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个被宠坏的孩子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了十年的唱片,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考虑音乐这个行业一直走不通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可解决的方法?是不是就是SP黑了我们的钱?我把这产业链的细枝末节摸了个遍,当时的结论就是,没有解决方案。”
  从音乐制作人,到运营文化公司,再到创业数字音乐公司,研发分享音乐的社交平台“你听”,王智翔一直是音乐圈里相对理性的人,每当一条路走不通,他总是愿意思考其症结,而后做出判断,选择一条在他看来正确的路。
  他很少向音乐圈内的朋友提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除非是到了让他们参与的时候。“我了解他们没有耐性,不可能相信你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还在做这件事,”他说,“做音乐的大都是一群任性的孩子,我也不例外。但是行业到了这个份上,音乐人该给自己争点儿脸了。”
  谁伤害了音乐本身的价值
  在王智翔看来,传统音乐行业一直无视外部环境变化的鸵鸟心态,尤其是唱片公司的顽固不化让他们在上一轮数字音乐化的大潮中错失良机,并不断丧失商业上的主动权。
  “如果大家都从自身找问题,行业的状况或许会好一些。”
  自2002年开始音乐制作人职业生涯,在18到21岁期间,王智翔过着“典型”的音乐人生活:“在行业里都是自由惯了的人,甲方性格。第一,靠才华吃饭,不求人;第二,不受社会上下级关系约束,没领导。大家总是被宠着哄着,像个小孩子,边玩儿边把活儿干了,几个月下来还能挣几十万。”
  无奈狂欢总有散场的时候,从他2002年入行开始,唱片业的行情每况愈下,比他再晚三五年入行的人更是生计惨淡。“你很难想像1999年以后年全球唱片业的销售额已经很低了,还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下降。2005年时,我们都说已经这样了,不会更坏了,但实际上还是坏下去了。”尤其是在他发现一位偶像级音乐制作人也在为财富问题苦恼的时候,原本指望挣够了钱就退休的王智翔“立马就颓了”。
  于是在2007年,他和朋友合伙创办了汉彩华音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试图另谋一条出路。任职文化公司董事总经理的王智翔左右逢源,用经营的方式接触音乐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汉彩华音的业务非常广泛,在签约自己的歌手之外涉及艺人经纪、唱片制作、版权代理、无线音乐代理,赚钱的、不赚钱的业务都做,签了三十多位作者,几乎是当时内地最大的著作权代理公司。
  经营文化公司这几年,王智翔对版权、SP、运营商了如指掌,单枪匹马跟唱片公司的律师团队舌战;把SP和运营商之间的交易、SP和唱片公司之间的烂账、唱片公司和版权公司之间的赖账摸透;最后他也明白了音乐之于运营商基本上就是“借鸡下蛋”的工具,即使在彩铃红火的年份,中移动每年为唱片业输送几亿产值,也不过是“回光返照”,他玩了命地做文化公司,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抽丝剥茧,几年下来还是亏损。他意识到,传统音乐产业的衰落不可逆转,旧有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延续。
  他回忆道,当年音乐人只要坐在一起吃饭,话题总是骂盗版、骂互联网,像一群怨妇一样。“音乐人往往认为互联网有原罪。但互联网真的有原罪吗?当然盗版音乐对百度起家起到推动作用,但百度首先满足的不是人们对盗版的需求,而是对搜索的需求。”
  谈及当年四大唱片公司联手告倒了Napster(风靡全球的P2P音乐分享服务鼻祖)的事,王智翔坐在办公室,翻开Macbook Pro,打开一个PPT文档,边演示边讲解:“那会儿Napster融到钱,已经想跟唱片公司谈判如何分账了,但是唱片公司习惯于一口吃一个胖子,看不上互联网一分一厘的生意。唱片公司干了一件最傻的事儿,他们总是不愿意技术进步,只想把Napster告倒闭,就又可以回到以前的生活了。几大唱片公司合谋,真的把Napster干倒了。”
  王智翔自己制作一份讲音乐免费史的PPT,见到投资人就拿出来演示。“如今大家用iPhone等手机客户端就可以听海量高品质音乐,还不需要存储。科技只要满足了人的需求,就一定会被带着走。唱片工业逆着潮流,执着于听音乐就应该有CD,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尊重音乐。”
  传统音乐行业在观念上的迂腐,已经导致音乐本身的价值受到影响。“如果你只从纯艺术的角度理解行业,显得有点儿一叶障目。从商业的角度看,音乐行业为什么十年间逐渐走向衰落?由于商业价值不断地折损,导致传统音乐生产行业腐朽的现状,这已经直接伤害到音乐本身的价值。”
  什么是好的音乐?王智翔推荐听听20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写的《镜中人》。“音乐应该是不次于文学和电影的人性关怀和反思。当年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内容或者情感,讲的都是人生,在一个平庸的年代怎么才能让你更有理想地活,这是音乐最深刻的价值所在。”
  那么,怎样的行业新生态才能让音乐本身的价值再次释放?
  做对“过滤”海量音乐这件事
  格拉维尔在《异类》一书中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个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4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王智翔说,他与纯粹的音乐人的区别可能在于,宁愿放弃作为音乐人的10000个小时,也要找到新的价值点,建立新的生态。“我定义我们公司的价值和使命就是—改变。”
  任何一个模式的成功,都基于找对了需求爆发点,十年前基于音乐“免费”的需求,触发了“百度MP3”这类音乐搜索引擎的风行,之后呢?王智翔认为当“免费获取海量音乐”这种需求消耗殆尽,人们想搜索的歌都能搜到了,就会有如何“过滤”的需求出现。
  “未来的需求重点不是听,而是发现。版权数字化和正版化进程加快之后,最有可能的是各个平台同质化。也就是说,大家的曲库都足够大,歌迷去哪里听歌的差别都不会太大。但是面对几千万的曲库,我们却被选择恐惧症所困扰。”音乐人攻略创始人马龙在《数字音乐未来的十三大猜想》一文中说。
  实际上,正如他所说,用户正陷于一种听觉瓶颈:“搜索一番之后,结果还是听一些自己熟悉的歌手和熟悉的歌。”   因此,当“发现新歌的成功率和效率都偏低,推荐合口味的音乐便是最有价值的体验”。这正是王智翔最终选择的创业方向—寻求“海量音乐不被过滤”的解决方案。
  2011年,王智翔自学Axure画出了“你听”1.0的原形。这是一个音乐分享平台,用户可以自行创建“歌单”,上传并分享到互联网上,同时也可以听到朋友们制作的歌单,有些类似于美国的音乐社交分享网站8Tracks。这种思路延续了两个版本,直到有一次,James Blunt的《Back to Bedlam》(《不安于室》)重新设定了“你听”。王智翔当时正在度假,躺在三亚的海边晒太阳,iPod循环播放所有音乐。他曾经听过《Back to Bedlam》,原本觉得很平庸,但这回在海边重听,突然被震撼到了。他意识到:不是歌不好听,而是没在正确的地方听它。回到公司以后,他便把三亚的灵感注入了1.3版本。
  王智翔说,暂且可以用“签到”模式理解“你听1.3”这种基于场景的社交化搜索,想想看,你愿不愿意知道“张亚东在海边度假时听了哪几首歌”?
  即将上线的你听2.0版本意图把社交行为中的动态变成可以听的列表,而弃用“歌单”的概念。2.0的产品逻辑有两层,第一层类似于微博新鲜事,把你所关注的人的所有分享行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列表,一键播放,让你听到他们最近听的歌;第二层逻辑与场景关联,把生活分成十二个场景,上班、咖啡、坐车等等,你可以选择朋友们在特定的场景下听的歌。
  基于这种产品思路,圈内音乐人的资源可能是王智翔的杀手锏之一。时机成熟时,他会拉拢大量值得信任的音乐人入驻产品,满足垂直化需求,再通过朋友之间的分享,用人和人的关系“过滤”音乐。
  “其实有好的新歌,只是你没缘分遇见它。”他说,目前还没有创业公司真正做对“过滤”海量音乐这件事,但他们的产品思路已经走在了前面。
  互联网的江湖从不风平浪静,巨头的战绩有目共睹,如果没有他们,创业者可能会走得很安稳。一般情况下,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盈利;二是被收购。在这个问题上,王智翔的想法非常接地气,他用Talkbox在内地市场失败的案例阐释:“Talkbox是一个特例,他们找对需求,但触动了巨头的利益,IM(即时通讯)是腾讯绝对不会放过的。我只能说,Talkbox当初选择不卖给腾讯,就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未来或许有人问我卖不卖公司,如果有一个机会回报投资人和团队,我也许会说可以。”
  一种情况是,正版化的互联网音乐巨头以开放的姿态,接入创业公司的个性化服务。譬如,未来“你听”为QQ绿钻用户提供“过滤”音乐的服务。对于这种猜想,一位业内人士的看法是,目前,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尚未在数字音乐方面赚到油水,赚钱太少导致他们暂时没有实力形成平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音乐创业公司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百度、腾讯、多米、酷狗、酷我,每一家有一亿上下的用户,你感觉数字音乐大局已定?”他认为现在才是变革的时候,“一旦音乐开始收费,这五家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和平相处,腾讯、百度能活下来,剩下的三家可能同死或者合并。好比新闻和微博有共存的局面,未来还会留下一到两家在点播模式上做得成功的产品。”王智翔说,“我们有一个机会,成为拥有两三千万高端用户群的客户端。”
其他文献
2005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一的施凯文就创建了他的第一间公司—唱片公司“莱美文化”。他的专业是电子编曲,那时他给自己规划的职业路径是努力写歌编曲,成为张亚东、小柯那样的业内顶级制作人。  没想到,莱美文化很快就因为唱片业大环境的衰退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做不下去了,之后的三次创业再没能“专业对口”,全都是互联网公司,虽然也与音乐相关。弹了十年古典钢琴的施凯文现在已经完全转型为一名全能型的技术人
期刊
2003年,我从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工作已经22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要经受生与死的考验。  那年,我的丈夫在市疾控中心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流病科科长,在市非典防控指挥部、疾控中心两边跑,常吃不上饭,我们几天都见不上一面。当时省里规定疑似病人由市专家组确诊,他第一次去某县会诊,走之前给我打了三个电话,前两个电话只说“我上去了”,我回答“好!”第三个电话说:“我上去了!照顾好孩子!”当时
期刊
“其实,你可以认为网易云音乐是一款音乐社交应用。”王磊在2012年年中回到网易,负责新成立的音乐中心,整合网易的门户音乐频道、原创音乐人、版权、对外合作等网易旗下所有音乐业务,直接向丁磊汇报。2013年1月,网易云音乐App上线,在音乐和媒体行业有广泛人脉的王磊并没有对产品大肆推广。  其实除了为网易提供巨额现金流的游戏业务,丁磊早已很少直接过问具体业务。而在丁磊之前,还没有过一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
期刊
齐巍的网名叫白噪音,是豆瓣的音乐产品分析师,他学的是数学,先前在腾讯做了四年的游戏行业分析师,觉得游戏的赚钱逻辑是让人上瘾,为了借钱打游戏会促使人泯灭人性,他离开了那个行业,加入豆瓣,研究音乐。白噪音自己创办了一个草地音乐节,在很多城市有分支,每个月召集大家一起活动,聊聊自己喜欢的音乐,愿意分享的还可以把自己作的曲子弹出来听。  2013年年初,豆瓣电台推出付费版本。我拜访了群主白噪音,在豆瓣的会
期刊
“It’s over,唱片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即便是换一种什么新的收费方式,音乐按照收听来收费的时代也已经结束了,就是这样。”  北京中国大饭店大堂,巨鲸音乐网前CEO陈戈反复重申着这个观点。“就是这样”,是他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其中的无奈就像大堂里的香氛一样,若有若无,“我们这个行业的最根本问题是:裹足不前,没有分享到近十年突飞猛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红利。”  音乐一直在响着—就在我们说话的时
期刊
南瓜(王皓)学的是机电工程,一直做程序员,但是音乐始终如影随形:大学时开始搞乐队,1998年创办了介绍杭州本地乐队的声音网,1999 年开始做地下音乐演出。2003年的那个念头一闪而过,直到2007年,南瓜真正开始数字音乐的商业探索,创办虾米网。  “有时候觉得唱片行业不值得拯救。”南瓜觉得虾米网就是一个中国数字音乐商业模式探索实验室,市场有的都试过了,先后得到深创投和盛大的投资,但是一直没有实现
期刊
纪中展  微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  最近几个月来,搜狗花落谁家一直是业界的焦点,时不时就蹦出来搏版面。在这几方的博弈中,搜狐欲拒还迎半推半就,搜狗矢口否认,但又欲说还休;奇虎360、百度、阿里巴巴各家漫天放话意图搅乱一池春水。  此事最近终于要水落石出了。奇虎360在7月19日宣布,正在就收购搜狗与其母公司搜狐展开初期谈判,这笔交易预计可达14亿美元。但不知道对这则消息,搜狗CEO王小川会否还
期刊
2014年1月将是太平洋影音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成立35周年的纪念日。公司总经理赖秀薇正在为这个日子做准备。提起这件事时,她显得很谨慎,刻意避免了“庆祝”,而用了“纪念”这个词。毕竟中国内地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到现在,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96%。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被挤到了历史的墙角。在时代浪潮面前,即使是太平洋—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唱片公司,制造出中国第一个立体声盒带、第一张CD唱片的
期刊
北京驰  编剧,专栏作家。  一个挺私密的微信群,全是影视圈各路精英,实名聊天的那种,有一天邀请来一位新人,这其实是个老人了,是位做过若干著名片子的制片人。最近,她刚因一部热门电影而风生水起。各路神仙一通招呼,热门制片人客气地应酬,隔着微信都能看见那种满足的成功笑容。忽然,斜刺里一声冷笑,像古龙小说里自信出场的杀手那种。“某某某,原来是你啊。某部电影的钱怎么算的啊,投资商连个审计报告都没看见。电影
期刊
黄永是首度向世界披露北京非典疫情真相的《TIME》记者,他说:“2003年,我第一次觉得工作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我写给美国人看的文章总算影响到了中国人。”但没人知道他自年轻时便有自杀倾向,在一线采访SARS疫情,他从来不戴口罩,也不采用别的什么防护措施,“一方面自恃身强力壮,另一方面可能潜意识里也觉得,让我得这个病试试也挺好。”  我现在是个癌症患者,对时间的记忆有点错乱。  2003年我是美国《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