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1 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2 创设景物情境,引导学生体会
景物情境一般是指作为观赏对象的景致和事物。它包罗万象,山河湖海、竹木花卉、鸟兽虫鱼,都可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这些景物通过它的形式、要素、形状、质地、颜色、声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形状感、质地感、颜色感、声音感等。而且,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当把这些客观景物放置到一定的“形象场”中时,这些客观景物就会变成有内涵、有情感、有灵性的东西。再看它时,就感觉它不只是有外观的形、质、色、声,还有深刻的内涵和跃动的灵性。1)联想与景物情境有关的人事,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2)引导学生由景物情境而联想宇宙人生,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审视和感悟。人类和自然宇宙紧密相连,宇宙自然以其博大胸怀涵纳人类万物。
3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这一点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得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5 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6 运用音频创设情境
诗歌教学,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保留类别,而古诗无非就是分析其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价值,但是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运用音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对于他们理解诗歌是相当有利的。对于诗歌来说,意境是最重要的,但是谈到意境,教师都会用朦胧、壮阔等词来概括。单纯看这些词,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这些死板的字眼里,到底什么是朦胧?什么是壮阔?他们学完诗歌或许还不能理解,只是会记住这些空泛的概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其实可以寻找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一些音乐,通过聆听音乐去感知诗歌的意境。因为直接读文字感知意境是比较难的,而借助了音乐,反而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当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除了音频,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视频。众所周知,选入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名篇,里面的很多篇目已经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而这些视频资料就可以被运用到教学当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
1 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2 创设景物情境,引导学生体会
景物情境一般是指作为观赏对象的景致和事物。它包罗万象,山河湖海、竹木花卉、鸟兽虫鱼,都可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这些景物通过它的形式、要素、形状、质地、颜色、声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形状感、质地感、颜色感、声音感等。而且,在情境教学中发现,当把这些客观景物放置到一定的“形象场”中时,这些客观景物就会变成有内涵、有情感、有灵性的东西。再看它时,就感觉它不只是有外观的形、质、色、声,还有深刻的内涵和跃动的灵性。1)联想与景物情境有关的人事,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2)引导学生由景物情境而联想宇宙人生,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审视和感悟。人类和自然宇宙紧密相连,宇宙自然以其博大胸怀涵纳人类万物。
3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这一点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得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5 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6 运用音频创设情境
诗歌教学,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保留类别,而古诗无非就是分析其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价值,但是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运用音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对于他们理解诗歌是相当有利的。对于诗歌来说,意境是最重要的,但是谈到意境,教师都会用朦胧、壮阔等词来概括。单纯看这些词,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这些死板的字眼里,到底什么是朦胧?什么是壮阔?他们学完诗歌或许还不能理解,只是会记住这些空泛的概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其实可以寻找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一些音乐,通过聆听音乐去感知诗歌的意境。因为直接读文字感知意境是比较难的,而借助了音乐,反而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当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除了音频,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视频。众所周知,选入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名篇,里面的很多篇目已经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而这些视频资料就可以被运用到教学当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