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对造就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广博的人文文化价值及创造绚丽的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力,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提升桂林城市文化内涵。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北侧的开元寺遗址内。舍利塔的原塔为七级砖塔,见《舍利函记》上刻曰:“维大唐显庆年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而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的喇嘛式砖塔。目前,万寿舍利塔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本文拟从自然景观、人文文化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造就独特的自然景观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位于城中心区地带,四周绿野葱葱、民房环绕,于闹市中隐藏的一处安静。外观万寿寺舍利塔以宝葫芦为形,全身透白通亮,塔尖以十字结顶,月下泛冷光、日下耀金光。据资料记载,塔身原非此色调,而是层层叠加覆盖了七个层次色调,由外至内分别是:第一层(最外一层)是赭黄色,即黄中带赤的土黄色;第二、第三层是全灰色;第四层是深灰黑色;第五层是白色,用石灰膏的色彩;第六层是米黄色,即近似白色,稍微带着点淡灰色或淡黄色,介于米色或是淡黄色的色调;第七层(最里一层)是白色,同第五层色调接近。
中国传统文化潮流中的色彩主要以青、赤、黄、白、黑为基本色调,据东汉时期经学家刘熙所著的《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革命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万寿舍利塔塔身色彩主要以黄、白为主,黄白两色也正是佛教文化所崇尚的色彩。黄色是佛祖本身的色彩,“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是光辉、高升,象征着佛道高升、普照世间;“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是一尘不染、纯洁、美善,实则象征着佛性洁净无瑕,故而如此。至于舍利塔出现的黑灰色则与当地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息息相关了。
宗教文化
据佛经典籍上记载,得道高僧释迦牟尼圆寂后,尸体被火化,变成各色琉璃模样般晶莹剔透的珠子,代表着高洁品性、功德圆满、佛法无边等,这些珠子被称作“舍利子”,因而建舍利塔而藏之,以资纪念。舍利塔建造在宗教文化中不仅是纪念得道高僧者更是起着引导芸芸众生人性向善的作用。高齐时期,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出的《佛说施灯功德经》记载:“舍利弗,若彼众生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以此奉施所作善业,能获安乐可乐之果。”由此可窥,桂林万寿寺舍利塔的建造,故而在此地,宣扬佛法,教导当地人民宽以待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向善之行,以获得安乐人生。故而,桂林城百姓温和敦厚、民风淳朴,世代安居乐、和谐美满。
民俗文化
一座舍利塔的建立,不仅在于修道礼佛,更在于它承载了地方百姓对生活、对命运、对人世的美好期许,因此也会诞生许多民俗活动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期愿。比如“佛塔庙奉施灯明”,每逢初一、十五,信男善女便会成群结伴前往万寿寺烧香祈福。此外,还有唐初高僧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中天竺摩揭陀国的正月十五燃灯之俗曰:“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同《佛般泥洹经》记载:“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上述也正是每逢正月十五佛徒信仰者家,后延伸至家家户户出门点灯上香祈愿,也由此上演了最初中国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俗称花灯节的节日的到来。于此,在明清年间,凡是逢年过节等,地方官员大都会前往万寿寺祭天祈福、演义习礼,可谓“凡有事于庆祝,鸣者如鸿胪,奏者如仙乐”的热闹非凡。
佛经典籍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曾到桂林任官时于舍利塔前刻下原有的《金刚经碑》名篇,莫休符编写的地方志传记《桂林风土记》记载曰:“开元寺震井条曰:隋曰缘化寺,有前使褚公亲笔写《金刚经》碑,在舍利塔前。”《金刚经》在唐代时期是佛教主流禅宗最为重视的佛经典籍,传说于德道高僧六祖慧能教人文。褚遂良于此刻下的《金剛经》极大促进了唐代佛教在桂林地区的传播。虽不幸于清乾隆年间被毁坏,不过现于舍利塔内壁有仍保存有墨书《金刚经》全文,可供观看。此外,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在唐朝时期,鉴真第六次东渡失败,漂流桂林。他在此修顿一年,开坛讲法、传授佛法,撰写佛经典籍,不仅吸引众多僧侣前往学习交流,还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聆听膜拜,由此佛法交流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伴随着大量佛经典籍文化的产生。
诗词歌赋
万寿寺舍利塔作为一个魅力景观的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吸引无数的文人骚客前往游览并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歌赋等宝贵文墨。宋代便有大诗人张釜曾经在登寺内慈氏阁时,一时兴起,诗气大作,随口便作诗赞曰道:“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那知芥子纳须弥。”赞美万寿寺舍利塔香火鼎盛的繁盛景观。又有元代诗人吕思诚在《青碧上方》一诗中描写了当年舍利塔的景观:“献花随喜上方行,云影天光入户庭。江水远翻僧眼碧,山峰轻染佛头青。”虽多数作品流失消弭在历史长河未得保存流传,但不可否认舍利塔为诗词歌赋所带来的灵感。
建筑艺术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在明代重新修建后为喇嘛式砖塔,实为中、印建筑风格交相融合建筑的金刚宝座塔,此种塔形建筑在中国境内十分稀少,国内仅有十余座。舍利塔全身为白色基调为主,塔身高13.22米一共分三层。舍利塔塔身第一层是为八角形须弥座底,其中它的八个面砌筑八个佛龛,每个内均供奉有金身佛像,佛像奕奕闪烁。舍利塔的第二层是八角形须弥底座的正上面的覆钵式喇嘛塔身,是为十三天,覆钵式塔身四面辟龛门,龛门也俗称“眼光门”,象征着佛的眼睛。其中在南面的佛龛中放有舍利宝函,舍利宝函上记载着建塔相关事宜。舍利塔的第三层为五重相轮盘盖的伞盖形塔刹,此处的五重相轮表示舍利塔的崇高、受人敬仰。舍利塔的塔刹顶冠以铜质宝葫芦形状结顶,其中铸有18行共60字铭文,经资料考证,这些铭文是“献顶功德记”,底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主要记述了明代时期,“信士子弟、永明母邓氏”携带家眷到此捐献铜葫芦宝鼎作为舍利塔的塔顶,以求“永镇山门”的事。
纵观全塔,舍利塔座塔的比例十分协调,门额刻画文字艺术精美,此外整体建筑结构严谨,体态丰满不显臃肿,造型特色优美,塔壁花纹别致,建筑十分结实牢固,整体类型归为喇嘛式砖塔,这种结构类型的佛塔在国内并不多见,因此它既呈现出具有外来古印度窣堵波式佛塔建筑风韵,又十分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本土特色西域佛教建筑文化艺术色彩,这对中国建筑艺术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建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虽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却历久不衰;虽体型娇小,却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与丰富的人文精神;虽偏居一隅,却是历史和桂林地区的文化载体,也是所在城市的标志。桂林万寿舍利塔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硕果,留给了后人无穷的价值和意义。
通讯作者:黄秋萍
项目基金: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桂林古塔文化史料外宣翻译传播研究”(编号:202010595056)。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北侧的开元寺遗址内。舍利塔的原塔为七级砖塔,见《舍利函记》上刻曰:“维大唐显庆年二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于桂州城南善兴寺开发建立此妙塔七级,耸高十丈。”而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的喇嘛式砖塔。目前,万寿舍利塔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本文拟从自然景观、人文文化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造就独特的自然景观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位于城中心区地带,四周绿野葱葱、民房环绕,于闹市中隐藏的一处安静。外观万寿寺舍利塔以宝葫芦为形,全身透白通亮,塔尖以十字结顶,月下泛冷光、日下耀金光。据资料记载,塔身原非此色调,而是层层叠加覆盖了七个层次色调,由外至内分别是:第一层(最外一层)是赭黄色,即黄中带赤的土黄色;第二、第三层是全灰色;第四层是深灰黑色;第五层是白色,用石灰膏的色彩;第六层是米黄色,即近似白色,稍微带着点淡灰色或淡黄色,介于米色或是淡黄色的色调;第七层(最里一层)是白色,同第五层色调接近。
中国传统文化潮流中的色彩主要以青、赤、黄、白、黑为基本色调,据东汉时期经学家刘熙所著的《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革命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万寿舍利塔塔身色彩主要以黄、白为主,黄白两色也正是佛教文化所崇尚的色彩。黄色是佛祖本身的色彩,“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是光辉、高升,象征着佛道高升、普照世间;“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是一尘不染、纯洁、美善,实则象征着佛性洁净无瑕,故而如此。至于舍利塔出现的黑灰色则与当地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息息相关了。
宗教文化
据佛经典籍上记载,得道高僧释迦牟尼圆寂后,尸体被火化,变成各色琉璃模样般晶莹剔透的珠子,代表着高洁品性、功德圆满、佛法无边等,这些珠子被称作“舍利子”,因而建舍利塔而藏之,以资纪念。舍利塔建造在宗教文化中不仅是纪念得道高僧者更是起着引导芸芸众生人性向善的作用。高齐时期,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出的《佛说施灯功德经》记载:“舍利弗,若彼众生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以此奉施所作善业,能获安乐可乐之果。”由此可窥,桂林万寿寺舍利塔的建造,故而在此地,宣扬佛法,教导当地人民宽以待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向善之行,以获得安乐人生。故而,桂林城百姓温和敦厚、民风淳朴,世代安居乐、和谐美满。
民俗文化
一座舍利塔的建立,不仅在于修道礼佛,更在于它承载了地方百姓对生活、对命运、对人世的美好期许,因此也会诞生许多民俗活动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期愿。比如“佛塔庙奉施灯明”,每逢初一、十五,信男善女便会成群结伴前往万寿寺烧香祈福。此外,还有唐初高僧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中天竺摩揭陀国的正月十五燃灯之俗曰:“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同《佛般泥洹经》记载:“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上述也正是每逢正月十五佛徒信仰者家,后延伸至家家户户出门点灯上香祈愿,也由此上演了最初中国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俗称花灯节的节日的到来。于此,在明清年间,凡是逢年过节等,地方官员大都会前往万寿寺祭天祈福、演义习礼,可谓“凡有事于庆祝,鸣者如鸿胪,奏者如仙乐”的热闹非凡。
佛经典籍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曾到桂林任官时于舍利塔前刻下原有的《金刚经碑》名篇,莫休符编写的地方志传记《桂林风土记》记载曰:“开元寺震井条曰:隋曰缘化寺,有前使褚公亲笔写《金刚经》碑,在舍利塔前。”《金刚经》在唐代时期是佛教主流禅宗最为重视的佛经典籍,传说于德道高僧六祖慧能教人文。褚遂良于此刻下的《金剛经》极大促进了唐代佛教在桂林地区的传播。虽不幸于清乾隆年间被毁坏,不过现于舍利塔内壁有仍保存有墨书《金刚经》全文,可供观看。此外,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在唐朝时期,鉴真第六次东渡失败,漂流桂林。他在此修顿一年,开坛讲法、传授佛法,撰写佛经典籍,不仅吸引众多僧侣前往学习交流,还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聆听膜拜,由此佛法交流得以广泛传播同时伴随着大量佛经典籍文化的产生。
诗词歌赋
万寿寺舍利塔作为一个魅力景观的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吸引无数的文人骚客前往游览并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歌赋等宝贵文墨。宋代便有大诗人张釜曾经在登寺内慈氏阁时,一时兴起,诗气大作,随口便作诗赞曰道:“千年佛阁与云齐,足力穷时目力移。堪笑痴儿夸壮丽,那知芥子纳须弥。”赞美万寿寺舍利塔香火鼎盛的繁盛景观。又有元代诗人吕思诚在《青碧上方》一诗中描写了当年舍利塔的景观:“献花随喜上方行,云影天光入户庭。江水远翻僧眼碧,山峰轻染佛头青。”虽多数作品流失消弭在历史长河未得保存流传,但不可否认舍利塔为诗词歌赋所带来的灵感。
建筑艺术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在明代重新修建后为喇嘛式砖塔,实为中、印建筑风格交相融合建筑的金刚宝座塔,此种塔形建筑在中国境内十分稀少,国内仅有十余座。舍利塔全身为白色基调为主,塔身高13.22米一共分三层。舍利塔塔身第一层是为八角形须弥座底,其中它的八个面砌筑八个佛龛,每个内均供奉有金身佛像,佛像奕奕闪烁。舍利塔的第二层是八角形须弥底座的正上面的覆钵式喇嘛塔身,是为十三天,覆钵式塔身四面辟龛门,龛门也俗称“眼光门”,象征着佛的眼睛。其中在南面的佛龛中放有舍利宝函,舍利宝函上记载着建塔相关事宜。舍利塔的第三层为五重相轮盘盖的伞盖形塔刹,此处的五重相轮表示舍利塔的崇高、受人敬仰。舍利塔的塔刹顶冠以铜质宝葫芦形状结顶,其中铸有18行共60字铭文,经资料考证,这些铭文是“献顶功德记”,底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主要记述了明代时期,“信士子弟、永明母邓氏”携带家眷到此捐献铜葫芦宝鼎作为舍利塔的塔顶,以求“永镇山门”的事。
纵观全塔,舍利塔座塔的比例十分协调,门额刻画文字艺术精美,此外整体建筑结构严谨,体态丰满不显臃肿,造型特色优美,塔壁花纹别致,建筑十分结实牢固,整体类型归为喇嘛式砖塔,这种结构类型的佛塔在国内并不多见,因此它既呈现出具有外来古印度窣堵波式佛塔建筑风韵,又十分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本土特色西域佛教建筑文化艺术色彩,这对中国建筑艺术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桂林万寿寺舍利塔建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虽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却历久不衰;虽体型娇小,却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与丰富的人文精神;虽偏居一隅,却是历史和桂林地区的文化载体,也是所在城市的标志。桂林万寿舍利塔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硕果,留给了后人无穷的价值和意义。
通讯作者:黄秋萍
项目基金: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桂林古塔文化史料外宣翻译传播研究”(编号:202010595056)。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