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旧故事”一点新的意味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x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永远新的旧故事”一样,因为阅历的局限,环境的变化,小说时间的久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果遵循传统的套路,分析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无异味同嚼蜡,更别谈走进小说丰富的世界,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丰盈自己人生的长河了。而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地阅读鉴赏,从“旧故事”中,得到一些鲜活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风俗”比较不同的环境。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长廊,影响和制约着人物的个性,因此小说环境是解读小说的重要因素。两篇小说中,环境体现在很多方面: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自然景物……通过两篇小说不同风俗的比较,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物所处的社会特点。在《祝福》和《边城》中,作者都细致地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以过农历新年为例: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祝福》)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边城》)
  同是农历新年的风俗,给人的意味感受却大相径庭。通过“祝福”,鲁镇人“致敬尽礼,迎接福神”的虔诚让我们读到了“鲁镇”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迷信和保守;浸得通红的臂膊,无权参拜的女人,让我们真切体会了那个时代对女人的歧视和不公;即便燃放的爆竹,也给人以沉闷的钝响。人是环境中最为灵动的色彩,鲁镇男人、女人,对这一切处之泰然的表现,更让我们走入了久远的“旧故事”,走入了当时人们萎缩的人性,病态的灵魂。通过对鲁镇新年祝福场景的品读,即便跨越久远的时空,学生也不难理解那时人性的保守与冷漠,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在学生的心里自然也不会显得突兀难懂而顺当合理起来。与《祝福》中新年的风俗迥乎不同,《边城》中新年民俗又是别样的风景:强健好勇的兵士、光赤赤的肩背、急促的锣鼓节拍、如雷如虎的巨响、又怕又喜的人们。在边城人迎新的习俗中,我们读到的是边城世界个体自由、强健、原始而富有热情的生命,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湘西世界。
  通过“金钱”比较不同的人性。“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英国作家塞·斯迈尔斯说:“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有价值的细节,就像隐蔽的捷径,有效地利用,会让我们更迅速更直接地走进鲜活的个体世界。在《祝福》和《边城》中都有关于“钱”的细节描写: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整天的做,每月的工钱是五百文。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我”还觉得价廉物美。祥林嫂一个月辛苦的劳动只不过相当于“我”半盘的鱼翅!当祥林嫂的婆婆带回她时,坦然地拿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工钱,观者连同祥林嫂本人也都觉得极为自然。更有甚者,婆婆心安理得地卖了祥林嫂得了八十吊钱,给自己小儿子娶了媳妇后,还净赚了十几吊。把《祝福》中这些和“金钱”相关的细节联系在一起,贪婪残忍的人性,不合理冷酷的社会清晰可见,无需关于让学生忘而却步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宗法制度的讲解,祥林嫂任人宰割的命运,无路可逃的结局,也会跃然于学生的心头脑海。《边城》(节选)中也有关乎“金钱”的鲜活细节: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见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两次大佬捉的肥鸭,就要儿子大佬把肥鸭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也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第六章开头写到老船夫和卖皮纸过渡人的争执,一方不肯收钱,一方却非给钱不可。后者只好在上岸时把钱撒到船舱,匆忙离去;前者却忙叫翠翠拦住过渡人,再气喘吁吁地赶上来硬是把钱还给他并送上了一大束烟草。这些在等价交换、“文明社会”中不可思议的情节,和“鲁镇”唯利是图、冷漠无情的人群构成了极度鲜明的反差,而这些鲜明的反差无疑会触动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其经历由“黑暗地狱”到“世外桃源”的漫游,体验品味、领悟感受边城世界原始淳朴古老的民风,热情善良真实的人性。
  通过“情爱”比较不同的人生。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翠翠一般的年纪,自然也常常像翠翠一般对着薄薄的红云怅然若失,“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少什么”。而这令学生怅然若失的东西,也正是如同翠翠一样的成长中的烦恼和心事。选择两篇小说中女主人公“情爱”故事作切入点,自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趣味,促使学生与文本、历史、人生进行真实而有个性的对话。在《祝福》中祥林嫂经历了两次婚姻,一次是作为童养媳嫁给了比她小十多岁的祥林;一次是被婆家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从文中可知,第一次守寡的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第一次的婚姻如果给祥林嫂留下些什么,只能是个“祥林嫂”的称呼和受尽苦难的“青黄”脸色。根据文本学生不难得出自己的判断,祥林嫂和只有十多岁的祥林根本谈不上平等的交流,所谓的爱情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次自己无法选择的婚姻留给祥林嫂的更是无尽苦难:“消失了血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让众人奚落嘲讽歧视也让她自己引以为耻的额头疤痕;进入地狱也难以逃脱的不洁罪名。正常的社会、人生中,婚姻原本是情爱的磁场,即便有几分忧愁,也是美丽和甜蜜的忧伤。穿透祥林嫂的情爱故事,她一生凄苦的命运,吞噬扼杀人性的社会,自然会在学生的人生经验中留下真实清醒的印记。《边城》中翠翠则是作者“爱”与“美”理想的化身。翠翠本身就是月夜对歌、自由情爱的结晶,一个在情爱世界自由飞舞的精灵。翠翠的爱情是“另外一件事”,是“属于自己而不关祖父的”。也正是因为它是翠翠自己的心事,她才会在和祖父谈话时,记忆早已飞到六百里外傩送所在的清浪滩,才会觉得一切的节日都不如和傩送初识时的端午节甜而美。在湘西世界中,翠翠是作为弱小者和天真者出现的,即便如此,她依然是在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中生长着自己的情爱和天性。而祖父也是细心地呵护着翠翠的“心事”,极力想把孙女引渡到她所想去的岸边。
  通过翠翠的情爱世界,我们感受着湘西边城诗意纯美的人生,健康优美自然的爱情。而翠翠、祖父、傩送都极力呵护追寻的纯美爱情最终也没有逃离悲剧的结局,更让我们透过沈从文先生“文字的朴实”,感受到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在一点一点令人心痛地消逝。
  文学作品是作者人生情感的结晶,是一种永远的寻觅和追寻。故事是老的、久远的、熟知的,但如若我们换一种别样的目光和方式,我们和学生仍旧可以读出一些新的、被忽略的情感和体验。因为这些故事都是“永远新的旧故事”。
其他文献
初中义务教育新课改在岳阳县已推行近三年了,即将开花结果。三年来,在走近新课程,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感受到了新课程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新的体验,带来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其中的种种好处自然不需赘言;另一方面,我也在三年教学的实践当中发现现行教材里面有几处可以讨论的地方,现在提出来,以供方家鉴定。  其一、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以下只指出该教材所属
期刊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教法与学法:教师以点拨为主要教法,以问题(预设
期刊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其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豪放的主题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本的必选篇目。尤其是那段淋漓酣畅、引人遐思的述梦部分更是被后人所称颂。下面,笔者试就这段述梦部分作一新的探
期刊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思乡的诗文,加以朗读,交流心得体会。并熟读《我心归去》文本内容。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的什么呢?  生:小径,月夜,草坂,小羊
期刊
《羚羊木雕》所讲述的家庭故事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阅读这篇课文时,如果能从生活实际入手,给孩子一个实在的答案,那会给孩子的为人处世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长。  从教参的分析来看,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站在孩子一边,批评父母教育方式的粗暴、重财轻义教育思想的错误,认为大人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也认为孩子自作主张有些不妥,从而总结出本文的主
期刊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
期刊
阿Q者谁?鲁迅笔下闻名世界的艺术典型。陈奂生者何?高晓声作品中“漏斗户主”桂冠的拥有者。把这身居两个朝代,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相提并论,难免引起世人的诧异。尽管他们两个已经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形象,但他们从外貌到行状,不同之处不胜枚举。可是如果将这两个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学生的习作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历来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极大地限制着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此这一直是令我这个执鞭三十四年的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同仁们讨论和探究习作教学中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教育
期刊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
期刊