用的油滚子,也被冻得粘不上油墨,任你怎么压,怎么推,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是把办报地点从防空洞搬到老乡家去,因为老乡家烧炕,我们的困难可以迎刃而解。但那样做,就要冒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个人安危算得了什么?出报要紧!上级很快批准了我们的要求。
  在老乡家办报的10来天时间内,敌人的飞机天天在我们头顶上不停地飞来飞去,但没有轰炸和扫射。可以说,平安无事。这期间,我们完成任务很出色,两次受到上级表扬。赵璞同志开玩笑说:“姜太公在此,小小的美国鬼算老几,他胆敢来骚扰我们!”
  大约是1952年的1月底或2月初,我们三人编稿的编稿,收音的收音,刻版的刻版,正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敌机的轰鸣声,极其快速地由远而近。我们三人还和前段时间那样,镇定自若,不理睬它。然而,就在我们埋头工作的时候,飞机的轰鸣声,突然变得尖锐起来,接着就是震天撼地的炸弹爆炸声和机枪的扫射声。与此同时,我感到我的左腋下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下,很烫很烫,很痛很痛。我低头一看,发现我的棉袄穿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窟窿。我用手一摸,还好,没有出血,估计是被炸弹皮崩了一下,却没有负伤,真幸运!这时,屋顶上的尘土和草屑从上往下直泻,满屋里灰洞洞的,光线顿时暗下来。小赵和小王几乎同时问我:“老孙,怎么办?”我忽然意识到,可能是我们收录新闻时的电波,被敌机发现了,所以立即作出反应:小鬼子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走,赶快把铁笔、钢板、收音机和稿件都带上,我们冲出去!这里是死目标,鬼了不炸毁是决不罢休的。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我们三人猛地冲了出去。刚一冲出,一架敌机穷凶极恶地朝着我们俯冲下来。我大声疾呼:“卧倒,快卧倒!”我的话音刚落,一颗巨大的炸弹倏忽从空而降,在我们办报的房子里爆炸开来。我感到地动山摇,震耳欲聋。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火焰随即从被炸的房子里腾空而起,往天空上蹿。一股股热浪猛烈地向我们袭来。我趁卧倒的间隙,环视了一下天空,数了数,轰炸我们的是三架美国鬼子的飞机。我心想,果不出所料,美国鬼子真的把我们办报的房子作为轰炸的目标了。好险啊!我为房东老大爷、老大娘今天恰巧不在家,避免了伤害和惊吓以及我们三人能转危为安而感到庆幸。当敌机攀升、盘旋的时候,我便又大声呼喊:“目标,防空洞,我们快冲呀!”就这样,卧倒起来,快冲,连续三次,我们冲进了离老乡家约800米远的防空洞。宣教干事花根贤和见习干事吴力行两人看见我们回来了,真是喜出望外啊,赶忙紧紧地拥抱着我们,又跳,又笑,又说:“我们看见你们办报的房子中弹了,起火了!我们想,你们三人这下肯定完了,肯定报销了,肯定回不来了!想不到阎王爷不收你们,他可能被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行动所感动,又把你们放回来了。”我们几个人正在欢呼跳跃的时候,看见一架敌机被我们志愿军的高射炮击中了,拖着黑黑的、长长的尾巴,摇摇晃晃地栽到远处的山下去了。另两架敌机,也慌忙向南“夹着尾巴逃跑了”,真痛快!
  当晚,在宣传股股长的主持下,总结一天工作时,就今天空袭的事进行了重点讨论。大家发言踊跃,热情洋溢。有的说,办报组的同志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敢于与敌机周旋的勇敢精神,应该肯定,应该表扬。有的说,三人小组的纪律性很强,在危难中能听从组长的指挥。有的说,三人得以脱险,与老孙的正确决断和指挥大有关系。老孙的指挥符合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作战思想。有的说,美国鬼子真呆:投掷了十几颗炸弹,扫射了几千发机枪子弹,结果连志愿军的一根毫毛也没有碰着,自己反而搭上了一架飞机,真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这件事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可是,我一闭上眼,又仿佛看到当年的情景。同志们为完成任务而一往无前的精神,战友们相互关怀的纯朴感情,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从朝鲜回来以后,我们之间再没有联系过。我们现在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小赵和小王还健在么?能有机会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看看朝鲜的变化,看看清川江的变化,看看被炸老乡家的变化,再叙一叙我们的友情该多好啊!
  朝鲜战争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一次空袭就是最好的例证:敌人损兵折将,而我们志愿军却未伤一根毫毛。战争是残酷的,但正义总是会战胜邪恶的。清川江啊,清川江,你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清川江啊,清川江,你不舍昼夜地流吧,汩汩地流吧!
其他文献
其实,要说服刑人员的犯罪给家庭带来伤害的话,那么,其中受伤最重最深的,往往是其子女,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子女。因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最差,他们的思想、心灵还很稚嫩还很脆弱。  有鉴于此,笔者在采访时总是格外小心,总是避免刺伤那些幼嫩的心。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需要与他人的交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服刑人员的子女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却常常被归入另册。现在,虽然服刑人员子女被歧视的现象已经大有改观
期刊
所谓身份歧视,是指居于优势地位的人不能平等地对待不如己者,是强势者或自以为强势者对弱势者的轻视,是在权势、财富、文化等方面居于优势的人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呈现出的个体优越感。它与平等意识、平权意识是背道而驰的。在现实生活中,由这种身份差异引发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诸如城里人歧视乡下人、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富人歧视穷人,以及某些素质不高的外国人歧视中国人;如被指为“名声欠佳”的河南人在京、沪、粤等地受到的
期刊
女人的命运是什么?是生来做奴仆,为男人生儿育女、洗衣做饭,还是被打造成玩物,供男人享受容貌、使用身体?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女性个体身份的漠视和人格尊严的践踏,但自古以来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似乎仅限于此,而且在男性话语场中的女性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惯常的、习俗化了的方式接受这样的定位,把这种角色理解为女性天然的职责所在,并从中体验一种天经地义的幸福和满足感  如果说近年来女性的个体意识有所觉醒、抗
期刊
一启蒙思想资源质疑    启蒙思潮是确凿无疑的舶来品,那么,由此引发的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启蒙精神的烙印只是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传统时,总喜欢并且也善于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对应的内容,以心安理得地享有占用外来资源,何况以传统文化中之固有精神来唤醒民众施以启蒙又可免去“挟洋自重”之嫌,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处在非主流文化层面的各种非儒学派诚然给“理”中心论的正统
期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谁能判定?只有时间!  啊!历史无情!  ——题记    1    1978年12月22日。成都机场。  候机室里笼罩着一片哀怨气氛,男女乘客们都失却了耐性:上手表弦,来回走动,再不就是眼巴巴瞧着停机坪上那架银灰色客机。民航局长的娘老子早不知给骂过多少遍了;可不顶用。虽然起飞时间已过去了二三个小时了,那架客机仍丝毫没有起飞的意思。  决不是因为天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带发生了8级大地震,历史在此定格。  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让人泪如雨下、刻骨铭心的日子。  猝然不及,中国,我的祖国伟岸多姿的躯体上被撕裂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中华民族面临着、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我们的总书记吹响了攻坚战的集结号:抗震救灾,全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战斗!  我们的总理火速赶往四川灾区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长达300多公里的地下断层带
期刊
序歌    豌豆花开紫幽幽,紫幽幽,正好空闲为诸君讲则《花子街》发发科(发笑)。长江万里长又宽,肚里抱着千艘巨舶万条船。鹅黄江水向东流,长工的苦楚诉不完,正月初一哭哭泣泣腊月三十夜,还有两麻袋、三大车、四足囤、五座仓、六张柜、七八五十六只煤炭箩。  长江北岸顺走二十、转弯摸角三十里,碧油油良田望不到边,昼心里(中午)晒得油花冒,日头落山就变成湿漉漉夜潮田(优质土地),双脚踩踩踏踏软绵绵,舌头尖儿舔
期刊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们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军,奉命移防安徽省宿县地区休整。由于补充的新兵较多,在修整中除军事训练外,还进行了“诉苦挖根”教育,主要使大家了解,我们穷人为什么受苦受难,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因地主坏人有蒋政权的支持和撑腰,蒋政权是他们的黑后台,要想翻身做主人,就必须消灭蒋政权,消灭蒋政权就要打过长江去,解放江南人民。解决了新战士为谁打仗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了老兵
期刊
六月的淮安之行的收获之一是得到了苏宁的《平民之城》。这是一本让我们觉得陌生的书。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曾经反复表述过这样的意思,即一座城、一方土地与一个人的关系,人与城、人与土地因这种关系而互相说明,互为符号,比如雨果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伦敦,博尔赫斯之于布宜诺斯艾里斯,保罗·奥斯特之于纽约,老舍之于北京,汪曾祺之于高邮,陆文夫之于苏州,王安忆之于上海——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苏宁之于淮安?
期刊
屏子,原名李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江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江宁区第九届政协常委,南京民盟成员,现就职于民营企业在《诗刊》、《人民日报》、《文汇报》、《文学报》、《读者》、《扬子晚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作品400余首(篇)出版了诗集《屏子的诗》,《屏子爱情诗》正在筹集出版2007年8月,屏子应邀出席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来自34个国家的208名诗人代表一起,在《青海湖诗歌宣言》上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