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实现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所以,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是促进我国广大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实现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问题
1.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创新欲望不强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少企业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是“要我创新”,而不是“我要创新”。另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创新带给企业的实际收益往往又不明显,导致企业缺乏强烈的创新动机。
2.企业的技术投资明显不足,科技投资结构亟待改善。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投入有了飞速增长,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统计,我国企业的R&D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5%,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投资主体错位,有关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三个阶段即科研、中试和批量生产的投资比例应为1:10:100,而我国企业的这一比例为1:0.1:100,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投资主体由企业承担,而在我国是由政府承担。
3.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人员缺乏,企业科研条件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与成功。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它对企业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许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下、企业技术人员匿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举步维艰。
4.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手段,承担的风险压力过大。技术创新是一项充满高风险性的活动,我国企业大部分实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而在制定技术创新决策时很慎重,高风险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
5.缺乏完善、健全的保护和鼓励措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技术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措施和法律法规,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仍不尽如人意,如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政策和管理模式等,都不利于企业创新的有效持续进行。
二、实现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我国经济长期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所以在不少企业领导者头脑中,粗放型经营的思维定势仍很强大,依然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企、轻内涵的思想。这种观念上的定势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步入集约化经营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认识,改变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对于技术创新的看法,牢固树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思想,以此作为企业战略的指导原则。其次,应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主体地位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创新什么,开发什么,研究什么,应该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来决策。我国每年大约有35000多项科研成果,但转化率很低,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样品阶段,工程化水平很低,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研究项目的确定并不是从企业自身的竞争需要出发,确定项目的决策主体不对。
2.拓宽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因此,解决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金瓶颈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企业不但必须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加自身的技术开发投入,同时也要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而且,企业的技术投资结构应该按照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比例进行调整优化,适当加大中试环节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化和产业化。
3.加强科研条件产业化建设,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条件落后和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大障碍。由于我国企业的资金普遍不足,所以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科研条件落后等问题显然不够,产业化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科研条件产业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主要应加强企业自身人才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另外,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鼓励企业外部的科技人员流向企业,以此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素质。
4.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努力降低创新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实质是建立适应集约经营的技术创新模式。重点是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产学研”三方优势的互补,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在“产学研”合作中,中心是产业,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合作的目标是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且由于生产、技术、市场各方优势的融合,技术创新风险也大大降低。
5.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宏观配套措施,优化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其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制定推动政策和法规。其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使他们成为领导企业创新活动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促进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作者单位:青岛建工学院)
一、实现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问题
1.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创新欲望不强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少企业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是“要我创新”,而不是“我要创新”。另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创新带给企业的实际收益往往又不明显,导致企业缺乏强烈的创新动机。
2.企业的技术投资明显不足,科技投资结构亟待改善。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投入有了飞速增长,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统计,我国企业的R&D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5%,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投资主体错位,有关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三个阶段即科研、中试和批量生产的投资比例应为1:10:100,而我国企业的这一比例为1:0.1:100,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投资主体由企业承担,而在我国是由政府承担。
3.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人员缺乏,企业科研条件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与成功。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它对企业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许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下、企业技术人员匿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举步维艰。
4.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手段,承担的风险压力过大。技术创新是一项充满高风险性的活动,我国企业大部分实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而在制定技术创新决策时很慎重,高风险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
5.缺乏完善、健全的保护和鼓励措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技术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措施和法律法规,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仍不尽如人意,如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政策和管理模式等,都不利于企业创新的有效持续进行。
二、实现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我国经济长期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所以在不少企业领导者头脑中,粗放型经营的思维定势仍很强大,依然存在着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企、轻内涵的思想。这种观念上的定势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步入集约化经营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认识,改变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对于技术创新的看法,牢固树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思想,以此作为企业战略的指导原则。其次,应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主体地位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创新什么,开发什么,研究什么,应该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来决策。我国每年大约有35000多项科研成果,但转化率很低,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样品阶段,工程化水平很低,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研究项目的确定并不是从企业自身的竞争需要出发,确定项目的决策主体不对。
2.拓宽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因此,解决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金瓶颈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企业不但必须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加自身的技术开发投入,同时也要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而且,企业的技术投资结构应该按照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比例进行调整优化,适当加大中试环节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化和产业化。
3.加强科研条件产业化建设,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条件落后和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大障碍。由于我国企业的资金普遍不足,所以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科研条件落后等问题显然不够,产业化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科研条件产业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企业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主要应加强企业自身人才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另外,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鼓励企业外部的科技人员流向企业,以此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素质。
4.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努力降低创新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实质是建立适应集约经营的技术创新模式。重点是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产学研”三方优势的互补,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在“产学研”合作中,中心是产业,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合作的目标是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且由于生产、技术、市场各方优势的融合,技术创新风险也大大降低。
5.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宏观配套措施,优化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其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制定推动政策和法规。其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使他们成为领导企业创新活动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促进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作者单位:青岛建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