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角度都体现出了其价值所在,在我国语言文学方面具有崇高地位。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初中语文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意义,探寻对接方法,以期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让国学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对接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文化发展也逐渐多元化,一些相应不利影响也随之而来,外来文化、流行元素的不断侵蚀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具大危机,保护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随着各相关领域国学元素的融入及各大国学类节目的推出,在我国已逐渐掀起了“学国学、爱国学”新热潮。将初中语文与国学进行融合与对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国学逐渐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意识中,成为人们自身的文化积累,这对于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意义
(一)是教学思路改革的有效体现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让以往教学思路及模式均发生着重要改变,初中语文教材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改版和更新,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学引入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文学形式,在种类上均有所增加,内容选择上也更具启发寓意。初中语文与国学的对接,为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方向,能够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提供辅助框架作用,为教师开展国学语文教学提供帮助促进作用。
(二)是学生学习国学的有效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在爱好和兴趣方面更趋向于流行化、现代化,而国学因受历史发展、应用范围、理解难度等因素的影响,让青少年对于国学的学习有所排斥。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的对接让青少年拥有更多接触学习国学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学的学习热情。
(三)是弘扬传统文学的有途途径
国学的发展伴随着我国五千年历史进程,国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兴衰映射着我国的历史变革,国学不仅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与国学的对接,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国特有文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国学渗透教学
白话文现已成为我国通用的语言形式,而如《春秋》、《资治通鉴》、《墨子》、《乐府诗集》等文化学术体系已不再广泛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国学则多被用于通晓历史和文学鉴赏。国学的获取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用于日常教学的语文课本教材便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国学阅读工具书。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可以看出,其中选择罗列了各体裁、各朝代的国学例文,人们在说话、谈论、写作时能够引经据典、借古喻今,依靠的便是学生时代的国学积累,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对于国学的渗透作用。想要使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的对接更加有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国学例文的教学价值,通过教材例文引导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国学、领略国学文化魅力、感悟先人思想情怀,进而帮助学生对国学有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
以《观沧海》为例,通过围绕教材将此诗的译文含义、创作背景及作者曹操的人物简介进行详细解析与作品鉴赏,学生通过对此诗了解的不断深入,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山河的壮丽与磅礴,从中感悟曹操在大败乌桓得胜回师时的心境与宏愿,并以此领略乐府诗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二)改革教学思路,深化国学学习积累
国学例文因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在理解例文时需要对文中部分字、词、句进行译文解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国学例文的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传统教学模式下,均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师解析全文之后便要求学生熟读以加深理解,即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均是通过工具书完成文字解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例文的了解与掌握并不深入,对例文解析方法上也只知皮毛,而要求背诵的例文或段落则均被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这将有悖于学习国学的初衷。教师应加强语文教学思路创新与变通,善于利用教学辅助方式(如:多媒体、课本剧、课外实践等)开展引导式教学,摈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主动权,学会国学例文释义方法的规律性,以此深化初中语文国学学习积累。
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例,此故事主要以汉文帝慰劳细柳军的角度,描写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译文进行解析外,还应对同类字、词、句的释义规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译文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或教学记录片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以巩固学生对于此篇故事的记忆。
结语:
从以新课改为主线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国学类语文课程比重的提高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学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帮助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兰.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J].才智,2020(68).
[2]付先荣.谈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9(8).
[3]李彦之.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对接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文化发展也逐渐多元化,一些相应不利影响也随之而来,外来文化、流行元素的不断侵蚀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具大危机,保护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随着各相关领域国学元素的融入及各大国学类节目的推出,在我国已逐渐掀起了“学国学、爱国学”新热潮。将初中语文与国学进行融合与对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国学逐渐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意识中,成为人们自身的文化积累,这对于国学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意义
(一)是教学思路改革的有效体现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让以往教学思路及模式均发生着重要改变,初中语文教材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改版和更新,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学引入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文学形式,在种类上均有所增加,内容选择上也更具启发寓意。初中语文与国学的对接,为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方向,能够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提供辅助框架作用,为教师开展国学语文教学提供帮助促进作用。
(二)是学生学习国学的有效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在爱好和兴趣方面更趋向于流行化、现代化,而国学因受历史发展、应用范围、理解难度等因素的影响,让青少年对于国学的学习有所排斥。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的对接让青少年拥有更多接触学习国学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学的学习热情。
(三)是弘扬传统文学的有途途径
国学的发展伴随着我国五千年历史进程,国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兴衰映射着我国的历史变革,国学不仅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与国学的对接,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国特有文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国学渗透教学
白话文现已成为我国通用的语言形式,而如《春秋》、《资治通鉴》、《墨子》、《乐府诗集》等文化学术体系已不再广泛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国学则多被用于通晓历史和文学鉴赏。国学的获取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用于日常教学的语文课本教材便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国学阅读工具书。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可以看出,其中选择罗列了各体裁、各朝代的国学例文,人们在说话、谈论、写作时能够引经据典、借古喻今,依靠的便是学生时代的国学积累,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对于国学的渗透作用。想要使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的对接更加有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国学例文的教学价值,通过教材例文引导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国学、领略国学文化魅力、感悟先人思想情怀,进而帮助学生对国学有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
以《观沧海》为例,通过围绕教材将此诗的译文含义、创作背景及作者曹操的人物简介进行详细解析与作品鉴赏,学生通过对此诗了解的不断深入,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山河的壮丽与磅礴,从中感悟曹操在大败乌桓得胜回师时的心境与宏愿,并以此领略乐府诗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二)改革教学思路,深化国学学习积累
国学例文因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在理解例文时需要对文中部分字、词、句进行译文解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国学例文的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传统教学模式下,均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师解析全文之后便要求学生熟读以加深理解,即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均是通过工具书完成文字解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例文的了解与掌握并不深入,对例文解析方法上也只知皮毛,而要求背诵的例文或段落则均被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这将有悖于学习国学的初衷。教师应加强语文教学思路创新与变通,善于利用教学辅助方式(如:多媒体、课本剧、课外实践等)开展引导式教学,摈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主动权,学会国学例文释义方法的规律性,以此深化初中语文国学学习积累。
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例,此故事主要以汉文帝慰劳细柳军的角度,描写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对译文进行解析外,还应对同类字、词、句的释义规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译文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或教学记录片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以巩固学生对于此篇故事的记忆。
结语:
从以新课改为主线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国学类语文课程比重的提高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学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帮助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兰.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J].才智,2020(68).
[2]付先荣.谈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9(8).
[3]李彦之.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