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在新课程的艺术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身为美术教师首先必须进行自我的的角色转变,其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 评价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蜕旧更新,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迫在眉睫!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教师告诉孩子,美并不神秘,离我们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美术课十几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整节课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演示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本来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课标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画画,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我们不应该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是要让自己走下去让学生走上来,让“传话”变为“对话”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美術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积极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境中。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还可以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这样就会让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二、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 “灌输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美,让学生在“美”中动“情”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近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那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立刻把学生们 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新潮澎湃,怒目圆睁,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 “裁判者”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传统的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鉴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 “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学习中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中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组织学习活动时,可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等。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有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自我认识,沟通情感,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 。作为美术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会因此而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课程的改革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新的自我蜕变和跨越!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 评价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蜕旧更新,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迫在眉睫!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教师告诉孩子,美并不神秘,离我们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美术课十几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整节课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演示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本来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新课标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画画,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我们不应该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是要让自己走下去让学生走上来,让“传话”变为“对话”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美術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积极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境中。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还可以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这样就会让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二、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 “灌输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美,让学生在“美”中动“情”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近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那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立刻把学生们 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新潮澎湃,怒目圆睁,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 “裁判者”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传统的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鉴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 “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学习中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中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组织学习活动时,可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等。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有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自我认识,沟通情感,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 。作为美术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会因此而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课程的改革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新的自我蜕变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