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经济后盾,供子女上学、盖房子……农村很多年轻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在城市,孩子教育费用过高,生活消费水平偏高……加上他们本身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将孩子安顿在家,由孩子的祖父、外祖父或是其他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衍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大量留守儿童的增加,导致出现“父母在外打工创业揪心,临时监护人教养闹心,社会关注教育问题担心”的社会现象。留守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监护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失缺的“三失”问题,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在生活上细心呵护,学习上耐心辅导,及时沟通。给留守儿童点亮心灯,指引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益的探索
我是一名农村学校的小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寄宿班的班主任。我班的学生大多是离校较远的学生,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双亲或是单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下问题:
1.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低。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以前都是带着孩子出去打工,但打工的地方不断更换,孩子就读的学校也不断变化,孩子根本就适应不过来。于是只好放在家里读寄学,但本地的教材与外地的教材又不同,所以基础差加上教材不同,一般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本跟不上。再加上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在家里,他们又不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低,且难以提高,这成了老师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安全出现真空,隐患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而留守在家的儿童,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安全隐患更大。特别是近年207线的扩修,高速公路的修建,路面坑洼,车流量较大,加之有的回家较远且山路崎岖,小孩又喜欢嬉戏玩耍,交通安全令人担忧。
3.缺乏亲情和道德观念,毛病多。由于外出的父母(以往沿海城市如浙江、广东居多)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大多为体力活或经营点小生意,回家成本较大,所以回家的频率极低。留守子女缺乏足够的交流,关爱和指导,使留守子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亲情意识淡化,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培养、性格形成的转型时期,其身边的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使他们极易形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
4.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多。充当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受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局限,在认知以及心理上和他们监护的孙辈之间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代沟。本身就年老体迈,加上一些家务活,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这样,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中种种心理疾病如: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等,一旦形成畸形的心理,要想矫正甚是艰难。
如何使留守儿童享受亲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的“三失”变成“三有”,结合实际情况,我对一个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摸清情况 建立成长档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任一个班,首先是摸清留守儿童的的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特别是其父母的详细情况的了解不容忽视。因为虽然父母不在家,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是最亲密、最有默契的,能够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更有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摸清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摸清了各方面的情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二、细心呵护 关注生活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用诚心打动其心。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让孩子们在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保持愉快的生活信念,是安心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初到学校,孩子们的一切都不习惯,首先要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告诉他们在哪里吃饭,哪里睡觉,手把手的教他们洗澡、洗脸,课后带他们玩游戏,看电视等,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使他们不再因为陌生而害怕。记得一个叫亮亮的学生,第一次来读寄学。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总是能闻到一股臭味,有学生说亮亮将大便拉在身上了,看着孩子窘红的脸,我马上知道了他们说的肯定是真的。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不使他尴尬,我马上将亮亮喊到办公室,细细地问情况。刚开始,那孩子还不承认,我说:“孩子,老师的小宝宝也经常拉大便在身上,都是我给他换的尿片,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就算拉在了身上,老师可以陪你一起去洗的……”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孩子终于打开了最后的防线,哭着说:“老师,昨天晚上我不敢起床上厕所,就把大便拉在了身上,但又不敢讲。”我说:“下次你可以叫同床的同学陪你去来。来,老师带你去换裤子。”我没有显现出一丝嘲笑的表情,拉着他的手去浴室换洗干净。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到:老师,我真想叫你一声妈妈。对老师来说,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我更高兴的是那次以后,这孩子更亲近我了,一有什么心事都和我讲,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耐心辅导 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家庭的教养等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高低也是正常现象。但有些学生只要肯努力,有更好的学习辅导,是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奇朗以前随父母在广东就读,二年级时,父母发现他的成绩不好,决定转回本地就读,将其托付给外婆后两口子又挥师南下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基础又不好,他学习起来很吃力。第一次小考,他的语文没及格,我焦急万分,决定给他补课。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他学习,从拼音入手,辅导做好作业,复习好当天所学内容,第二天要上的课预先给他开小灶。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期中考试时他语文考了68分,家长打电话来询问成绩时,激动不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肯下功夫,我想从每个学生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耐心辅导,铁杵定能磨成针。
四、架设桥梁 沟通思想情感
父母外出务工减少了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减少了与孩子思想的溝通,往往因为距离遥远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长期的情感压抑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多架设“桥梁”,可以在某些特别的日子开展亲情活动,如父亲节或母亲节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书信大赛。在校刊《心梦》上就刊登了一个学生的催人泪下的《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同时其父母给他的回信也刊登在一起,更是感人肺腑,许多孩子包括老师都感动得流泪了。倾听了父母的殷切期望,看到了父母打工的艰辛,哪一个孩子不会震撼,不会受到心灵的洗礼,不会痛定思痛改头换面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呢。“亲子面对面”,受益更大的还是孩子本人,与父母的深情沟通,所有的困惑或阴霾全会一扫而光,更加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生活,学习上也会更加努力。父母不在身边却依然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又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有心理障碍,怎么不会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呢?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我们为孩子点亮那种心灯,让他们本来阴晦的世界充满阳光,让孩子们不再孤单害怕,信心满怀和其他孩子一样演绎精彩人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益的探索
我是一名农村学校的小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寄宿班的班主任。我班的学生大多是离校较远的学生,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双亲或是单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下问题:
1.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低。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以前都是带着孩子出去打工,但打工的地方不断更换,孩子就读的学校也不断变化,孩子根本就适应不过来。于是只好放在家里读寄学,但本地的教材与外地的教材又不同,所以基础差加上教材不同,一般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本跟不上。再加上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在家里,他们又不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低,且难以提高,这成了老师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安全出现真空,隐患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而留守在家的儿童,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安全隐患更大。特别是近年207线的扩修,高速公路的修建,路面坑洼,车流量较大,加之有的回家较远且山路崎岖,小孩又喜欢嬉戏玩耍,交通安全令人担忧。
3.缺乏亲情和道德观念,毛病多。由于外出的父母(以往沿海城市如浙江、广东居多)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大多为体力活或经营点小生意,回家成本较大,所以回家的频率极低。留守子女缺乏足够的交流,关爱和指导,使留守子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亲情意识淡化,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培养、性格形成的转型时期,其身边的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使他们极易形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
4.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多。充当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受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局限,在认知以及心理上和他们监护的孙辈之间都不可避免会产生代沟。本身就年老体迈,加上一些家务活,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这样,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中种种心理疾病如: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等,一旦形成畸形的心理,要想矫正甚是艰难。
如何使留守儿童享受亲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的“三失”变成“三有”,结合实际情况,我对一个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摸清情况 建立成长档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任一个班,首先是摸清留守儿童的的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特别是其父母的详细情况的了解不容忽视。因为虽然父母不在家,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是最亲密、最有默契的,能够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更有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摸清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摸清了各方面的情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二、细心呵护 关注生活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用诚心打动其心。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生活习惯,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让孩子们在校也能感觉到家的温暖,保持愉快的生活信念,是安心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初到学校,孩子们的一切都不习惯,首先要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告诉他们在哪里吃饭,哪里睡觉,手把手的教他们洗澡、洗脸,课后带他们玩游戏,看电视等,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使他们不再因为陌生而害怕。记得一个叫亮亮的学生,第一次来读寄学。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总是能闻到一股臭味,有学生说亮亮将大便拉在身上了,看着孩子窘红的脸,我马上知道了他们说的肯定是真的。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不使他尴尬,我马上将亮亮喊到办公室,细细地问情况。刚开始,那孩子还不承认,我说:“孩子,老师的小宝宝也经常拉大便在身上,都是我给他换的尿片,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就算拉在了身上,老师可以陪你一起去洗的……”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孩子终于打开了最后的防线,哭着说:“老师,昨天晚上我不敢起床上厕所,就把大便拉在了身上,但又不敢讲。”我说:“下次你可以叫同床的同学陪你去来。来,老师带你去换裤子。”我没有显现出一丝嘲笑的表情,拉着他的手去浴室换洗干净。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到:老师,我真想叫你一声妈妈。对老师来说,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我更高兴的是那次以后,这孩子更亲近我了,一有什么心事都和我讲,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耐心辅导 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家庭的教养等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高低也是正常现象。但有些学生只要肯努力,有更好的学习辅导,是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奇朗以前随父母在广东就读,二年级时,父母发现他的成绩不好,决定转回本地就读,将其托付给外婆后两口子又挥师南下了。因为教材版本不同,基础又不好,他学习起来很吃力。第一次小考,他的语文没及格,我焦急万分,决定给他补课。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他学习,从拼音入手,辅导做好作业,复习好当天所学内容,第二天要上的课预先给他开小灶。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期中考试时他语文考了68分,家长打电话来询问成绩时,激动不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肯下功夫,我想从每个学生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耐心辅导,铁杵定能磨成针。
四、架设桥梁 沟通思想情感
父母外出务工减少了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减少了与孩子思想的溝通,往往因为距离遥远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长期的情感压抑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多架设“桥梁”,可以在某些特别的日子开展亲情活动,如父亲节或母亲节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书信大赛。在校刊《心梦》上就刊登了一个学生的催人泪下的《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同时其父母给他的回信也刊登在一起,更是感人肺腑,许多孩子包括老师都感动得流泪了。倾听了父母的殷切期望,看到了父母打工的艰辛,哪一个孩子不会震撼,不会受到心灵的洗礼,不会痛定思痛改头换面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呢。“亲子面对面”,受益更大的还是孩子本人,与父母的深情沟通,所有的困惑或阴霾全会一扫而光,更加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生活,学习上也会更加努力。父母不在身边却依然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又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有心理障碍,怎么不会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呢?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我们为孩子点亮那种心灯,让他们本来阴晦的世界充满阳光,让孩子们不再孤单害怕,信心满怀和其他孩子一样演绎精彩人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