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妻争执:谁来管孩子
章先生和黄女士结婚16年,有两个孩子,儿子14岁,女儿10岁。章先生自办企业,商海沉浮,辛苦经营,积累财产百万。黄女士专职在家抚养儿女,管理家务,也是尽心尽力。这个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富足,儿女双全,很是令人羡慕。
可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章先生和黄女士因为教育子女问题经常吵架,总是达不成共识。上初二的儿子到了青春期,很是叛逆,不时与妈妈顶嘴怄气,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儿子嫌黄女士管得太多、太唠叨,黄女士嫌儿子不听话、不用功学习。儿子多次离家出走,逃到网吧里玩游戏,或者躲到同学家,让黄女士急得抓狂。两个月前,儿子干脆不去上学了,就躲在自己房间闭门不出。黄女士气坏了,让丈夫想办法。
章先生一听就火冒三丈,指责妻子说:“孩子都是你管的,现在他不上学了,你让我想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
黄女士委屈地说:“他长大了,我现在管不了他了,该你管了。”
章先生立即怼回去:“都是你太强势了,把孩子管得厌学,我早说过,你这套不行,你就是不听!现在孩子都这样了,你让我来管,我怎么管?!”黄女士气得直流泪。
黄女士和章先生这样的争执不是一次两次了,从儿子上学以来,他们这样的争吵就一直没停过。每次争吵完之后,章先生该忙生意忙生意,黄女士该忙家务忙家务,家庭仍然如常。虽然章先生对妻子管教儿女的方式并不认同,特别是妻子像唐僧般的唠叨也让他心烦,但他整天忙于工作,没有精力管太多。黄女士虽然希望丈夫能够在教育子女方面给予她支持,但看到丈夫早出晚归地忙碌,便也没有强求。
现在儿子到了青春期,黄女士感觉到实在力不从心。每次母子俩发生冲突之后,她都气得哭着求助于丈夫,希望丈夫能够管管儿子。但是丈夫也只是劝她几句:“没什么大问题,你少唠叨两句就行了,等我回去再说。”说完又忙其他事情,教育孩子的事就又没了下文。
黄女士心里实在委屈,自己如此为家付出,为什么丈夫和儿子都对自己不满意?孩子又不是她一个人的,为什么要把责任放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在闺蜜的劝导下,她决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咨询探秘:父亲的无助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章先生和黄女士的婚姻形成过程。
章先生幼年丧父,高中未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凭着踏实能干、头脑灵活,他看准商机,很快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黄女士有大专文凭,长相俊秀,在媒人介绍她与章先生认识时,她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章先生一眼相中黄女士,安排她在自己的企业办公室工作,并开出高工资。
黄女士敬业勤恳,做事井然有序,深得章先生的信任。二人结婚后,黄女士就成了专职太太。章先生把家里一切事务全权交付妻子,他成了油瓶倒了也不扶的甩手掌柜。等有了孩子,章先生期待妻子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他只管挣钱就行了。没想到,等儿子上了初中,却不断出现母子大战,让他心烦不已。他对妻子感到失望,内心压抑着怒火,每当妻子求助,他总是指责妻子的不是。结果战火又在他们之间燃起,孩子趁机逃走。
我分析了章先生和黄女士的互动模式:章先生最初是个信任妻子的丈夫,同时也成了“省心”的父亲;黄女士是个勤恳务实的妻子,同时也是个缺少教育方法、无助的母亲。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双方都气急败坏地指责对方,认为是对方的错。互相指责的结果是,两人都很有挫败感,既不能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两人的亲密关系。
表面的事实是:孩子不上学,作为父亲的章先生很着急,所以做出评判,认为是妻子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但实际上,他隐蔽的内心是:“这可怎么办?我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孩子成了这样子,是我的失败,更糟糕的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内心的无助才是章先生真正的声音。
无助感让章先生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就推卸责任保护自己,他指责妻子的潜台词就是:“我這么信任你,你怎么把儿子教成这样呢?”他的心理定位是:“我好,你不好!”
毋庸置疑,章先生以家庭的“最高领导”自居,轻松地审视着妻子教育儿子。当他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之后,变成了一个焦虑的父亲,转换成了“受害者”的角色。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后,他又马上成为“迫害者”,无理地追究妻子的责任。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表面上章先生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批评犯错误的孩子——妻子,其实是他有强烈的无助感,在像孩子一样表达焦虑和恐惧。心理层面真实的对话像两个孩子闯祸后互相推卸责任。丈夫说:“我也没办法。”妻子说:“你没办法,还怪我?”
章先生在沟通过程中,漠视了自己团结一家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远离家庭,不知道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团结家人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我对黄女士说:“家庭是一个系统,儿子出现了问题,需要在找准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家庭成员的力量,共同解决。”接下来,咨询便转入实质性的干预环节。
对症干预:整合爱的能量
“孩子有病,父母吃药”,这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儿子辍学等一系列的表现,只是其家庭系统问题的表征,实际上是章先生和黄女士家庭角色不到位、沟通不畅通、关系不和谐引发的结果。只要重新调配家庭能量,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通过咨询会谈阶段的分析,黄女士已经看清楚了自己“丧偶式婚姻和单亲式育儿”的家庭模式,虽然丈夫挣钱养家,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即便是交流,彼此也是说话不随和、态度不温柔,遇到丁点儿小事都容易发怒。因此,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是重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夫妻关系。
首先让父亲回归家庭。章先生长时间疏离家庭,造成了家人之间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他作为丈夫,没有承担起关爱妻子、教育孩子的家庭义务和责任,造成了家庭关系失衡,导致妻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形成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孩子才会出现行为问题。所以丈夫必须回到家庭中,与孩子、妻子建立直接的联系,让家庭的结构恢复稳定。
章先生和黄女士结婚16年,有两个孩子,儿子14岁,女儿10岁。章先生自办企业,商海沉浮,辛苦经营,积累财产百万。黄女士专职在家抚养儿女,管理家务,也是尽心尽力。这个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富足,儿女双全,很是令人羡慕。
可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章先生和黄女士因为教育子女问题经常吵架,总是达不成共识。上初二的儿子到了青春期,很是叛逆,不时与妈妈顶嘴怄气,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儿子嫌黄女士管得太多、太唠叨,黄女士嫌儿子不听话、不用功学习。儿子多次离家出走,逃到网吧里玩游戏,或者躲到同学家,让黄女士急得抓狂。两个月前,儿子干脆不去上学了,就躲在自己房间闭门不出。黄女士气坏了,让丈夫想办法。
章先生一听就火冒三丈,指责妻子说:“孩子都是你管的,现在他不上学了,你让我想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
黄女士委屈地说:“他长大了,我现在管不了他了,该你管了。”
章先生立即怼回去:“都是你太强势了,把孩子管得厌学,我早说过,你这套不行,你就是不听!现在孩子都这样了,你让我来管,我怎么管?!”黄女士气得直流泪。
黄女士和章先生这样的争执不是一次两次了,从儿子上学以来,他们这样的争吵就一直没停过。每次争吵完之后,章先生该忙生意忙生意,黄女士该忙家务忙家务,家庭仍然如常。虽然章先生对妻子管教儿女的方式并不认同,特别是妻子像唐僧般的唠叨也让他心烦,但他整天忙于工作,没有精力管太多。黄女士虽然希望丈夫能够在教育子女方面给予她支持,但看到丈夫早出晚归地忙碌,便也没有强求。
现在儿子到了青春期,黄女士感觉到实在力不从心。每次母子俩发生冲突之后,她都气得哭着求助于丈夫,希望丈夫能够管管儿子。但是丈夫也只是劝她几句:“没什么大问题,你少唠叨两句就行了,等我回去再说。”说完又忙其他事情,教育孩子的事就又没了下文。
黄女士心里实在委屈,自己如此为家付出,为什么丈夫和儿子都对自己不满意?孩子又不是她一个人的,为什么要把责任放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在闺蜜的劝导下,她决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咨询探秘:父亲的无助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章先生和黄女士的婚姻形成过程。
章先生幼年丧父,高中未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凭着踏实能干、头脑灵活,他看准商机,很快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黄女士有大专文凭,长相俊秀,在媒人介绍她与章先生认识时,她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章先生一眼相中黄女士,安排她在自己的企业办公室工作,并开出高工资。
黄女士敬业勤恳,做事井然有序,深得章先生的信任。二人结婚后,黄女士就成了专职太太。章先生把家里一切事务全权交付妻子,他成了油瓶倒了也不扶的甩手掌柜。等有了孩子,章先生期待妻子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他只管挣钱就行了。没想到,等儿子上了初中,却不断出现母子大战,让他心烦不已。他对妻子感到失望,内心压抑着怒火,每当妻子求助,他总是指责妻子的不是。结果战火又在他们之间燃起,孩子趁机逃走。
我分析了章先生和黄女士的互动模式:章先生最初是个信任妻子的丈夫,同时也成了“省心”的父亲;黄女士是个勤恳务实的妻子,同时也是个缺少教育方法、无助的母亲。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双方都气急败坏地指责对方,认为是对方的错。互相指责的结果是,两人都很有挫败感,既不能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两人的亲密关系。
表面的事实是:孩子不上学,作为父亲的章先生很着急,所以做出评判,认为是妻子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但实际上,他隐蔽的内心是:“这可怎么办?我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孩子成了这样子,是我的失败,更糟糕的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内心的无助才是章先生真正的声音。
无助感让章先生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就推卸责任保护自己,他指责妻子的潜台词就是:“我這么信任你,你怎么把儿子教成这样呢?”他的心理定位是:“我好,你不好!”
毋庸置疑,章先生以家庭的“最高领导”自居,轻松地审视着妻子教育儿子。当他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之后,变成了一个焦虑的父亲,转换成了“受害者”的角色。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后,他又马上成为“迫害者”,无理地追究妻子的责任。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表面上章先生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批评犯错误的孩子——妻子,其实是他有强烈的无助感,在像孩子一样表达焦虑和恐惧。心理层面真实的对话像两个孩子闯祸后互相推卸责任。丈夫说:“我也没办法。”妻子说:“你没办法,还怪我?”
章先生在沟通过程中,漠视了自己团结一家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远离家庭,不知道如何与家人沟通、如何团结家人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我对黄女士说:“家庭是一个系统,儿子出现了问题,需要在找准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家庭成员的力量,共同解决。”接下来,咨询便转入实质性的干预环节。
对症干预:整合爱的能量
“孩子有病,父母吃药”,这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儿子辍学等一系列的表现,只是其家庭系统问题的表征,实际上是章先生和黄女士家庭角色不到位、沟通不畅通、关系不和谐引发的结果。只要重新调配家庭能量,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通过咨询会谈阶段的分析,黄女士已经看清楚了自己“丧偶式婚姻和单亲式育儿”的家庭模式,虽然丈夫挣钱养家,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即便是交流,彼此也是说话不随和、态度不温柔,遇到丁点儿小事都容易发怒。因此,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是重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夫妻关系。
首先让父亲回归家庭。章先生长时间疏离家庭,造成了家人之间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他作为丈夫,没有承担起关爱妻子、教育孩子的家庭义务和责任,造成了家庭关系失衡,导致妻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形成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孩子才会出现行为问题。所以丈夫必须回到家庭中,与孩子、妻子建立直接的联系,让家庭的结构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