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儒道的心理教育思想,对于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启发作用,能够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继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儒道思想的借鉴意义,剖析了儒道思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效用。
关键词: 儒道思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6-0007-01
儒道思想倡导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优良的待人、自待以及待物的方式方法。此外,其在突出他律的同时还倡导自律的行为方式,这些都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也对当前高中学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心灵启迪。
一、儒道思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肩负身任天下、 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力争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儒家思想强调群体利益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要做到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 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已成为中华民族尊奉的道德传统,也是我们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源泉。 面对很多高中生信仰缺失和爱国信念的淡化,我们要引导他们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培养当代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儒家文化重视德性品格的塑造和完善,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肯定对道德信念的坚持应该高于生命,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通过这些思想的灌输,能够激发高中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儒家倡导立志行仁且笃行不已,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完善的道德人格,同时也要注重践行理论,力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二、儒家思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效用
(一)激励高中生奉行“达观、超然”的人生信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强调塑造内心强大、不为外物所累的完善人格,并且以此来调节物我之间的矛盾状态,促使人们真正做到心理层面的达观与超然。高中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外在世界时,自身的价值评估往往过高,现实处境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差异较大,常常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儒道价值观中的超然、知足、自信等积极人生态度为教育因素,可以有效矫正高中生的这一心理问题。例如,孔子所强调的“乐天知命”具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性,可用于调节人们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之间的心理状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儒家的达观精神能够缓释高中生因为名利欲求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充分地调节与平衡高中生的心理。在道家看来,人们面对功名利禄时,只要不为形体与外物所牵累,时刻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万物,那么心灵便会达到超然状态。老子认为,精神之所以苦恼,是由于人们对物质的过分重视。对于如何疗治内心的痛苦,老子提出,应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知足不争,这样才能看清自我与外物,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
(二)帮助高中生树立“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倡导以和为贵的哲学思辨与价值取向,这样,“和谐”也就成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当代高中生冷漠自私、孤僻狭隘、尔虞我诈等不良心理状况日益严重,高中德育工作也一直在低效运行。如何帮助高中生走出不良心理的泥潭,使其善待万物、善待周围的亲人与伙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思想化解高中生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儒家文化中,人际交往领域备受重视。儒家的“和谐”强调为人处世要“中和”与“中庸”,认为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警惕“过犹不及”的后果,这能有效调节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关系,促使高中生学会与人相处,在群体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合作沟通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儒家讲求的人际和谐是以“仁”为指导思想的,孔子云“人者,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也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也就是说,人们不但自己要有仁爱之心,还要互相尊重、帮助与关怀他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情绪,努力做到谅解与谦让他人。
(三)促使高中生置身“安时处顺”“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名利所牵绊,得之则喜,失之则悲,高中生当然也避不开对名利的追逐,为了理想而奋斗无可厚非,然而,陷入痛苦无措的地步就会对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道家为当代高中生疗治心理病痛开辟了一条新路———“安时处顺”。例如,道家倡导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人生状态,主张以适度的物质条件追求换取心灵的宁静,不贪取不应占有之物,显然,宠辱不惊是一种精神操守。这种生活态度旨在帮助人们减轻精神压力,使人们在利益面前保持一种超脱的姿态,消除因追求物质不得而产生的焦虑。在道家“宠辱不惊”的精神熏染下,高中生能够在“名利”世界中不受到外物的影响与控制,超然对待世俗中的流言、毁誉,时刻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度,从而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儒道思想大体上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到了今天,各种思想潮流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个社会,但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难以和儒道思想割裂、分离,它们始终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个人发展也无不受到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和道家一個出世、一个入世,两者虽有差别,但更多的是相互补充。既然是儒家的思想占据了主导思想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的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拼搏向上,不断的积极进取,从中获取正能量,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李冰.浅析儒道互补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80.
[2] 赵治凤.乐神消轻浮 朴素通志趣——小议传统儒道思想对青少年处世心理的内在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60.
关键词: 儒道思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6-0007-01
儒道思想倡导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优良的待人、自待以及待物的方式方法。此外,其在突出他律的同时还倡导自律的行为方式,这些都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也对当前高中学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心灵启迪。
一、儒道思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肩负身任天下、 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力争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儒家思想强调群体利益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要做到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 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已成为中华民族尊奉的道德传统,也是我们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源泉。 面对很多高中生信仰缺失和爱国信念的淡化,我们要引导他们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培养当代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儒家文化重视德性品格的塑造和完善,主张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 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肯定对道德信念的坚持应该高于生命,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通过这些思想的灌输,能够激发高中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儒家倡导立志行仁且笃行不已,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完善的道德人格,同时也要注重践行理论,力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二、儒家思想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效用
(一)激励高中生奉行“达观、超然”的人生信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强调塑造内心强大、不为外物所累的完善人格,并且以此来调节物我之间的矛盾状态,促使人们真正做到心理层面的达观与超然。高中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外在世界时,自身的价值评估往往过高,现实处境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差异较大,常常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儒道价值观中的超然、知足、自信等积极人生态度为教育因素,可以有效矫正高中生的这一心理问题。例如,孔子所强调的“乐天知命”具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性,可用于调节人们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之间的心理状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儒家的达观精神能够缓释高中生因为名利欲求无法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充分地调节与平衡高中生的心理。在道家看来,人们面对功名利禄时,只要不为形体与外物所牵累,时刻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万物,那么心灵便会达到超然状态。老子认为,精神之所以苦恼,是由于人们对物质的过分重视。对于如何疗治内心的痛苦,老子提出,应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知足不争,这样才能看清自我与外物,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
(二)帮助高中生树立“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倡导以和为贵的哲学思辨与价值取向,这样,“和谐”也就成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当代高中生冷漠自私、孤僻狭隘、尔虞我诈等不良心理状况日益严重,高中德育工作也一直在低效运行。如何帮助高中生走出不良心理的泥潭,使其善待万物、善待周围的亲人与伙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思想化解高中生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儒家文化中,人际交往领域备受重视。儒家的“和谐”强调为人处世要“中和”与“中庸”,认为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警惕“过犹不及”的后果,这能有效调节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关系,促使高中生学会与人相处,在群体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合作沟通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儒家讲求的人际和谐是以“仁”为指导思想的,孔子云“人者,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也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也就是说,人们不但自己要有仁爱之心,还要互相尊重、帮助与关怀他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情绪,努力做到谅解与谦让他人。
(三)促使高中生置身“安时处顺”“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名利所牵绊,得之则喜,失之则悲,高中生当然也避不开对名利的追逐,为了理想而奋斗无可厚非,然而,陷入痛苦无措的地步就会对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道家为当代高中生疗治心理病痛开辟了一条新路———“安时处顺”。例如,道家倡导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人生状态,主张以适度的物质条件追求换取心灵的宁静,不贪取不应占有之物,显然,宠辱不惊是一种精神操守。这种生活态度旨在帮助人们减轻精神压力,使人们在利益面前保持一种超脱的姿态,消除因追求物质不得而产生的焦虑。在道家“宠辱不惊”的精神熏染下,高中生能够在“名利”世界中不受到外物的影响与控制,超然对待世俗中的流言、毁誉,时刻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度,从而塑造健康人格。
总之,儒道思想大体上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到了今天,各种思想潮流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个社会,但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难以和儒道思想割裂、分离,它们始终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个人发展也无不受到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和道家一個出世、一个入世,两者虽有差别,但更多的是相互补充。既然是儒家的思想占据了主导思想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的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拼搏向上,不断的积极进取,从中获取正能量,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李冰.浅析儒道互补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80.
[2] 赵治凤.乐神消轻浮 朴素通志趣——小议传统儒道思想对青少年处世心理的内在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