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汉俊对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看法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漢俊认为中国应该打破儒家对人们的思想统治,改变之前压抑人性、等级观念的旧道德,学习老子“打破桎梏”,追求自由的“新道德”
  关键词:李汉俊;道德;老子;孔子
  李汉俊认为,中国从封建社会一直到近代这两千多年以来,都是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支配,儒家主张压抑人的天性,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旧道德。而与此相对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人的天性。
  他在1920年刊登在刊物《建设》上的文章《改造要全部改造》中,着重对比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文章开头,李汉俊先论述了道德、法律、制度的起源及这三者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在人类起源之时,为了抵御野兽、获取食物等原因,不得不“连起群来图抵御”,由此便形成了社会。而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弱者是处于少数强者的保护之下的,既然在其保护之下,就不得不听从强者的安排。强者“必定要生出野心,想来自私,想来奴隶弱者”,勉强弱者违反自然、灭绝人本性,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的手段”。而这个强者所立的约束,就是制度的起源。在这里,李汉俊把制度比喻為困住人的框架,但是有的人还可以从框架的空子中钻出去,追随自己的天性。因而,“有个这个制度就不能不有维持这个制度的道德”。道德相当于围绕在制度框架上的网,“它还只是个网子,还是有空隙的”,可见,光靠道德还是不够的,需要有“来惩罚不守这个制度,不守这个道德的人的法律来补充”,法律由此产生。但是这三者之中,只有道德是真正支配着人的思想的,我们的传统道德是在压抑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又往往驱使着人想方设法钻出“道德”这个牢笼。于是,道德只能“愈加扩张,愈加坚固”,由制度、道德、法律三者织成的“圈套”,也由大变小,“到今天竟变成一个无点空隙的死牢”了。
  在这里,李汉俊批判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有着森严的等级观念,表现在下级对上级、妇女对丈夫、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我们这些后来的孝子孝孙,不敢怀疑他们的遗训,不敢议论他们的对不对”,到最后反而成了习惯,“反弄到不受压制,不受束缚不好过的样子”,这就使中国人丢掉了怀疑和反思的精神。接着,李汉俊又谈起现在中国社会的这个“旧道德”。他针对有些人拿道德当做真理的观点予以批驳,认为真理也是有范围的,它在“证实以外的现象的道理的时候”,就不是真理了。他认为人类自有生以来都是以“人类要生存”、“人类的理想是在求幸福”作为基础的,之前的旧道德在当时的时代里是为了维持秩序,维持人类的幸福。但是在现在旧道德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压抑人性、使人痛苦的“死牢”,因而就需要“另外立个使人的本性、自然性自由发展”的“新道德”。
  对于“新道德”,李汉俊用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来解释,即“无为”和“返本归真”。首先,他澄清了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无为”不是不做事,“返本归真”也不是“返古”。他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加人工,不加勉强,不加圈套于人”的追随人的本性的意思,是不要有太多限制人本性的条条框框。他强调,“老子是极端主张人做事的,主张人拼命的,奋斗的”。因为,老子主张“返本归真”,是主张人应该“打破环境返自然,打破圈套归人的本性”,“是叫人在精神上打破现状”,这是需要人去努力奋斗才能做得到的。因此,老子的无为并非是让人不作为。
  李汉俊认为,中国现在正是缺少老子这种对于现存制度、法律和道德的怀疑精神,因为老子“将人单独的研究了,懂了人的本性、自然性”,而孔子则是研究了“环境里面的人”,即教人如何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做人,最后就导致了“缩小圈套,缩小网眼”,最后形成死牢,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提倡“新道德”。这里,他解释了所谓的“新道德”就是“虚无——无为——返本归真”,即先抛弃旧道德,然后打破桎梏,最后顺应本性,实现思想上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李汉俊.改造要全部改造[J].建设.1920(1).
  [2]田子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册[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少儿报刊,顾名思义,是专门为儿童创办、编辑的连续性出版物,它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位好朋友,彼此相伴,分享成长。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少儿报刊市场,各家刊社纷纷在技术、设备、品牌、规模上较劲比拼,如何能在多元化的市场中独树一帜,笔者从栏目内容、活动策划、多媒体创新、书刊互动四大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少儿报刊;数字化;品牌  一、内容为王,打造核心竞争力  内容是少儿报刊经营的关键,也是打造品牌的
期刊
摘 要: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本文在张贤亮小说的基础上,从方言的角度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探讨张贤亮笔下运用方言所展示的西北乡土风貌,所折射的生产生活民俗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方言;张贤亮;乡土风貌;人物形象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凝结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特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风俗与民情。小说中使用方言能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有助于塑造更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更浓厚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方针的推行,教育界的改革工作如火如荼。文学作品赏析因其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打好语文内涵教育基础以及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优势,使得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成了当前各中职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赏析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的赏析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涵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基础;文学作品赏析;综合素质  我国“新课改”方针中亦明确要求各中职语文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本文分析了如何努力做好“加减乘除”的大文章:加法即投资、需求、创新;减法即淘汰落后产能;乘法即创新驱动;除法即市场化程度。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减乘除”  一、引言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东北等老
期刊
摘 要:国学典籍中有大量带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往往因为找不到与之完全对等的意象,这类文化空缺词成为翻译中的难点。本文旨在从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楚辞》译本出发,探究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有保留形象直译、保留形象释义、改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这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让外国读者更好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  关键词:国学典籍;文化空缺;《楚辞》翻译  中华文化千古一系,万古一脉,在世界文化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学生、改造学生,使大学生在正确思想与理论指导下获得成长与进步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朝着这一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增强,以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下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培养新时期优秀社会主义栋梁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
期刊
摘 要:生态道德是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的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将友善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友善新的内涵,这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友善,更是人与自然的友善,面对资源日趋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完善科学的生态道德的协同教育机制,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
期刊
摘 要:老舍先生在《离婚》中刻画了知识女性与传统女性这两组女性形象,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组女性形象称作新女性与旧女性,文中的旧女性被旧社会的男权主义肆意蹂躏,他们的生命意识几近沦丧;文中的新女性每天在落后思想与精神压迫的困境中挣扎。文中的女性饱受男权主义与封建社会旧道德的压迫,两类女性都展现出了在婚姻中相似的情感依附以及生存需求。小说中刻画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指证了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缺乏,是由于愚弱的精神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形势,以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学生就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作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整体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致。本文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为例,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业教育氛围等几方面对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院校;学生创业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打
期刊
摘 要:国有资产指的是国家拥有并且能够为国家提供效益的经济资源。国有资产的使用涉及到众多重要领域,例如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等,因此,对于国家资产的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各个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直被国家所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我国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并不理想,其中包含着诸多问题,各个单位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并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