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学科整体规划提出参照体系,为地方高校艺术学科建设贯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构了指导思想。结合艺术教育实际面临的问题,定位学科建设培养目标。摆正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完善有利于艺术管理的考核机制,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和学术能力,构建艺术人才实习、就业、创业平台是目前培养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艺术教育
这个时代和未来时代的竞争在于思想。从战略上而言,国家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科学文化的整体规划,意在振兴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复兴之路需要心智与品性的完全人去实现。“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王国维在20年代阐述的完全之人具备真美善三德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理想人才写照。有德之士,智性思维、审美意趣关乎所见世界的认知,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乃至观念更新。关乎教育,更是关涉艺术教育匹配时代挑战的核心议题。
艺术对人类一切创造性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所说“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如下要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艺术教育的本体是艺术,艺术的性质决定艺术教育建设。合理的学科体系源于艺术的性质。
为今之计,藉着“双一流”学科发展契机,盘点校内现有优势力量,确立艺术学科高端建设方向。从基础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进阶,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是目前宁波市艺术学科向着一流标杆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一、宁波大学“双一流”艺术学科路径建设
“双一流”建设为大学今后发展以及学科整体规划提供了参照体系。这是发展的基本起点,是衡量评定的方法与手段,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灵敏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艺这些品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首先定位学科培养坐标系,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发展目标,确立宁波大学艺术学科在省内及邻近省、市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综合型大学的艺术学科建设更需营造良好的艺术学科氛围,摆正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的关系。艺术教育理念,根植于浙东文化土壤,以城区家园情怀为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置身于智慧城市发展序列,建设新型现代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立足于宁波地域文化,与都市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结合宁波经济发展形势,因地制宜谋求专业特色。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探究往昔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学术体验和学术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艺术专业知识的整体意识,突破单一学科学术交流的思维定式,拓展学科视野。
此外,调整专业框架结构,契合现代智能科技综合功效与新型技术发展的总体进程。艺术智性思维充盈设计理念,艺术学科建设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前沿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计研究之中,研究设计发挥本土企业及高校在学科领域内的特点。
二、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核心问题解析
首当其冲的是一流艺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资助青年教师计划的有序实施,稳健均衡培养师资力量。显然,超高水平、青年英才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海外优质专业师资和高层次人才是提升校内现有师资教学科研能力的活性因子,提高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力。突破艺术学科的内部教学、科研领域的僵局,改变固有的学科认知体系。
显现艺术学科发展软实力,即学术影响力问题。学术人才聚集形成学术研究阵营,是创建双一流大学主要标杆。艺术教育当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互为果效,平等对待文字学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创作两种形式的科研。建构与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宜的、科学、有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双一流”评价指标为基石,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每年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论坛,加强国际、国内艺术专题研讨,共同探索研究未来艺术教育的机遇与举措,提升宁波市的艺术学术综合实力。
另外,学科框架结构及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知识传承方面,必须将具有联系的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群体。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特专业交叉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群体教学、科研、学术的指标考核更需要兼顾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轻理论重创作,轻创作重理论都容易偏行己路,导致内部失衡。
艺术学科硕士点的审批获得了一个教学重大转向的机遇,尤其对人文、艺术和技术等不同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体系更应置于灵活、开放、动态发展的教学模式之中,与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路径设置相适应。
三、艺术人才相匹配的实习、就业、创业平台构建
随着艺术设计向数字媒体设计方向转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将更多地向互联网在线培养方式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地方高校的联合有助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理念为导向,吸引企业与高校入驻,共建创业平台。进驻园区的企业为高校相关艺术创业提供机会,高校在园区内设立工作室,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创业相互融合。
宁波都市建设新格局下,大学城、科技园建设研究显示,具备智性思维、高超技艺、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加速区域内艺术、科技成果转化。艺术教育应与智慧城市发展相匹配,政府职能部门对艺术设计、创新创意人才提供相应的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多方共赢建构专业型艺术人才就业、创业平台,有助于拓展艺术人才培养途径。
当今社会的就业观念已然法生了巨大变革。艺术人才资源有效流动可通过政府搭建共享信息平台,提供方便就业方和雇主相互识别供需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造成双方搜索成本加剧,导致就业决策失灵与失效。藉着“双一流”建设的外在推动力,有效地发展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等建设,为城市发展现实决策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四、结语
“双一流”构建了一个思想高度的教育发展部署,并由此提出依靠文化和艺术这类软实力在中国强国之路行进中精神力量的呼召。思想引领大学精神,精神生发意志品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光耀下的艺术智识引领心灵高度。若以完整的生命角度看过往、观现实,展未来,便能得以格物致知,通达诚意正心修身。“双一流”大学建设徐徐展开之际,期待以此为契机,以艺术学科建设而生发的艺术活动提升智性意趣、知觉技能乃至品质感,以艺术所激发的智慧回应所处时代环境的关键节点。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与教育[J].艺术教育,2013(7)6-10.
[2]曹意强.艺术教育与创意时代.[J]新美术.2013(7)3-12
[3]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4-6.
作者简介:蕢华芬(1975—),女,汉族,宁波人,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管理、艺术理论。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艺术教育
这个时代和未来时代的竞争在于思想。从战略上而言,国家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科学文化的整体规划,意在振兴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复兴之路需要心智与品性的完全人去实现。“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王国维在20年代阐述的完全之人具备真美善三德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理想人才写照。有德之士,智性思维、审美意趣关乎所见世界的认知,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乃至观念更新。关乎教育,更是关涉艺术教育匹配时代挑战的核心议题。
艺术对人类一切创造性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所说“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如下要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艺术教育的本体是艺术,艺术的性质决定艺术教育建设。合理的学科体系源于艺术的性质。
为今之计,藉着“双一流”学科发展契机,盘点校内现有优势力量,确立艺术学科高端建设方向。从基础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进阶,由教学型转向教学科研型,是目前宁波市艺术学科向着一流标杆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一、宁波大学“双一流”艺术学科路径建设
“双一流”建设为大学今后发展以及学科整体规划提供了参照体系。这是发展的基本起点,是衡量评定的方法与手段,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灵敏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艺这些品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首先定位学科培养坐标系,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发展目标,确立宁波大学艺术学科在省内及邻近省、市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综合型大学的艺术学科建设更需营造良好的艺术学科氛围,摆正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的关系。艺术教育理念,根植于浙东文化土壤,以城区家园情怀为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置身于智慧城市发展序列,建设新型现代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立足于宁波地域文化,与都市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结合宁波经济发展形势,因地制宜谋求专业特色。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探究往昔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学术体验和学术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艺术专业知识的整体意识,突破单一学科学术交流的思维定式,拓展学科视野。
此外,调整专业框架结构,契合现代智能科技综合功效与新型技术发展的总体进程。艺术智性思维充盈设计理念,艺术学科建设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前沿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计研究之中,研究设计发挥本土企业及高校在学科领域内的特点。
二、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核心问题解析
首当其冲的是一流艺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资助青年教师计划的有序实施,稳健均衡培养师资力量。显然,超高水平、青年英才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海外优质专业师资和高层次人才是提升校内现有师资教学科研能力的活性因子,提高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力。突破艺术学科的内部教学、科研领域的僵局,改变固有的学科认知体系。
显现艺术学科发展软实力,即学术影响力问题。学术人才聚集形成学术研究阵营,是创建双一流大学主要标杆。艺术教育当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互为果效,平等对待文字学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创作两种形式的科研。建构与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宜的、科学、有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双一流”评价指标为基石,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每年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论坛,加强国际、国内艺术专题研讨,共同探索研究未来艺术教育的机遇与举措,提升宁波市的艺术学术综合实力。
另外,学科框架结构及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知识传承方面,必须将具有联系的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群体。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特专业交叉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群体教学、科研、学术的指标考核更需要兼顾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轻理论重创作,轻创作重理论都容易偏行己路,导致内部失衡。
艺术学科硕士点的审批获得了一个教学重大转向的机遇,尤其对人文、艺术和技术等不同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体系更应置于灵活、开放、动态发展的教学模式之中,与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路径设置相适应。
三、艺术人才相匹配的实习、就业、创业平台构建
随着艺术设计向数字媒体设计方向转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将更多地向互联网在线培养方式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地方高校的联合有助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理念为导向,吸引企业与高校入驻,共建创业平台。进驻园区的企业为高校相关艺术创业提供机会,高校在园区内设立工作室,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创业相互融合。
宁波都市建设新格局下,大学城、科技园建设研究显示,具备智性思维、高超技艺、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加速区域内艺术、科技成果转化。艺术教育应与智慧城市发展相匹配,政府职能部门对艺术设计、创新创意人才提供相应的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多方共赢建构专业型艺术人才就业、创业平台,有助于拓展艺术人才培养途径。
当今社会的就业观念已然法生了巨大变革。艺术人才资源有效流动可通过政府搭建共享信息平台,提供方便就业方和雇主相互识别供需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造成双方搜索成本加剧,导致就业决策失灵与失效。藉着“双一流”建设的外在推动力,有效地发展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等建设,为城市发展现实决策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四、结语
“双一流”构建了一个思想高度的教育发展部署,并由此提出依靠文化和艺术这类软实力在中国强国之路行进中精神力量的呼召。思想引领大学精神,精神生发意志品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光耀下的艺术智识引领心灵高度。若以完整的生命角度看过往、观现实,展未来,便能得以格物致知,通达诚意正心修身。“双一流”大学建设徐徐展开之际,期待以此为契机,以艺术学科建设而生发的艺术活动提升智性意趣、知觉技能乃至品质感,以艺术所激发的智慧回应所处时代环境的关键节点。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与教育[J].艺术教育,2013(7)6-10.
[2]曹意强.艺术教育与创意时代.[J]新美术.2013(7)3-12
[3]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1):4-6.
作者简介:蕢华芬(1975—),女,汉族,宁波人,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管理、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