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深钻教材,挖掘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一致产生共鸣;启发引导,激起情趣以情入境,以情动情,移情于已,达到“内化”的境界;词语悟情;力求课堂深情并茂产生感情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关键词】 挖掘 激起 情感 共鸣
情感教育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它重视语文的文学因素,把教师的思想情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动心和动情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老师在道德和美感方面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呢?
1深钻教材,挖掘感情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形神具佳”的特点,蕴茂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不少的作品都体现和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如义正辞严,强烈谴责的《给巴特勒的信》、饱含赞美之情的《白杨礼赞》、表现浓浓的父爱深情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体现深深思念之情的《西花厅的海堂花又开了》等。语文教学自然是以课文为本,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课文,往往就是情感的小金矿。在教学中,当教师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一致时,就能产生共鸣。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练地把握教材,运用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对课文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细心地体味蕴含着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和脉搏,引起感情共鸣,进而去感染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教师就应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激情。教师即是课文情感的欣赏者,又是课文情感的传授者,使之感动,从而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教育。学生一旦受到情感感染,思想教育和美的影响,会促进个性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启发引导,激起情趣
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备一定的“能源”,中学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也处于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跟作品中的某些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就会产生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授课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描绘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佳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陶醉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动情点”,升华情感、以情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其心灵升华,使学生受到的情感教育,移情于已,达到“内化”的境界。例如:我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这样对学生说:“这篇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这篇简洁、朴素的作品,写的是父子在车站离别,体现浓浓的父子深情。“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你对自己的父亲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你有过文中作者这种情感吗?学生开始回忆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所以教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带着对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去体会父亲对作者的感情。我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对学生说: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简单的言语里所包含的情感。”这时学生立即热烈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担心儿子路途遥远,口渴、怕丢失行李、一路是否平安处处为儿子想得周到等。在这种势头下,进一步启发学生。平常的生活中你们体会到自己的父亲对你的关爱吗?学生们马上发言有的说“过马路要小心”、“天凉了多加件衣服”等。这样,通过启发引导,激起情趣,使课内外的知识沟通,情感对流融合。这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一定的情感,进入情境,激起情趣,也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之一。
3词语悟情
课文的中心主要通过重要段落来体现,而重要段落又要靠重点词语来表达教师应善于抓住重点词语的解释,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所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如《七根火柴》的结尾部分,作者与卢进勇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为什么要用“异样”的声调“数”呢?因为这不是普通的火柴,这个“数”字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在漫无边际的草地上、在寒冷与饥饿的交加下,在生命即将终结的生死关头,火柴可以带来温暖、赶走饥饿,可以驱逐死亡、解救同志的生命。“书”字凸显了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珍贵价值,还包含着卢进勇对战士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可见,教师可以从普通的字眼寻找情感的爆发点,去点燃学生不忘昨天、热爱今天、创造美好明天的感情火花,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性格等深深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情感教育的目的。
4力求课堂语言声情并茂,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文学作品时,也应该使课堂语文饱含感情色彩,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感染学生,激起共鸣,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与恨,使学生细细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感情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特别是读到白杨树象征的意义时,我用激昂凝重的语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赞美之情,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情境的氛围之中。
同时,上不同的课文,我注重了不同的语言情调,上《最后一次讲演》,我的语文慷慨激昂,力重千钧,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满腔悲愤,上《春》一课,我使用的教学语言清晰明快,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不影响一篇课文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力求每一堂课的语言灵活多变,摇拽多变,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讲到激昂处,不妨慷慨陈词,声如宏钟:讲到欣喜处,不妨眉飞色舞,妙语如珠;讲到沉痛处,不妨摇头轻喟,如诉如怨;说到辛酸处,不妨进入角色,言辞凄切,语调低沉……在生动的讲述的同时,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运用各种身势语,会使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如虎添翼,产生极佳的课堂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觉察受到陶冶和教育。
总之,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以情感染,以情激情,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关键词】 挖掘 激起 情感 共鸣
情感教育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它重视语文的文学因素,把教师的思想情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动心和动情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老师在道德和美感方面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呢?
1深钻教材,挖掘感情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形神具佳”的特点,蕴茂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不少的作品都体现和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如义正辞严,强烈谴责的《给巴特勒的信》、饱含赞美之情的《白杨礼赞》、表现浓浓的父爱深情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体现深深思念之情的《西花厅的海堂花又开了》等。语文教学自然是以课文为本,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课文,往往就是情感的小金矿。在教学中,当教师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一致时,就能产生共鸣。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练地把握教材,运用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对课文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细心地体味蕴含着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和脉搏,引起感情共鸣,进而去感染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教师就应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激情。教师即是课文情感的欣赏者,又是课文情感的传授者,使之感动,从而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教育。学生一旦受到情感感染,思想教育和美的影响,会促进个性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启发引导,激起情趣
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备一定的“能源”,中学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也处于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跟作品中的某些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就会产生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授课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描绘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佳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陶醉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动情点”,升华情感、以情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其心灵升华,使学生受到的情感教育,移情于已,达到“内化”的境界。例如:我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这样对学生说:“这篇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这篇简洁、朴素的作品,写的是父子在车站离别,体现浓浓的父子深情。“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你对自己的父亲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你有过文中作者这种情感吗?学生开始回忆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所以教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带着对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去体会父亲对作者的感情。我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对学生说: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简单的言语里所包含的情感。”这时学生立即热烈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担心儿子路途遥远,口渴、怕丢失行李、一路是否平安处处为儿子想得周到等。在这种势头下,进一步启发学生。平常的生活中你们体会到自己的父亲对你的关爱吗?学生们马上发言有的说“过马路要小心”、“天凉了多加件衣服”等。这样,通过启发引导,激起情趣,使课内外的知识沟通,情感对流融合。这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一定的情感,进入情境,激起情趣,也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之一。
3词语悟情
课文的中心主要通过重要段落来体现,而重要段落又要靠重点词语来表达教师应善于抓住重点词语的解释,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所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如《七根火柴》的结尾部分,作者与卢进勇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为什么要用“异样”的声调“数”呢?因为这不是普通的火柴,这个“数”字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在漫无边际的草地上、在寒冷与饥饿的交加下,在生命即将终结的生死关头,火柴可以带来温暖、赶走饥饿,可以驱逐死亡、解救同志的生命。“书”字凸显了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珍贵价值,还包含着卢进勇对战士牺牲的无限哀思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可见,教师可以从普通的字眼寻找情感的爆发点,去点燃学生不忘昨天、热爱今天、创造美好明天的感情火花,促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性格等深深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情感教育的目的。
4力求课堂语言声情并茂,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文学作品时,也应该使课堂语文饱含感情色彩,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感染学生,激起共鸣,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与恨,使学生细细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感情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特别是读到白杨树象征的意义时,我用激昂凝重的语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赞美之情,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情境的氛围之中。
同时,上不同的课文,我注重了不同的语言情调,上《最后一次讲演》,我的语文慷慨激昂,力重千钧,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满腔悲愤,上《春》一课,我使用的教学语言清晰明快,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不影响一篇课文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力求每一堂课的语言灵活多变,摇拽多变,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讲到激昂处,不妨慷慨陈词,声如宏钟:讲到欣喜处,不妨眉飞色舞,妙语如珠;讲到沉痛处,不妨摇头轻喟,如诉如怨;说到辛酸处,不妨进入角色,言辞凄切,语调低沉……在生动的讲述的同时,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运用各种身势语,会使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如虎添翼,产生极佳的课堂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觉察受到陶冶和教育。
总之,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以情感染,以情激情,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