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大象出版社2016年7月推出的王立群先生的新作。全书围绕秦始皇传奇的一生展开,全面展现了其马踏六国、缔造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艰辛奋斗历程,亦描绘了战国末期七国争雄、大秦帝国自兴到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皆足以令读者叹为观止。
王立群先生“读《史记》”系列的讲座是其从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至今为止,最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而与其配套的图书也是王立群先生诸多著作中最为被读者追捧的。2008年王立群先生录制了“读《史记》之秦始皇”的讲座,并出版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书,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百家讲坛’希望以我的讲座从全民对北京奥运会的痴迷中分得一点关注以提高收视率。”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成功了,关于秦始皇的讲座精彩而轰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书一经推出便几近脱销,被誉为“王立群巅峰之作”。
如今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之《汉武大帝》《无冕女皇吕后》《大风歌———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宋史》”系列之《宋太祖》《宋太宗》,《王立群智解成语1、2、3、4、5、6》,以及《文选》成书、学史及版本注释综合研究丛书等书籍陆续出版,这些著作既饱含了一位文化学者为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也展现了一位学术大家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因此,当王立群先生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并成功出版《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书时,其想表达的内涵绝非简单地为题目增加四个字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揭示了王立群先生再次解读秦始皇所保有的良苦用心。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秦始皇称帝时,狂言秦家可至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而为君,大秦帝国永不灭亡,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一年大泽乡的揭竿而起便唤起无数百姓“赢粮而景从”,仅仅三年,这个强大的帝国便在风起云涌的反秦义军的冲击下灰飞烟灭。其兴勃亡忽令人震撼!
因此,秦始皇的为政功过自汉代起便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深思与反省的对象。汉贾谊在《过秦论》中直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晋傅咸在《吊秦始皇赋》中发出了“政虐刑酷,如火之扬……疲斯民乎宫墓……国既颠而莫扶,孰阻兵之为强”的预警,唐李白《古风》中哀叹“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的崛起与衰落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面最为醒目、最为明晰的镜子,他的力量足以为后人映照出孰是孰非的人间正道。
因此,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王立群先生写就此书时并未仅仅以秦始皇的驾崩或秦王朝的灭亡作结,而是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全面展现了历朝历代对秦始皇其人其国的评定,并以秦始皇自身和整个秦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两个维度为切入点,从秦始皇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人生际遇、统治思想及秦王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秦国贵族的兴衰等诸方面深入分析了秦亡的原因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其目的就是为读者树立起一座标杆,画出一条底线,指清楚其中的曲曲折折的选择道路。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从汉贾谊开始,秦始皇始终扮演着“暴君”的角色,对秦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民间的声音里,“暴君”亦是极为有力的一种,这种评价的焦点远不如上层知识阶层针对秦国大政方针那般深刻,而是集中于对秦始皇劳役政策的恐惧与对其本人的诅咒上,如十分知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因此,以“暴君”一言以蔽之地称呼秦始皇似乎总不为过。
在解读中国历史上这位有名的暴君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书出版的同时,王立群先生亦推出了其“百家讲坛”十年纪念之作———《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将焦点对准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仁君、明君———汉文帝与汉景帝,这正与秦始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恭修节俭的皇帝如春风一缕,吹暖了黎民百姓的心,也奠定了大汉王朝国富民强的基础;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劳民伤财的皇帝如烈风栗栗,吹寒了黎民百姓的心,也吹倒了皇皇帝国大厦的根基。
但是,仁君并非完人,他也有其昏庸、草率的一面,暴君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也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各种评价的综合体。只有整合正面的、负面的各种‘片面的深刻的’评价,才能认识真实的、完整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颂与一味地批判同样是偏颇的。”王立群先生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章结尾这样说道。因此,王立群在对秦始皇一生经历的叙述中始终贯穿这种公允、全面的态度。如关于“焚书坑儒”的问题,王立群先生一方面提到焚书的后果是“开了愚民统治的先河”,坑儒使“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气象消亡殆尽”;一方面向读者详尽记述了汉唐以来学人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与评价,并得出秦始皇的“焚诗书坑术士”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了的结论,其原因可能与汉代儒生的过秦思潮及经学家对典籍被毁的愤怒有关。宋明以后学人如郑樵、孙承恩、朱彝尊、刘大鏪、章太炎、康有为、鲁迅等对这桩两千多年的公案的争论亦在书中做了较为翔实的剖析。可以说,王立群先生对秦始皇的解读不带有丝毫的猎奇与抓眼球的轻浮之念,而是述中有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学者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真及对传播传统文化的拳拳用心。
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说法来源于明代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何谓“掀翻一个世界”?指的是秦始皇终结了分封制的周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一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两点巨大贡献:一是国土统一,一是制度统一。国土统一即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一基本格局。制度统一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众多皇帝,其遵循的政治制度无一不是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虽然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动与修补,但本质上没有变。所以说尽管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甚短,但秦始皇传万世的梦想并非彻底破灭,它以一种更博大的形式延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愧是始皇帝。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这慨叹虽然是在中央集权制已被推翻的20世纪,但是其所反映的旧世界的固朽与打破它的魄力是相似的。秦始皇作为一个旧世界的终结者与新世界的开创者,他有资格狂妄,亦有资格放声:“普天之下,莫不得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因此,即使单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这个皇帝无论其为政是否暴虐、刑罚是否严酷、用人是否合理、焚书坑儒是否是其本意,他都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都值得大书特书。这便是王立群先生反复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中提到“秦始皇是说不完的皇帝,是难以说再见的皇帝”的原因,便是其写作秦始皇的初衷,是其将“千古一帝”四字加于“秦始皇”之前的用意。何况,秦始皇在作为秦王赵政时,其果决英勇、明智有方令人称赞;统一中国后,虽然刚愎自用,为政猛于虎,但宵衣旰食,是一位勤政皇帝,而非碌碌无为的昏庸君主。从这个角度讲,他也值得我们再次解读。
王立群先生“读《史记》”系列的讲座是其从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至今为止,最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而与其配套的图书也是王立群先生诸多著作中最为被读者追捧的。2008年王立群先生录制了“读《史记》之秦始皇”的讲座,并出版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书,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百家讲坛’希望以我的讲座从全民对北京奥运会的痴迷中分得一点关注以提高收视率。”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成功了,关于秦始皇的讲座精彩而轰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书一经推出便几近脱销,被誉为“王立群巅峰之作”。
如今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之《汉武大帝》《无冕女皇吕后》《大风歌———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宋史》”系列之《宋太祖》《宋太宗》,《王立群智解成语1、2、3、4、5、6》,以及《文选》成书、学史及版本注释综合研究丛书等书籍陆续出版,这些著作既饱含了一位文化学者为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也展现了一位学术大家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因此,当王立群先生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并成功出版《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书时,其想表达的内涵绝非简单地为题目增加四个字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揭示了王立群先生再次解读秦始皇所保有的良苦用心。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秦始皇称帝时,狂言秦家可至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而为君,大秦帝国永不灭亡,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一年大泽乡的揭竿而起便唤起无数百姓“赢粮而景从”,仅仅三年,这个强大的帝国便在风起云涌的反秦义军的冲击下灰飞烟灭。其兴勃亡忽令人震撼!
因此,秦始皇的为政功过自汉代起便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深思与反省的对象。汉贾谊在《过秦论》中直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晋傅咸在《吊秦始皇赋》中发出了“政虐刑酷,如火之扬……疲斯民乎宫墓……国既颠而莫扶,孰阻兵之为强”的预警,唐李白《古风》中哀叹“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的崛起与衰落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面最为醒目、最为明晰的镜子,他的力量足以为后人映照出孰是孰非的人间正道。
因此,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王立群先生写就此书时并未仅仅以秦始皇的驾崩或秦王朝的灭亡作结,而是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全面展现了历朝历代对秦始皇其人其国的评定,并以秦始皇自身和整个秦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两个维度为切入点,从秦始皇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人生际遇、统治思想及秦王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秦国贵族的兴衰等诸方面深入分析了秦亡的原因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其目的就是为读者树立起一座标杆,画出一条底线,指清楚其中的曲曲折折的选择道路。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从汉贾谊开始,秦始皇始终扮演着“暴君”的角色,对秦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民间的声音里,“暴君”亦是极为有力的一种,这种评价的焦点远不如上层知识阶层针对秦国大政方针那般深刻,而是集中于对秦始皇劳役政策的恐惧与对其本人的诅咒上,如十分知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因此,以“暴君”一言以蔽之地称呼秦始皇似乎总不为过。
在解读中国历史上这位有名的暴君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书出版的同时,王立群先生亦推出了其“百家讲坛”十年纪念之作———《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将焦点对准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仁君、明君———汉文帝与汉景帝,这正与秦始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恭修节俭的皇帝如春风一缕,吹暖了黎民百姓的心,也奠定了大汉王朝国富民强的基础;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劳民伤财的皇帝如烈风栗栗,吹寒了黎民百姓的心,也吹倒了皇皇帝国大厦的根基。
但是,仁君并非完人,他也有其昏庸、草率的一面,暴君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也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各种评价的综合体。只有整合正面的、负面的各种‘片面的深刻的’评价,才能认识真实的、完整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颂与一味地批判同样是偏颇的。”王立群先生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章结尾这样说道。因此,王立群在对秦始皇一生经历的叙述中始终贯穿这种公允、全面的态度。如关于“焚书坑儒”的问题,王立群先生一方面提到焚书的后果是“开了愚民统治的先河”,坑儒使“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气象消亡殆尽”;一方面向读者详尽记述了汉唐以来学人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与评价,并得出秦始皇的“焚诗书坑术士”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了的结论,其原因可能与汉代儒生的过秦思潮及经学家对典籍被毁的愤怒有关。宋明以后学人如郑樵、孙承恩、朱彝尊、刘大鏪、章太炎、康有为、鲁迅等对这桩两千多年的公案的争论亦在书中做了较为翔实的剖析。可以说,王立群先生对秦始皇的解读不带有丝毫的猎奇与抓眼球的轻浮之念,而是述中有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学者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真及对传播传统文化的拳拳用心。
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说法来源于明代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何谓“掀翻一个世界”?指的是秦始皇终结了分封制的周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一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两点巨大贡献:一是国土统一,一是制度统一。国土统一即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一基本格局。制度统一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众多皇帝,其遵循的政治制度无一不是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虽然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动与修补,但本质上没有变。所以说尽管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甚短,但秦始皇传万世的梦想并非彻底破灭,它以一种更博大的形式延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不愧是始皇帝。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这慨叹虽然是在中央集权制已被推翻的20世纪,但是其所反映的旧世界的固朽与打破它的魄力是相似的。秦始皇作为一个旧世界的终结者与新世界的开创者,他有资格狂妄,亦有资格放声:“普天之下,莫不得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因此,即使单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这个皇帝无论其为政是否暴虐、刑罚是否严酷、用人是否合理、焚书坑儒是否是其本意,他都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都值得大书特书。这便是王立群先生反复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中提到“秦始皇是说不完的皇帝,是难以说再见的皇帝”的原因,便是其写作秦始皇的初衷,是其将“千古一帝”四字加于“秦始皇”之前的用意。何况,秦始皇在作为秦王赵政时,其果决英勇、明智有方令人称赞;统一中国后,虽然刚愎自用,为政猛于虎,但宵衣旰食,是一位勤政皇帝,而非碌碌无为的昏庸君主。从这个角度讲,他也值得我们再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