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出发点是把握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重要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激发学生兴趣数学、多方面探索数学的良好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下面本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圈,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敢于质疑,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疑问推动人们的思索。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驱动力、是探索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作为老师就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山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熏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数学问题,从而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引发学牛创新思维。
2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
2.1学习中相互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讲纯小数和带小数。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学生下定义。对于纯小数,学生没有意义。对于带小数,学生就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有的说:带小数大于l,课本上就这样说的。有的说也可能等于1,比如1.00。还举例说,商店里有一种铅笔,是l元一枝的,价签上写的就是1.00元。因此,带小数不一定大于l。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教师引导学生下课后我们去查一查书研究一下。第二天,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教师加以适应当的总结归纳。即,如果说1.00是带小数,那么2.00,3.00,4.00……就都是带小数,实际上是把整数都包括在带小数的范围里。在这种情况下,带小数就大于、等于1;如果把1.00,2.00,3.00,4.00……看成是整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把它看成小数,那么带小数就大于1,而不等于1。这两种意见在数学书中都有,它表示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结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争论,不仅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带小数的理解。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2.2学习中体现师生平等。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创新能力凸显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可以使人思维活跃,让学生在困难时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引入新知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造成学生一种急于求知的心理悬念,这能开启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凸显、发展。所以老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3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宋辉、张军和谭兰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宋辉花了这笔钱的32%,张军花了这笔钱的3/8,谭兰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3.2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据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设想,老师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老师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同学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有时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就会相应提高,学生通常也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反之,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猫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3.3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更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诱导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从同样的已知条件、问题中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不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求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和表而积。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讨论、交流,产生了多种新的解法。
第一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转动拼起来就成了一个规则长方体。列式为:3×10×(2+1.5)=105(方厘米);
第二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列式为: (5+2)×1.5×10=105(立方厘米);
第三种:把原图形剪成两个同样大的图形,倒过来拼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列式为:(3+l.5)×5×5-11.5×1×5=105(立方厘米)。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这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搁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敢于质疑,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疑问推动人们的思索。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驱动力、是探索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作为老师就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山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熏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数学问题,从而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引发学牛创新思维。
2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
2.1学习中相互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讲纯小数和带小数。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学生下定义。对于纯小数,学生没有意义。对于带小数,学生就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有的说:带小数大于l,课本上就这样说的。有的说也可能等于1,比如1.00。还举例说,商店里有一种铅笔,是l元一枝的,价签上写的就是1.00元。因此,带小数不一定大于l。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教师引导学生下课后我们去查一查书研究一下。第二天,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教师加以适应当的总结归纳。即,如果说1.00是带小数,那么2.00,3.00,4.00……就都是带小数,实际上是把整数都包括在带小数的范围里。在这种情况下,带小数就大于、等于1;如果把1.00,2.00,3.00,4.00……看成是整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把它看成小数,那么带小数就大于1,而不等于1。这两种意见在数学书中都有,它表示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结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争论,不仅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带小数的理解。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2.2学习中体现师生平等。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创新能力凸显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可以使人思维活跃,让学生在困难时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引入新知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造成学生一种急于求知的心理悬念,这能开启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凸显、发展。所以老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3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在讲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星期天,宋辉、张军和谭兰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宋辉花了这笔钱的32%,张军花了这笔钱的3/8,谭兰花了这笔钱的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3.2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据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设想,老师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老师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同学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有时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就会相应提高,学生通常也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反之,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猫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3.3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更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诱导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从同样的已知条件、问题中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不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求一个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和表而积。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讨论、交流,产生了多种新的解法。
第一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转动拼起来就成了一个规则长方体。列式为:3×10×(2+1.5)=105(方厘米);
第二种:把原图形切分成两个长方体,再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列式为: (5+2)×1.5×10=105(立方厘米);
第三种:把原图形剪成两个同样大的图形,倒过来拼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列式为:(3+l.5)×5×5-11.5×1×5=105(立方厘米)。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这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搁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