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李嘉诚
李嘉诚
1928年7月出生於广东潮州。11岁赴港,先後做过茶楼、钟表公司徒工及推销员。不到20岁,他便以7000美元创办长江塑胶厂,成为“塑胶花大王”。後投资房地产、金融、电信等行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凭藉超人的商业智慧,李嘉诚连续十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创造了罕见的经济奇蹟和商业神话。
Li Ka Shing,
Born in 1928 in Chiu Chow, Guangdong province in July 1928, he went to Hong Kong when he was 11 years old. He has once worked as apprentice and salesman of tea house and watch & Clock company. He established Cheung Kong Plastic Plant with USD7000 when he was less than 20 years old. Then he invested in the fileds of real-state, fina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etc., becoming the King Plastic and currently acts as the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Cheung Kong (Holdings) Limited, the chairman of Hutchison Whampoa Limited. With his super wisdom in business, Mr. Li has been rated as the riches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ound the word for ten years in succession, creating a rare economy miracle and business myth.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华人圈中几乎家喻户晓。尤其对香港人来说,李嘉诚就意味着财富。早在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誌《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近二十年间,尽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李嘉诚仍稳居华人首富的宝座,並一直佔据着个人财富世界百强中的一席。在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以18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华人。
当年,李嘉诚从潮州古城走进了香港。从香港西环的小塑胶厂走向新蒲岗,走向北角,进而走进香港中环的心臟地带皇後大道中的华人行,又从而走向世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几经风雨,终於找到了恰如其分的人生位置 :世界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经济战略学家。他是当代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见证人。在为香港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李嘉诚也充实、发展、完善、造就了自己。
关於李嘉诚的新闻、报道、文章、传记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所有的作者,祗为一个目的:通过对李嘉诚先生艰难中创业、困苦中经营、曲折中发展的回顾,发掘他在创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的髙尚情操,他的开创精神、艰苦精神和革新精神,以及他情繫华夏、缅怀故土,以中华的荣辱为荣辱,对故乡父老乡亲一往情深,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可贵品质。
《今日华人》编辑部记者经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主席办公室联繫,得到积极回应。该办对将李嘉诚先生事蹟录入《今日华人》专辑“感纫美意”,並提供了李嘉诚及其基金会、长江实业集团的相关信息。
据此成篇,以飨读者。
潜龙在渊拼搏飞天
1928年7月29日(农暦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以历史悠久、人文练达著称的粤东历史名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是清朝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拔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父亲李云经是一位小学校长。至李嘉诚出生时,家道已开始中落。幼年的李嘉诚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知书达理、聪明伶俐,5岁时进入小学学习,成绩突出,才华出众。但好景不长,不久祖父去世,家境越来越困难。父亲李云经教书的微薄收入,已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9年6月,李嘉诚十一岁那年,家乡遭到日本人的侵略,不幸沦陷。父亲祗好携带家小,背井离乡,流落到香港。李嘉诚在香港祗念了两年书,父亲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为了供养母亲、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十三岁的他毅然挑起了“小当家”的重担,辍学就业,踏入了纷繁複杂的社会。
开始,李嘉诚在一家玩具製造公司当推销员。失学的李嘉诚还利用工作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不到二十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後,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之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说起创业时的艰辛,李嘉诚感慨良多,他多次充满深情地提到:“当年长江塑胶厂,祗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的十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有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牀,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幹实幹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无论幹何事他都不辞劳苦,全力以赴。七年後,长江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1958年,胆大心细的李嘉诚看准时机,当机立断地把长江公司的业务转向了地产。由於股票和地产价格飞涨,长江实业得到迅速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他从汇丰银行购进了9千万股英资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佔和记黄埔公司22.4%的股权。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轰动了海外股市。此後,他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能控製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
李嘉诚另外拥有的两家香港挂牌公司是“香港电灯”和“嘉宏国际”。在经营投资策略上,李嘉诚可以说是目光如炬,几家公司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年年都有厚利可图。其後,李嘉诚还从事海外投资。
在内地,除了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外,他在1986年拨出四十亿港元在江苏无锡附近兴建了一座发电厂。1992年5月2日,又在深圳与国家有关方面联合成立了中外合资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同年8月份,又在上海金山集装箱码头投下巨资从事港口及码头建设。
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半个世纪来,李嘉诚先生从经营塑胶业、地产业到掌握多元化的集团业务,力挫群雄、不屈不挠,终於成为香港工商界的一条“猛龙”。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製的业务相当广泛,从地产、码头、银行、酒店以至通讯卫星等,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美国、向世界延伸,成为中国人的骄傲,炎黄子孙的自豪。
造福桑梓慰平生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先生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的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旅港多年,虽忙於商务,卻无时不思念国家,思恋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李嘉诚先生在给家乡政府的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髙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持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於乡梓幸福的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於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82万元全部由他无偿捐赠。“群众公寓”由10幢楼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先生造益民众的善举深表谢意。李嘉诚先生也为能给家乡父老尽力而深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先生又捐出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门诊部和住院部各科齐全,每天可接待三千例患者。这一善举,令家乡人民难忘。
李嘉诚先生十分关心中国残疾人事业,从1984年至1991年,先後捐赠1.06亿港元。中国残联专门编製了《李嘉诚先生专项捐款管理办法》和八个《专项任务书》,几年来已使成千上万的白内障、耳聋和智力障碍等患者受益。李先生在做如此重大善事的时候,坚持不宣扬自己。他和他属下集团於1991年捐资1亿港元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不作任何宣传,在该会一再要求下,到1993年才把这消息公开发布,《人民日报》说这是“迟发了两年的新闻”。1991年7月,广东地区遭受特大水災,災情十分严重,李嘉诚闻讯後,立即在“第一时间”回应祖国的召唤,以他属下“长江实业”等四家公司的名义,捐资5千万港元救災。他认为“身为中国人的香港人,”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利的方式来支援災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李嘉诚在祖国大陆的无偿捐款已累计超过30亿港元。
家乡人民对其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满怀敬意。当他捐建的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先生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报效祖国办汕大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後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往来奔波於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於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如今,李嘉诚先生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六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具有悠久历史的潮汕地区,人才荟萃。然而,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00餘万人口,卻没有一所大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潮州就有人呼籲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了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在文章中,他说:“潮州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於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蒲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碧绿田野,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髙架庭园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堪称一绝。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创办汕头大学和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髙水平的学府,无论是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汕大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嘉诚。邓小平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讚赏,在听取李嘉诚关於汕大建设和发展意见及要求後,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经过李嘉诚先生的鼎力相助及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汕头大学现已颇具规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正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
李嘉诚先生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在近几年间,他多次赴校,参加校董事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和办学意见,听课、巡视……每次到校都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
其毅力之超人、情之感人,由此可见。
沧海横流尽显超人本色
李嘉诚先生在香港有“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並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为富而仁、克己奉公的品德也深得人们爱戴与尊敬。
1990年元旦,与李嘉诚先生共同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伴侣庄月明不幸心臟病突发,撒手尘寰。在事业上斗志顽强的李嘉诚先生悲痛万分,潸然泪下。然而,为了如期参加汕头大学剪彩仪式,他抑製住个人的哀伤,及时赶到汕大。他说:“开幕式不应因我妻子的事而改期,以免连累成千上万的人”。由此可见他积极面对现实的顽强个性,以及顾全大局的精神。
香港财经记者与股评专家推崇李嘉诚先生的是他的克己奉公。多年来,他一直自掏腰包支付各董事的薪金;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返还公司;他在公司里不领薪水,每年祗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所有日用品,甚至连午餐也从不开公帐。
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廉价的手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他说:“我的生活享受,与30年前无異。”
李嘉诚先生有两个颇有才华的接班人。长子李泽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次子李泽楷毕业於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系。这两位“龙兄虎弟”已在李嘉诚的刻意栽培下成长起来了。
近来,李嘉诚先生已露退休之意。他说:“我初入社会工作,自1950年独资创办长江实业,直至今日,已工作了50多年,心境很疲劳,十分渴望休息。”
时至今日,李嘉诚先生的两位公子已在商界显露非凡才华。
成功秘诀诚信为本
半个世纪以来,李嘉诚以超人的智慧、胆识和毅力,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由一位家境贫苦的少年成长为闻名世界的商界巨子、超级富豪。他的成功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肯定。
李嘉诚先生究竟靠什麽“秘诀”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呢?
原来,这位教育界家庭成长出的商界巨人,平日很喜欢读书,中国古代贤哲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他影响较深。他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营养。他待人处事的原则就是“以诚相待、信誉第一”。他的座右铭是坚持“诚”、“义”、“信”三个字。也正是这些原则,为他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係,铺平了一条不断取得成功的道路。
三十年代末期在九龙仓控製权对包玉刚财团有着十分关键作用时,李嘉诚就因讲义气、重情谊而主动退出了竞争,而且将自己控製的10%股票全部转让给包玉刚,使包玉刚一举挫败英资财团,收购了九龙仓。包玉刚先生对此十分感激,两人从此情谊更加深笃。
李嘉诚先生不仅对朋友讲义气,重情谊,在商场上,对对手也尽量善意相待、讲究忠厚仁信。“置地”公司在房地产界与李嘉诚的“长实”本是宿敌,在地铁工程竞投中李嘉诚一举战胜了“置地”,掀掉了置地“土地王”的宝座。但在“置地”股价下挫连累其母公司怡和集团的股价时,李嘉诚虽然也暗地大量吸收了“怡和”的股票,祗要稍作努力,便可控製怡和集团,而控製了“怡和”也就控製了“置地”。这时“置地”上门找到李嘉诚,要求以髙出当时市价50%的股价买回他手中的股权,李嘉诚先生也慨然将所有掌握的股权让给“置地”,使“怡和”与“置地”均免於一死,对此“置地”与“怡和”皆感激不尽。
李嘉诚先生很讲“诚”、“信”、“义”,这三个字在他心目中要超过“名”和“利”的份量。
李嘉诚
李嘉诚
1928年7月出生於广东潮州。11岁赴港,先後做过茶楼、钟表公司徒工及推销员。不到20岁,他便以7000美元创办长江塑胶厂,成为“塑胶花大王”。後投资房地产、金融、电信等行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凭藉超人的商业智慧,李嘉诚连续十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创造了罕见的经济奇蹟和商业神话。
Li Ka Shing,
Born in 1928 in Chiu Chow, Guangdong province in July 1928, he went to Hong Kong when he was 11 years old. He has once worked as apprentice and salesman of tea house and watch & Clock company. He established Cheung Kong Plastic Plant with USD7000 when he was less than 20 years old. Then he invested in the fileds of real-state, fina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etc., becoming the King Plastic and currently acts as the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Cheung Kong (Holdings) Limited, the chairman of Hutchison Whampoa Limited. With his super wisdom in business, Mr. Li has been rated as the riches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ound the word for ten years in succession, creating a rare economy miracle and business myth.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华人圈中几乎家喻户晓。尤其对香港人来说,李嘉诚就意味着财富。早在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誌《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近二十年间,尽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李嘉诚仍稳居华人首富的宝座,並一直佔据着个人财富世界百强中的一席。在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以18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华人。
当年,李嘉诚从潮州古城走进了香港。从香港西环的小塑胶厂走向新蒲岗,走向北角,进而走进香港中环的心臟地带皇後大道中的华人行,又从而走向世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几经风雨,终於找到了恰如其分的人生位置 :世界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经济战略学家。他是当代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见证人。在为香港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李嘉诚也充实、发展、完善、造就了自己。
关於李嘉诚的新闻、报道、文章、传记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所有的作者,祗为一个目的:通过对李嘉诚先生艰难中创业、困苦中经营、曲折中发展的回顾,发掘他在创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的髙尚情操,他的开创精神、艰苦精神和革新精神,以及他情繫华夏、缅怀故土,以中华的荣辱为荣辱,对故乡父老乡亲一往情深,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可贵品质。
《今日华人》编辑部记者经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主席办公室联繫,得到积极回应。该办对将李嘉诚先生事蹟录入《今日华人》专辑“感纫美意”,並提供了李嘉诚及其基金会、长江实业集团的相关信息。
据此成篇,以飨读者。
潜龙在渊拼搏飞天
1928年7月29日(农暦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以历史悠久、人文练达著称的粤东历史名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是清朝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拔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父亲李云经是一位小学校长。至李嘉诚出生时,家道已开始中落。幼年的李嘉诚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知书达理、聪明伶俐,5岁时进入小学学习,成绩突出,才华出众。但好景不长,不久祖父去世,家境越来越困难。父亲李云经教书的微薄收入,已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9年6月,李嘉诚十一岁那年,家乡遭到日本人的侵略,不幸沦陷。父亲祗好携带家小,背井离乡,流落到香港。李嘉诚在香港祗念了两年书,父亲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为了供养母亲、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十三岁的他毅然挑起了“小当家”的重担,辍学就业,踏入了纷繁複杂的社会。
开始,李嘉诚在一家玩具製造公司当推销员。失学的李嘉诚还利用工作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不到二十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後,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之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说起创业时的艰辛,李嘉诚感慨良多,他多次充满深情地提到:“当年长江塑胶厂,祗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的十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有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牀,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幹实幹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无论幹何事他都不辞劳苦,全力以赴。七年後,长江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1958年,胆大心细的李嘉诚看准时机,当机立断地把长江公司的业务转向了地产。由於股票和地产价格飞涨,长江实业得到迅速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他从汇丰银行购进了9千万股英资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佔和记黄埔公司22.4%的股权。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轰动了海外股市。此後,他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能控製英资财团的华资集团。
李嘉诚另外拥有的两家香港挂牌公司是“香港电灯”和“嘉宏国际”。在经营投资策略上,李嘉诚可以说是目光如炬,几家公司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年年都有厚利可图。其後,李嘉诚还从事海外投资。
在内地,除了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外,他在1986年拨出四十亿港元在江苏无锡附近兴建了一座发电厂。1992年5月2日,又在深圳与国家有关方面联合成立了中外合资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同年8月份,又在上海金山集装箱码头投下巨资从事港口及码头建设。
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半个世纪来,李嘉诚先生从经营塑胶业、地产业到掌握多元化的集团业务,力挫群雄、不屈不挠,终於成为香港工商界的一条“猛龙”。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製的业务相当广泛,从地产、码头、银行、酒店以至通讯卫星等,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美国、向世界延伸,成为中国人的骄傲,炎黄子孙的自豪。
造福桑梓慰平生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先生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的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旅港多年,虽忙於商务,卻无时不思念国家,思恋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李嘉诚先生在给家乡政府的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髙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持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於乡梓幸福的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於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82万元全部由他无偿捐赠。“群众公寓”由10幢楼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先生造益民众的善举深表谢意。李嘉诚先生也为能给家乡父老尽力而深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先生又捐出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门诊部和住院部各科齐全,每天可接待三千例患者。这一善举,令家乡人民难忘。
李嘉诚先生十分关心中国残疾人事业,从1984年至1991年,先後捐赠1.06亿港元。中国残联专门编製了《李嘉诚先生专项捐款管理办法》和八个《专项任务书》,几年来已使成千上万的白内障、耳聋和智力障碍等患者受益。李先生在做如此重大善事的时候,坚持不宣扬自己。他和他属下集团於1991年捐资1亿港元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不作任何宣传,在该会一再要求下,到1993年才把这消息公开发布,《人民日报》说这是“迟发了两年的新闻”。1991年7月,广东地区遭受特大水災,災情十分严重,李嘉诚闻讯後,立即在“第一时间”回应祖国的召唤,以他属下“长江实业”等四家公司的名义,捐资5千万港元救災。他认为“身为中国人的香港人,”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利的方式来支援災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李嘉诚在祖国大陆的无偿捐款已累计超过30亿港元。
家乡人民对其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满怀敬意。当他捐建的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先生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报效祖国办汕大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後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往来奔波於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於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
如今,李嘉诚先生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六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具有悠久历史的潮汕地区,人才荟萃。然而,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00餘万人口,卻没有一所大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潮州就有人呼籲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了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在文章中,他说:“潮州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於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蒲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碧绿田野,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髙架庭园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堪称一绝。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创办汕头大学和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髙水平的学府,无论是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汕大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嘉诚。邓小平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讚赏,在听取李嘉诚关於汕大建设和发展意见及要求後,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经过李嘉诚先生的鼎力相助及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汕头大学现已颇具规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正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
李嘉诚先生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在近几年间,他多次赴校,参加校董事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和办学意见,听课、巡视……每次到校都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
其毅力之超人、情之感人,由此可见。
沧海横流尽显超人本色
李嘉诚先生在香港有“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並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为富而仁、克己奉公的品德也深得人们爱戴与尊敬。
1990年元旦,与李嘉诚先生共同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伴侣庄月明不幸心臟病突发,撒手尘寰。在事业上斗志顽强的李嘉诚先生悲痛万分,潸然泪下。然而,为了如期参加汕头大学剪彩仪式,他抑製住个人的哀伤,及时赶到汕大。他说:“开幕式不应因我妻子的事而改期,以免连累成千上万的人”。由此可见他积极面对现实的顽强个性,以及顾全大局的精神。
香港财经记者与股评专家推崇李嘉诚先生的是他的克己奉公。多年来,他一直自掏腰包支付各董事的薪金;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返还公司;他在公司里不领薪水,每年祗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所有日用品,甚至连午餐也从不开公帐。
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廉价的手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他说:“我的生活享受,与30年前无異。”
李嘉诚先生有两个颇有才华的接班人。长子李泽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次子李泽楷毕业於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系。这两位“龙兄虎弟”已在李嘉诚的刻意栽培下成长起来了。
近来,李嘉诚先生已露退休之意。他说:“我初入社会工作,自1950年独资创办长江实业,直至今日,已工作了50多年,心境很疲劳,十分渴望休息。”
时至今日,李嘉诚先生的两位公子已在商界显露非凡才华。
成功秘诀诚信为本
半个世纪以来,李嘉诚以超人的智慧、胆识和毅力,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由一位家境贫苦的少年成长为闻名世界的商界巨子、超级富豪。他的成功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肯定。
李嘉诚先生究竟靠什麽“秘诀”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呢?
原来,这位教育界家庭成长出的商界巨人,平日很喜欢读书,中国古代贤哲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他影响较深。他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营养。他待人处事的原则就是“以诚相待、信誉第一”。他的座右铭是坚持“诚”、“义”、“信”三个字。也正是这些原则,为他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係,铺平了一条不断取得成功的道路。
三十年代末期在九龙仓控製权对包玉刚财团有着十分关键作用时,李嘉诚就因讲义气、重情谊而主动退出了竞争,而且将自己控製的10%股票全部转让给包玉刚,使包玉刚一举挫败英资财团,收购了九龙仓。包玉刚先生对此十分感激,两人从此情谊更加深笃。
李嘉诚先生不仅对朋友讲义气,重情谊,在商场上,对对手也尽量善意相待、讲究忠厚仁信。“置地”公司在房地产界与李嘉诚的“长实”本是宿敌,在地铁工程竞投中李嘉诚一举战胜了“置地”,掀掉了置地“土地王”的宝座。但在“置地”股价下挫连累其母公司怡和集团的股价时,李嘉诚虽然也暗地大量吸收了“怡和”的股票,祗要稍作努力,便可控製怡和集团,而控製了“怡和”也就控製了“置地”。这时“置地”上门找到李嘉诚,要求以髙出当时市价50%的股价买回他手中的股权,李嘉诚先生也慨然将所有掌握的股权让给“置地”,使“怡和”与“置地”均免於一死,对此“置地”与“怡和”皆感激不尽。
李嘉诚先生很讲“诚”、“信”、“义”,这三个字在他心目中要超过“名”和“利”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