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这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正是由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使学生焕发出学习的活力,发掘出创造的潜质。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靠边站的自发式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当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时,及时引导,同时,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学法、悟法,并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
那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课堂道德讨论
课堂道德讨论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产生认知冲突,以便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的推理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较适合学校工作特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儿童设身处地地充当某一角色,对思想进行充分酝酿,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要实施课堂讨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课程条件,在适合实行的两难故事中,给学生充当更多角色的机会;其次是班级构成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发生冲突和互动;最后是教师行为条件,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和讨论的策略,会激化矛盾,布疑启发,循循善诱。
如教学《当冲突发生后》一课时,教师利用录象拍下了班级里真实的一幕:小明不小心将小红的铅笔盒碰到了地上,摔破了。小红该怎么办?怎样做才是宽容?由于这一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们较感兴趣,讨论也非常积极。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小红既可以原谅小明,也可以让小明照价赔偿。因为宽容并不是一味无条件的迁就,适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这样,一个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中迎刃而解。
二、课堂情境演示
创设情境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表象,达到与教材中人物、事件的情感交流,并激起情感共鸣,受到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课堂情境演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系列情境——“放学路上,你不小心撞了别人;在楼梯上,你遇见了正捧着本子准备去上课的老师;回家后,你想出去玩,可爷爷奶奶不允许,还唠叨个没完。”这时,你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原本应口头回答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表演,立刻生动地展现在了全班学生的面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课堂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教育者通过典型示范,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少年儿童富有理想,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上进的愿望,这是榜样示范法对他们起作用的心理教育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的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举动,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记得在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老师将内容引申到了最近几年杭城的建设中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为杭城建设所做的贡献,学生们有的拿着父母的获奖证书,有的拿着父母参与建设的工程的照片走上讲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从父母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与伟大,“长大要做个和父母一样出色的人”这一愿望在孩子心中悄悄地扎下了根。
四、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尽管在具体的培养中有知、情、意、行不同的开端,但行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针对这一规律,我在日常的思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了课外实践活动法,使学生们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如在教学《社区的共同设施》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社区调查,了解共同设施为社区居民生活带来的方便,让他们感受到要爱护共同设施。又如,《生活中的红绿灯》一课,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深印象,我特意请交警来校做安全讲座,用真实的、血淋淋的事例为学生敲响警钟。课后,我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路段协助指挥交通,通过实践,学生们深深感受到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安全意识。同时,也为交警的辛勤工作而感动。
责任编辑 龙建刚
那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课堂道德讨论
课堂道德讨论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产生认知冲突,以便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的推理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较适合学校工作特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儿童设身处地地充当某一角色,对思想进行充分酝酿,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要实施课堂讨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课程条件,在适合实行的两难故事中,给学生充当更多角色的机会;其次是班级构成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发生冲突和互动;最后是教师行为条件,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和讨论的策略,会激化矛盾,布疑启发,循循善诱。
如教学《当冲突发生后》一课时,教师利用录象拍下了班级里真实的一幕:小明不小心将小红的铅笔盒碰到了地上,摔破了。小红该怎么办?怎样做才是宽容?由于这一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们较感兴趣,讨论也非常积极。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小红既可以原谅小明,也可以让小明照价赔偿。因为宽容并不是一味无条件的迁就,适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这样,一个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中迎刃而解。
二、课堂情境演示
创设情境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表象,达到与教材中人物、事件的情感交流,并激起情感共鸣,受到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课堂情境演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系列情境——“放学路上,你不小心撞了别人;在楼梯上,你遇见了正捧着本子准备去上课的老师;回家后,你想出去玩,可爷爷奶奶不允许,还唠叨个没完。”这时,你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原本应口头回答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表演,立刻生动地展现在了全班学生的面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课堂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教育者通过典型示范,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少年儿童富有理想,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上进的愿望,这是榜样示范法对他们起作用的心理教育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的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举动,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记得在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老师将内容引申到了最近几年杭城的建设中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为杭城建设所做的贡献,学生们有的拿着父母的获奖证书,有的拿着父母参与建设的工程的照片走上讲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从父母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与伟大,“长大要做个和父母一样出色的人”这一愿望在孩子心中悄悄地扎下了根。
四、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知开始,以行结束。尽管在具体的培养中有知、情、意、行不同的开端,但行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针对这一规律,我在日常的思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了课外实践活动法,使学生们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如在教学《社区的共同设施》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社区调查,了解共同设施为社区居民生活带来的方便,让他们感受到要爱护共同设施。又如,《生活中的红绿灯》一课,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深印象,我特意请交警来校做安全讲座,用真实的、血淋淋的事例为学生敲响警钟。课后,我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路段协助指挥交通,通过实践,学生们深深感受到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安全意识。同时,也为交警的辛勤工作而感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