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质量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是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支撑平台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着手,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支撑平台。
1.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分制条件下的柔性选课与弹性学习过程的优势,建立起“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增加实验单独设课的比例。可将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拿出来单独设课,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相同的基础课实验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分档次(如分为A,B,C档),统一制定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大纲。
(2)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在实验项目中体现。对简单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性實验等四个层次,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受到科研训练,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实验教学支撑平台的“软件”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包括理论和实验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创新与实践基地课程和各类科技竞赛等。
(1)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引导着重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建设,重点支持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实验室及其课程建设。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兴趣驱动和自主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创新基地课程的培训,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
3.实验教学支撑平台的“硬件”环境建设
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将创新能力培养溶入整体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1)整合实验室设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设置实验中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设置一个实验室。这样提高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保证实验开出率和开展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并为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新途径。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新实验技术与实验内容,而且还可将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课程教学、项目研究以及认证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要求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应遵循注重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需要制定多项措施,以保障创新性实验计划顺利开展。
1.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计划的全面实施
(1)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具有鲜明的特色,管理制度在内容上应规范,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形式、考核和要求等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该计划在校内外大范围的实施,使更多的本科生受益。同时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计划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教务、科技、资产设备、财务、学生工作、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委员会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建议、中期检查、结题答辩、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
(2)经费保障。学校要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的开支,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课程建设
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基地的作用,组织和开展校级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规范地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同时积极开设以探究式、启发式、研讨为主的大学生培训课程,对课程的目标、性质、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定期还进行专题训练。并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和导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才是项目的主体。
3.完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奖励是保证计划长期实施的关键。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学校可为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创新活动仅限于课外科技活动的范围,将创新实验规范化、制度化。激励机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考虑。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计划实施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学生的项目,其特点是强调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重点解决好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等关键性的问题。
1.创新实验项目的管理及运行制度的建立
创新实验项目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形式。对创新实验项目的日常管理就成为创新实验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包括计划的实施方案、创新实验项目的评审办法、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实验项目经费使用办法、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职责及奖励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学分认定的规定、创新实验项目结题验收的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管理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经费资助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建立,使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有章可循。
2.创新实验项目验收与评价体系
创新实验项目的验收与评价关系着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制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否则可能打击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而验收与评价又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标准,很难做到具体的量化。这需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一整套比较客观公正、又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水平的验收与评验准标,促进创新实验活动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支撑平台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着手,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支撑平台。
1.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分制条件下的柔性选课与弹性学习过程的优势,建立起“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增加实验单独设课的比例。可将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拿出来单独设课,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相同的基础课实验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分档次(如分为A,B,C档),统一制定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大纲。
(2)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在实验项目中体现。对简单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性實验等四个层次,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受到科研训练,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实验教学支撑平台的“软件”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包括理论和实验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创新与实践基地课程和各类科技竞赛等。
(1)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引导着重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建设,重点支持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实验室及其课程建设。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兴趣驱动和自主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创新基地课程的培训,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
3.实验教学支撑平台的“硬件”环境建设
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将创新能力培养溶入整体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1)整合实验室设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设置实验中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设置一个实验室。这样提高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保证实验开出率和开展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并为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新途径。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新实验技术与实验内容,而且还可将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课程教学、项目研究以及认证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要求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应遵循注重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需要制定多项措施,以保障创新性实验计划顺利开展。
1.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计划的全面实施
(1)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具有鲜明的特色,管理制度在内容上应规范,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形式、考核和要求等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该计划在校内外大范围的实施,使更多的本科生受益。同时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计划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教务、科技、资产设备、财务、学生工作、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委员会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建议、中期检查、结题答辩、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
(2)经费保障。学校要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的开支,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课程建设
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基地的作用,组织和开展校级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规范地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同时积极开设以探究式、启发式、研讨为主的大学生培训课程,对课程的目标、性质、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定期还进行专题训练。并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和导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才是项目的主体。
3.完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奖励是保证计划长期实施的关键。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学校可为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彻底改变目前学生创新活动仅限于课外科技活动的范围,将创新实验规范化、制度化。激励机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考虑。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计划实施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学生的项目,其特点是强调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重点解决好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等关键性的问题。
1.创新实验项目的管理及运行制度的建立
创新实验项目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形式。对创新实验项目的日常管理就成为创新实验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包括计划的实施方案、创新实验项目的评审办法、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实验项目经费使用办法、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职责及奖励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学分认定的规定、创新实验项目结题验收的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管理办法、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经费资助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建立,使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有章可循。
2.创新实验项目验收与评价体系
创新实验项目的验收与评价关系着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制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否则可能打击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而验收与评价又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标准,很难做到具体的量化。这需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一整套比较客观公正、又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水平的验收与评验准标,促进创新实验活动长久持续地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